教为“会学”,学为“会思”

2009-06-07 10:54姜国庆
天津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会学乐学学会

姜国庆

当前,沉重的学习负担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诚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非常复杂,但从教育层面看,减轻学生负担应该变“堵”为“导”,从改变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乐学”

使学生想学、乐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感官刺激引起的对事物的好奇和向往,直接兴趣往往依赖于问题的新颖程度、知识呈现方式的独特性或教学情景设计的巧妙安排等教学元素。间接兴趣通常与个人的理想、人生的规划等深层心理活动相关联。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那么,“负担”“厌学”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消解。虽然间接兴趣是人们专注做某件事情的持久内动力,但是它常常需要意志和毅力来维系,长期坚持下去容易产生精神的紧张及身心的疲惫。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愉悦而轻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引导学生乐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全面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的知识”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量呈爆炸式膨胀。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时代要求人们从阶段式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那种填鸭式的、反复记诵式的学习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奈比斯特断言:“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以供可见的未来使用或可供终生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而埃德加·富尔则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发出了同样的感慨:“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学生“会学”是教学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当前,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三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教师,就不知道怎么学了。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的学习行为,其核心特征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要有内在的必要条件,如以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的“能学”、以内在动机为前提的“乐学”、以学习策略作保障的“会学”和以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也要有外在的必要条件,即教育的干预与指导,只有“教”与“学”互动,方能见效。那么,怎样才算“会学”呢?在学习方式上,由知识性的学习转变为智慧式的、创新性的学习;在教育目标上,由单纯的学习知识转变为启迪智慧,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享受幸福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会思”

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应用知识,实际上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是学的动力。孔子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思考是创新的关键。思考从质疑开始,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达到深信无疑;经过解惑或释疑后,才可以达到深刻理解。知识在“质疑”中产生,创造在“反思”中孕育。

四、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教学中的“知行统一”,就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说,知识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最终指导实践并不断发展。人总是为了生存、生活才去学知识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知识只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工具、手段。因此,只有能联系生活、能应用于生活、能使个人生活变得更美满幸福的知识,学生才乐意学习,才容易学会并掌握,才可以转化成智慧。教育不仅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更应该将教育经历理解为学生的幸福生活。 促进“乐学”、“会学”、“会思”的前提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联系以往的生活经历进行学习,能够自觉地将知识智慧性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学。

教师应树立“教为会学,学为会思”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会自己学、会思中学、会做中学”,引导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特别要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施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韩大勇)

猜你喜欢
会学乐学学会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学会分享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