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2009-05-29 02:08辛晓明李葆春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监生人物形象文本

辛晓明 李葆春

教材版本:课标人教版第十册

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步会文,整体走近文本

师:同学们,有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其中有一个场景,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被人们视为细节描写的经典。这是一段怎样神奇的文字?(板书课题,读课题,正音“监”,理解“监生”)

[评:开场白简洁明了,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请把书打开到133页,再读读课文,说说你的收获。

生:从课文注释里,我发现古代“已后”就是现在的“以后”。

师:看注释查工具书确实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你发现的是通假字现象,了不起!

生:他家还有管庄的家人,我觉得他家很有钱。

师:是啊,他家的银子据说可以绕着他家的后山转上万圈呢!不是一般的富有!

生:我感觉严监生特别小气,他临死前挂念的是“两茎灯草”。(板书“两茎灯草”)

[评:因为这篇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所以不急于深读,交流初读的收获可以减少文字与内容给学生的陌生感。]

师:大家真会读书。同学们,清代的语言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可能有些拗口。谁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课文(其中人物语言部分由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评:学生和老师合作读书,再次感知文本,进一步缩小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生:严监生一直想着灯里有两茎灯草,从他伸着两根指头可以看出来。(板书:两根指头两茎灯草)

师:这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心事。结合我们平时的见闻想想:一般人临死前会想些什么呢?

生:一般人会想和所有亲人见上最后一面。

师:此刻见不到,就是永不相见,该是多大的遗憾!

生:一般人会想怎么安排自己的遗产。

师:财富源于奋斗,是该好好安排,不能浪费!

[评析: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临死前的人们的想法,与文中严监生的“两茎灯草”对比,意在引发思考,为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写法做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不过,这是一般人的心思,严监生可不是一般人,他的表现是怎样的不一般呢,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句子。(生读书画记)

师:严监生到底有哪些不一般的表现?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生读完这句话,教师随即显示在大屏幕上)

师:(神秘)看来,这严监生可能有一个天大的心愿未了,再读读整个句子。注意,他的病已经很重了,很难受,很可怜的。(男、女生分别读)

师:严监生的表现是怎样的不一般,还有哪些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生:(边读边做动作)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屏幕同时显示)

师:描写严监生的句子,不仅找准了,还做出了动作,不简单!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屏幕同时显示)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屏幕同时显示)

生: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了,登时就没了气。

师:登时是什么意思?联系前后文字,可以换成——

生:马上、立刻、顿时……

师:同学们真厉害,关于严监生不一般表现的句子,找得可真准!(出示动作描写句子)

[评: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描写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垂死之人是怎样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不肯咽气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形象,感叹描写的精妙。]

师:是啊,严监生怎能不焦急呢?你看他的那些亲人们都猜测了些什么呀?快从字里行间找找。

生:(大侄子的活)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师:告诉大家,他为什么把头摇得这样慢?

生:因为这时严监生没有力气了,答案不对,他很失望。

师:你体会得真细腻!来,我们一起缓缓地摇摇头,读读这句饱含着严监生失望情绪的句子。

师:大侄子猜错了,只是有些失望。严监生除了银子多,还有亲人多,还有机会。接着谁猜测了他那两根手指的意思?

生: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师:又没猜对,此时的严监生——(生接读描写严监生第二次摇头的句子)

师:(对着一生)严老爷,二侄子也没猜中您的心思,关心的是您的银子!你心里怎么想?

生:你们怎么连我的这点心思也不知道哇!

生:我简直失望极了。

生:我气死了。

师:确实让人气愤,还是一家人呢!

[评:此环节的设计可谓有趣,学生在读描写严监生的语句时,已经对人物有了一定的感受,此时。老师即兴的情景对话,无疑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特定的情景中了,在有趣的师生对话中,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内心,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师:同学们,在严监生苦苦支撑的时间里,还有谁接着做了猜测?

生:奶妈做了猜测: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

师:所有女生先读奶妈的话,男生读后面的动作描述!

师:“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多么固执的严监生啊!可怜的老人在想什么呢?

生:我不是想亲人,你们怎么还不明白我的心意呢?

生:我的天啊,这里还有没有聪明人啦!我简直要绝望了。

师:久猜不中,严监生已经快支持不下去了,他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

生:绝望、生气……

师:唉,老天啦,有谁明白我严监生的心思啊!——(学生接读: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悟性不错。下面我们分角色读读课文。请看大屏幕——(关于对话与动作的几组句子)

师:这就是绝望的严监生,可怜的严监生,谁会想到家财万贯的他,临死前挂念的是两根灯草呢?请看着课文的插图,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生:钱哪有生命重要啊。你家有无数银子。到死。还为几根灯芯牵肠挂肚,真是守财奴。

生:严监生,你就不要挂念几根灯芯了,灯芯是不值钱的啊!

师:此时,你感觉到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吝啬的人。他是一个小气的人。

生:爱财胜于命的人。他是一个节约的人。(板书:吝啬?节约?)

三、激活思维,学会辩证思考

师:严监生的行为是不是节约呢?有谁知道吝啬与节约的不同。(学生沉默)你看今天天气阴暗,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如果学校为了省钱不让开灯,那就是一(吝啬)

师:如果今天天气晴朗,教室里明明亮亮,我们就及时关掉电灯,那就是——(节约)

师:一句话:该花费的也不花费叫——(吝啬),不

该花费的就不花费叫——(节约)。

师:同学们,那严监生的灯盏里多点了根灯草,到底应不应该?从文中找找依据吧。

生:我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来看,人多灯少,我认为该点。(出示句子)

师:原来与灯光的大小有关。那我们看看两根灯草发出的真实的光(出示灯草燃烧发光的图片)。谁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

生:两根灯草发出的光是很昏暗的。

师:其实这句话里,我们还可以找到新依据。发现了,吗?

生:人很多。三亲六眷、管庄的都来了,该点。

师:人是这样的多,灯光是这样的弱。同学们,多点一根灯草应该吗?(该)师: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说,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吝啬的人。

[评:严监生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学生见解不一很正常,但老师抓住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到文本中找答案,不武断地评判。]

四、拓展视界,延伸课外

师:是的,严监生是吝啬鬼的代名词。但是,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辛老师在阅读《儒林外史》时,却看到了这样的描写。看过之后,也许你会有新的见解。(课件出示资料)

对闯祸逃跑的哥哥:严致和见差人来说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见哥哥又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严二老官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

对结发的妻子:(生病时)自此以后,主氏的病,渐渐的重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总不见效。(去世后)自_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对妻子的兄弟)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二位喜形于色去了。

师:严监生除了吝啬,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有些茫然)

同学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得到他的世界里去完整地、细细地品味,用心灵去轻轻触摸,你才可以真正了解这个人。严监生藏身在《儒林外史》里(展示图片),希望同学们去读读这部小说,你会认识一个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好好读书,老师祝愿所有的同学读出自己眼中的严监生!

[评:老师的这一拓展,称得上是本课教学的点睛之笔。语文教学的本意在哪里,学生知道了一个结论耽行了吗?四十分钟结束,语文学习就能画句号了吗?在学生已经建构起的“吝啬”的人物形象基础上,在拓展延伸中被解构,学生感到有些茫然,有些好奇,他们想去寻求答案,自然就会去阅读相关书籍、资料,而这正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唤醒,唤醒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想。]

教学评析

本片段语言文白夹杂,人物所处时代与学生生活距离远,为我们成人津津乐道的这一经典描写,学生未必能够认识与体会,所以,基于本文特点,全课教学以读为本,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平等对话。

一、在读中层层深入

第一,自由读。虽然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但,一上课教师还是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读后谈感受。这一设计,看似泛泛而谈,但,在老师的夏时反馈鼓励中,学生很有成就感,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第二,师生合作读。在学生初读谈感受后,教师与部分学生合作再读课文,这一读。进一步缩小了与文本的距离。经过这一读,学生对文本语言已经比较熟悉了。为下面的体会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第三,细读画记。在自由读、合作读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思,那么,这一心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动作、神态的描写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呢,这是要花时间细读思考的。教师让学生读读画画,然后再谈话交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背后的人物形象。

第四,拓展延伸读。课文学完了,语文学习没有止境,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教师有意识地再把从小说中截取出的两个片段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对已经建构起的人物形象产生疑惑,进而把学生的视界引向课外,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在读中平等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看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第一,情境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对于亲人的一猜、二猜、三猜,严监生就是“把头摇了摇”,接着“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最后是“把眼闭着摇头”,在这一摇、二摇、三摇中,严监生不被亲人理解的痛苦、愤怒、失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读这“三猜三摇”中,教师设置了有趣的情境对话,把学生当作“严老爷”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把与文本对话的感受表达出来。在阵阵笑声中,严监生吝啬的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

第二,面对课堂生成,读中平等对话。在深读体会后,学生有的认为严监生吝啬,有的认为严监生节约,显然后者认识不对。但教师未断然下结论,而是再次引导读书,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自主发现,在自我否定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责任编辑:梁媛)

猜你喜欢
监生人物形象文本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不识“斋戒”闹笑话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