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成立专属保险公司的具体构想

2009-05-25 09:01
金融经济 2009年4期
关键词:自保母公司专属

成 柳

专属保险公司,亦即专属保险公司(简称自保公司),是由一家母公司或集团拥有或控制,对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专门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的下属分公司,是一种非保险公司经营的从事保险业务的公司。专属保险公司与其出资公司既是被领导和领导的从属关系,又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

成立专属保险公司是当外部风险转移方式无法满足或无法全部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时,企业寻求自保行为的一种途径。自保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风险全部自留、建立保险基金、提取风险准备、安排“股东保单”、进行风险融资以及设立自保公司等等。自保公司是企业用内部基金进行风险融资的高级形式,是在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在实践中受到许多跨国大企业的追捧。企业自保在国外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至2008年,全球专属保险公司数量已逾6000家,以每年5%的数量递增。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的80%都拥有自保公司,在自保最发达的美国,前500强企业中,有9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属保险公司,近年来一些小型企业也开始涉足自保市场。

目前在我国,专属保险公司还处于探索阶段,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石化总公司试行的“安全生产保证基金”充其量只是我国企业利用风险自留这种方式进行风险管理的尝试,在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曾有一些部门试行过企业自保,大都是一些自保基金,关键性的转折出现在2000年8月,中海石油保险公司在最近的自保公司注册地香港注册成立,填补了我国保险体系中的这一空白,成为我国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属保险公司,

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但出于对损失控制和风险融资的考虑,仍有越来越多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对国际上盛行的专属保险公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国外诸多成功案例表明,相比与传统商业保险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专属保险公司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母公司量体裁衣定制了一套风险转移和融资的工具和机制,这种机制同时还能消除传统保险市场在面对经济周期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等外部系统性风险时给企业带来潜在损失的不确定因素,从而让企业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专属保险公司在保险成本和承保能力上的优势也是传统保险公司无可比拟的。每一个有需求的企业都希望即将成立的专属保险公司能将作用和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有效的管理和驾驭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最终实现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在建立专属保险公司前,通常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这样的可行性研究通常可以由内部员工、有专属保险公司经验的经纪人、专属保险公司的管理公司或独立的咨询者来实行。近来,众多会计事务所也进入了专属保险公司可行性研究的领域。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选择自保公司作为新的风险管理及损失控制的工具时,企业应该思考以下问题:

1. 你的索赔水平是否低于保险公司制定的一般水平?

2. 公司的损失发生是否频繁且可预测?

3. 你是否对公司面临的可保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其中哪些是可以从传统保险市场转移的?

4. 你每年自留在自保公司的保险金额及支付的保险费是多少?

5. 母公司面临的可保风险的地域特征如何?

6. 母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如何?

简单来说,建立专属保险公司的企业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长期运作的准备。虽然有资料表明,在美国陷入责任险危机困境的时候,自保公司数量有爆发式的增长,但是,自保公司的功能和本质决定了它并不是仅仅为了应付危机而出现的,而是能在各种市场环境条件下都能充分发挥优势,以自保公司的稳健经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稳定公司财务状况,实现公司长期的战略目标。短期来看,在自保公司成立初期,由于母公司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等方面的大量投入,可能会使所节省下来的保险费用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更多的隐性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渐显现出来,总之,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虽然起初会有略微下降,但一旦过了磨合期就有强劲的上升势头,呈现出J曲线效应。

充足的资本。雄厚的资金足以为专属保险公司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资本金,并可作为专属保险公司的强大经济后盾。而对于那些不具备此条件的中型企业来说,更为经济的方法可能是选择租用自保公司。

此外,在集团自保公司里,风险在各成员之间如何分担、如何聚集是成立初期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会影响利润分享,承保标准等等一系列决策。只有在各成员利益间找到平衡点,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长期共赢的局面。

根据国外诸多成功案例,我们将成立专属保险公司的过程分为准备、分析、评估和实施四个阶段。根据企业自身实力和预期目标的不同,母公司可以选择成立单亲自保公司抑或是集团自保公司。操作中,这两者在公司损失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着显著的战略上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以下阶段中还是有不少互通的共性可供计划中的自保公司参考的。

准备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准备阶段是整个自保公司成立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母公司的需求,明确对自保公司的预期,只有这些对自保公司的根本认识足够清晰完备,其后的分析和评估才有意义。而要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充分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备很强的认知。因此,国外大公司的做法是聘请业务熟练的行业专家,既通晓行业风险控制的普遍性,又熟悉企业具体操作流程中的特殊性。无论是单亲自保公司还是集团自保公司,都希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风险管理教育咨询中心副主席兼自保公司研究专家Carol A. Frey 则认为成立自保公司这一工具的首要动机其实是基于控制与管理,而非对利润的追逐。今天的企业家都希望能主动地将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专属保险公司恰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合适的选择。

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确定企业所暴露风险的性质和量级,据此制定切实的解决措施。其中,最重要一步就是根据母公司以往实际的损失数据找出损失发生可能存在的某种规律和模式,画出潜在损失趋势曲线,从而预测将来某一时间段内的损失大小。通常情况下,这些实际损失的经验数据除了来自于企业报表,还应结合特定行业的平均损失经验来考量,尤其当企业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或者数据来源缺乏可信度时则应更多的参考行业数据。专家还指出,这种趋势分析除了用于预测损失的大小,还能反映出损失的发生对母公司财务指标所产生的影响。在自保公司的运作之下,企业经营者一旦发现成本有所降低,很快就会信心大涨,继续提高风险的自留额度。此时,风险开始在自保公司内聚集,但通过增加再保险的购买,强化风险管理与损失控制,专属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指标依旧可以被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评价阶段。评价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全面交流、历史记录的回顾、资产评估等一系列手段来确保母公司有足够的管理能力维持自保公司安全、有效、经济地运行。而对管理能力的考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特定高风险业务的管理技巧;过去风险管理和损失控制的方法和成效;公司组织结构和主要决策人资质。统计资料显示,有大约百分之十的损失是由不安全的环境和错误的操作导致的,而百分之九十的损失是由管理控制上的缺陷引起的。所谓管理控制就是按设定的标准去衡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通过对执行偏差的纠正来确保计划目标的正确与实现。因此,管理控制是损失控制的基本方法,对管理的评估就是评价阶段最重要的一环。

实施阶段。在完成以上三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了,由于专属保险公司种类和类型很多,我们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而需要利用前面三阶段的分析结果选择最适合的形式。首先是注册地和业务范围的选择,专属保险公司从其设立地点和母公司所在地的关系来分,有两种设立方式。一种是设立境外自保机构,另一种是在母公司所在地设立专属保险公司。一般而言,在选择注册地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有:(1)管制和监管程度;(2)投资限制;(3)最低资本金要求;(4)保费、税收和其他限制;(5)承保限制和责任准备金的要求;(6)再保险限制;(7)财务报表和报告制度;(8)当地公司与母公司的税收联系;(9)现金的稳定性和可兑换性;(10)当地基础设施的质量;(11)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性;(12)交通、通信的质量和方便程度。此外,这些地区的监管较母公司所在地的监管较松,这意味着可以以较低费用、较短的时间来设立专属保险公司。其次是管理方式的选择,专属保险公司的管理一般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由母公司直接管理,早期出现的专属保险公司都采取这中模式,母公司直接管理意味着花费较大的成本,因为要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增加人工成本、这意味着要大量的业务量来支持较高的费用,因此国际上,由母公司直接管理的专属保险公司一般都是资产较大的大公司设立的;二是聘请一些独立的管理公司来行使管理的职能,从效益角度看,因成立的专属保险公司业务量小,不足以维持较高的员工成本,因此,一般不采用自己管理,而请管理公司代管;三是专属保险公司聘用的全职管理人员进行自我管理。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管理模式,就我国而言,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保险专业人才相对贵乏,雇佣全职的管理人员和由母公司直接管理,一方面很难找到合适的专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管理成本接比较高。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聘请独立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猜你喜欢
自保母公司专属
母女三人的专属空间
求生欲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解放J7专属服务介绍
即将成为全球最大?Cervelo母公司Pon正式报价Accell
专属“水晶鞋”
专属90后的青春色彩
论母子公司架构下母公司股东查阅权扩张
上海发展自保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中外自保市场发展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