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唱 杨德彬
摘要:认识实训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课与综合实训课之外开设的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课程,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熟悉就业岗位和提升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如何能使认识实训发挥上述功能,而不仅仅流于形式?本文通过基于模块化的理论,探讨了设计认识实训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模块化;高职院校;认识实训;课程设置
认识实训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我院在开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实训课的基础上,于第一学期开设了认识实训课程。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厘清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具体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就业形式和岗位设置;了解该专业毕业的合格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相应地有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如何把个人成长与职业规划密切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在校学习的时间等等。
之所以在理论课和综合实训课之间再设置认识实训课,是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定位不同,这种不同其实也正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所在。不过,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内涵和具体要求,高职学生并不一定有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些学生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悲观情绪。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很难产生积极的求学动力,从而给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基于上述因素,在大一开设认识实训,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了解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对今后就业岗位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认识实训中的“认识”还包括学生对自己的了解,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特长,把个性与个人的职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认识实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理解所学专业的机会,为进一步完成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建立了思想和认识上的准备。
基于模块化理论配置
认识实训的内容体系
由于企业改制,原国有外经贸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同时各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人员不断精减,办公场地相应缩小,原有合作企业接受学生实地参观的条件越来越差。同时,出于商业机密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考虑,上述企业接待参观的积极性也受影响。所以,主要采用实地参观的形式开展认识实训课程越来越难以达到最初的目的。
为充分发挥认识实训的功能,需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设置。在我院港航运输与物流管理系的教学改革试验
中,我们大胆引入了模块化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模块化理论回顾
199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卡利斯·鲍德温(Carliss Y. Baldwin)和吉姆·克拉克(Kim B. Clark)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模块化时代的管理》一文,被认为是提出了“模块化时代的概念”。之后,日本学者国领二郎、池田信夫和斯坦福大学的青木昌彦教授进一步发展了模块化理论。迄今为止,模块化理论已经被应用到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组织等不同层面。随着该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模块化理论在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青木昌彦等学者认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与其他子系统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从而构成更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模块化是一个将系统进行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有机会在不损失功能的同时混合、匹配其部件。中国学者李海舰和聂辉华认为,模块是各个高度自律性的分部,相当于一个个“内部市场”,在不违反界面联系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创新,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完全依附于总部的科层单位。
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模块)的行为被称为模块化分解。把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模块)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的行为被称作模块化整合。进行模块化分解和模块化整合,可以保证各个模块在子系统内部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和创新,同时可以根据外界要求的变化对模块进行排列和组合,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率和有效增值。
(二)认识实训的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模块化理论,我们把认识实训分成三个大模块,每个模块又按照具体情况分解为若干子模块,如图1所示。系(部)在“双师型”教师中选取具备相应职业背景的教师负责特定模块教学,突出模块的专业化水准。
其中,模块一是专业剖析,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有透彻了解。同时,使学生明确今后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该岗位对毕业生有怎样的素质要求,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要得到用人单位的首肯,还至少要拥有哪些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这些证书的考取准备和报考注意事项等基本情况。模块二是就业岗位预览,其设置与学生专业理论课并不重叠或冲突。认识实训的就业岗位预览模块是系统和宏观的,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与今后工作岗位关系最密切的部分进行综合介绍。这样的预览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简介,而是选择在该领域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授课,力求把该领域最新、最切实的信息带给学生。教师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的鲜活例证,辅助运用多媒体教学或实地参观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感性联系。每个专业可能有若干个适用岗位,这样,该模块又可以分解为若干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一个可供学生选择的岗位。因为不同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可能存在交叉和重叠,所以我们根据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对子模块进行组合。这样,既可以充分满足每个专业的个性化要求,又可以最高效、最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模块三是职业规划,是指向学生自身的。有调查发现,虽然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有限,但倘若大学毕业生能够摆正就业观念,客观地分析自我与外界环境,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还是不难的。现在所说的就业形势严峻很大程度上不是说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工作或不知道怎样找工作。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学校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认识实训中的职业规划模块能够具体到每个专业对应的不同岗位的实际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可选择岗位以及认识到如果要得到自己心仪的岗位,自身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该如何努力修正,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和个人修养的提升提供一个方向和目标。
在模块设置过程中,教师的配备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每个模块的负责教师,都必须是具有相应领域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中青年教师也有定期到企业基层实习锻炼的要求,保证每个任课教师对本模块的实际内容非常熟悉并有与时俱进的开阔视野。同时,还适当借助外部资源,请企业一线的业务骨干与师生交流。
(三)配置不同模块形成基于专业的认识实训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把就业岗位预览模块分解为6个岗位剖析子模块,分别是: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跟单员、货代、船代,分别对应学生毕业后有可能从事的各种岗位。以报关货运专业为例,就可以从中遴选出单证员、报关员、货代、船代四个子模块组合组成该专业的就业预览模块。
每个专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岗位子模块,最终就会形成一个个凸显专业特色的,同时保证系统性的认识实训体系。
教学反馈及展望
依据上述原则构建的认识实训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很多学生反映,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非常了解,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要选择什么样的岗位。这样的认识实训,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茫然心态,另一方面,令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和希望,从而使他们以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眼光来对待在校的学习,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何将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推广到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其他方面,发挥模块化的灵活性和专业性优势,如何使教师发现和发展适合自己嵌入的模块,使模块之间的组合更协调通畅等,都将是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摸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Arthur,W.B.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y in the Economy[M].Ann Arbor: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1997.
[2]Baldwin C Y, Clark K B.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5,75(5).
[3]青木昌彦,安藤静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4]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5]黄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刘畅唱(1975—),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港航运输与物流管理系讲师,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经贸类专业高职教育。
杨德彬(1972—),男,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港航运输与物流管理系讲师,复旦大学工商管理MBA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经贸类专业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