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闻这炉香

2009-05-30 21:42
新民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邢窑窑口香炉

劳 叶

香炉承载了密集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宗教史、手工业史和生活史的珍贵档案。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瓷器中,香炉的数量相当巨大。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香炉即与烛台、花瓶、花觚、长明灯等一起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从此,香炉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建立起密切的关系。随着历代统治阶级的倡导和佛法在更广泛层面的弘扬,至少在汉族地区,几乎每个县每个镇都建有寺庙,每户老百姓家中都会供奉神主,焚香敬佛。而且除了敬神,熏衣也用它,祭祀也用它,文人读书、作画、抚琴、对弈等也喜欢用它驱秽、静心。可以说,千百年来,在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恐怕就数香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香炉承载了密集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宗教史、手工业史和生活史的珍贵档案。

其实追根溯源,香炉在中国,虽然其历史渊源起码在两千年以上,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承担礼佛的责任。香炉的型制大约起源于熏炉,两汉时期,博山炉就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并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

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陶瓷材质的三足或五足炉,到两宋时期,瓷质的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开始大面积地出现在宫廷与民间,其造型多仿三代器物,如鼎、簋、鬲、奁等形状,典雅庄重,瓷质圆润,各大窑口都有出品。在明代,随着线香的出现,易插线香的有足或圈足炉具成为主流。

不过要说明的是,历代中国文人都向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此处的“添香”,并非线香一种,也应该包括香饼、香球、香丸等,在炭火之上慢慢焙燃而散发香味。

上周,陶瓷收藏家钱汉东送我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他耗时11年撰写的陶瓷研究新作,书中收录了他收藏的香炉凡135具,涉及中国各大窑口,从春秋战国一路剔抉梳理至今,细细分析了制作工艺和时代特征等鉴别要素。更引人入胜的是每具香炉的图片之外,还配了寻访机缘与鉴识体会等文字,堪为收藏爱好者案头必备之书。

作为一个收藏家,钱汉东选择一个别人尚未涉足的专题,在他人的盲区中默默累积,进行深度开发,专题研究。香炉这种寻常器物,上至皇室显贵,下至黎民百姓,使用较广,加之制瓷业的发展流变也在每个细节上真实反映,所以也能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陶瓷史。后来他在撰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在全国各地古窑遗址作田野考察,更加注意对香炉资料的收集和实物的寻觅,哪怕一块残片也要细细研究。

十多年里,钱汉东每逢周末都要去古玩市场淘宝,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劫后遗存的香炉居然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贩汇集上海,带来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窑口烧制的香炉,这就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为收藏研究创造了条件。

有一次,钱汉东在唐代邢窑遗址寻访,在当地朋友陪同下逛古玩市场,看到一具邢窑三足香炉,完整无缺,审察再三,满心喜欢。店主开价1万元整,没有商量余地。考虑到下站的考察还需要费用,钱汉东只得忍痛搁下。回上海后,看到藏宝楼内也有相同的香炉出现,店主跟他明说,3.6万元购进,希望以6万元出手。钱汉东心想,写一本研究香炉文化的专著,若是没有邢窑的实物,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吧,而且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也看过此物,认为真品无疑。上海博物馆陶瓷馆里有邢窑器物,但以盘类居多,香炉没有展出。于是,钱汉东与店主软磨硬求,花了半年多才以3.6万元购得,店主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没有赚他一分钱。■

猜你喜欢
邢窑窑口香炉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程家玉
明清鱼纹瓷器装饰研究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元代出土瓷器鱼纹装饰研究
浅谈延长窑口浇注料寿命的措施
一个铜香炉
宋代“窑系”概念考辨
香炉的养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