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主题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换位、沟通心灵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实践方法,拓宽学生的思辩空间,关注学生的语言再现,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引领学生的学科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实践方法
新课标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为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形成,“民主、平等、互动”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课内课外、纲本校本教学内容的衔接、互补、拓展等等,都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这种先进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它真正成为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基本要求,才有希望实现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任务型、应试型的语文课为体验型、自我实现型的语文课。
现在,很多课程都安排有相当课时的课外实践时间,很多同行在追求语文教学创新时,会想到课外实践。不过,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除了课外实践需要好好抓起来以外,其实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仍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在实施教学任务的时候,就不惟重视课外活动的创新,也特别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我们且名之曰“课内实践”。教学篇目不同,“课内实践”的方式自然会有很大差别。这里,我无意探讨一种普世性的课内实践的理论,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实践的几种方式,聊供同行们参考。
课内实践方式之一:主题讨论
课堂讨论的组织方法也并非只有一种。有很多同行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因此在一堂课上,会有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参加讨论。我觉得,一个高效成功的课堂,应该把每个篇目的主题设计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这种讨论是习惯于用讨论式教学的同行所擅长操作的。
我在执教课文“宝玉挨打”(人教版,高中第六册,节选自《红楼梦》第33回)时,考虑到课文所写的是大观园中的著名事件之一,值得咀嚼的内容很多,如何化繁为简,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主题?我认为,首先应找准故事发生的逻辑起点,设计五个可资师生探讨的“为什么”(①宝玉为什么挨打;②王夫人为什么大哭;③贾政为什么下跪;④宝钗为什么低头不语;⑤黛玉为什么只说了一句话),勾画出大观园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样逐层解来,势同剥笋。通过五个“为什么”的研讨,人物形象就会由远及近,扑面而来,作品主题就会脉胳清晰地展于纸端。组织主题讨论的要点如下:
(1)在每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下一次课的讨论主题,一次只限一个讨论主题,这样讨论容易深入一些。(2)到了下次课,在正式讲授之前,先强调一下这一次课的讨论主题。(3)讨论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每次课的最后一段时间,或十分钟,或一刻钟,或半个小时,均可酌定。(4)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老师最好不要作太多评价,以免对后来的发言者造成干扰。(5)对于发言的同学,必须登记在案,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6)在学生发言结束之后,老师有必要对本次讨论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课内实践方式之二:辩论
适当安排课堂辩论,也是学生们非常乐意参加的,并且,为了让自己支持的观点有说服力,他们会在课后认真查阅很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就自然超出了课本。
我在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中,对理趣诗的处理,就采取了课堂辩论的形式。首先我把宋代几道理趣诗提供给学生,如: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然后抛出两个对立的辩题:A、理趣诗是把抽象的哲理寄寓于具体事物中,即以理入诗;B、理趣诗和一般诗句一样,也是通过形象来体现诗人的情思,即借景达情。
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不论以理入诗,还是以议论为诗,它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而且往往是通过比兴手法和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理趣只是一个概念,脱离形象的议论和哲理,无论正确与否,深刻与否,无论押韵与否、合律与否,都不是诗,也无所谓理趣。
组织课堂辩论,需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1)与主题讨论每次课都可以组织不同,辩论不宜太多。(2)辩论的主题,除一定要与课本紧密相关外,还需要是有多元化诠释并且值得争鸣的问题,最好以对应的问题为辩论主题。(3)辩论的主题必须提前布置下去,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在课后作准备。(4)辩论的正反方,也必须有一个大致的确定。(5)组织课堂辩论,必须留出比较充足的时间。(6)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只充当辩论的组织者,不要过多评论,即使学生发言有史实错误,也不需要立即指出,自有反方同学指出。(7)辩论结束,老师应该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课内实践方式之三:角色换位
所谓角色换位,是指师生之间的换位。讲台上的角色当然以教师为主,但偶尔来一下换位,让学生当一当老师,也会有不错的效果。这种方法为很多老师采用过,我这里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谈一谈这种方式应该注意的事项。
(1)换位不可太多,不能背离以教师教为主的原则。有的老师用这种方式“上了瘾”,把课程内容的大部分让学生来讲,这么做的效果,不可能好,并且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对于“换位”的主题,一定要在课程一开始的时候就确定下来,这样,同学们才能有时间进行充分准备。(3)在第一次课把主题公布之后,要让同学自己来选择题目,切忌“摊派”。并且,每一个主题,只能先定一个主讲者(当然,主讲者也可以邀请一个合作者),不能一个主题反复有人讲,否则时间是不敷分配的。(4)在进行换位实践的时候,老师还是组织者的角色,并且,要充分重视这些“小老师”,如果能象主持人请出名角演员那样依次请出“小老师”,让他们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登场,在掌声中下场,对于实现实践的效果,将很有帮助。(5)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担任组织者的角色,老师还应该关注“小老师”的讲课情况,记录下他们讲课的优点和缺点。待整个实践课结束之后,把各位小老师留下来,把自己对他们讲课的长处和短处都一一告诉他们,这种方式更受初中学生的欢迎。
课内实践方式之四:沟通心灵
主题讨论是课内实践,课堂辩论是课内实践,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是课内实践,那随着教师的讲授而情绪起伏,或开怀大笑,或义愤填膺,如此种种表现,算不算课内实践呢?我认为,这些,也都属于课内实践,并且,是更为重要的、更值得老师们重视的课内实践。因为讲到实践,总是跟参与联系在一起。站起来发言、参与辩论、自制PPT是参与,难道对老师所讲会心一笑,或会心一叹,就不是参与?我觉得,后一种参与,是更为常见的参与。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中,主题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换位等课内实践,其所占的课时,总是比老师讲授所占的课时要少得多。因此,决定一个课程效果的,主要的还不是主题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换位等实践方式,而是老师的讲授。但老师的讲授也不仅仅就是老师单方面的行为,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有学生不可或缺的参与。这种参与,或者是做笔记,或者是做记号,或者是会心一笑,或者是轻声一叹,整个教师讲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我以为,作为教师,必须追求这种“课内实践”的最佳效果,这可能是决定我们讲台生涯成败的关键。
有一位教师说,他在教书的过程中,追求这么一种效果:每一次课上,学生至少有两次哄堂大笑。我想,这位教师,如果每次都达到了这一效果,他肯定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并且,他所教的内容,学生肯定能够很好地领会。老师所讲,能引来学生的笑声,说明老师所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在此,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差。并且,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之后,是哄堂大笑,而不是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说明学生已经领会了老师所讲,教学效果实际上已经在一笑之中得到了检验。
但是,我又觉得,仅仅是追求一次课上有两次笑声,是不够的。并且,在某些时候,也是不妥的。先说说不妥的问题。如果片面地追求“一笑”,在有的时候,恐怕会损害授课的主题。笑是好事,但片面追求,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有人不察,有个别教师以能逗笑为能事,结果常常把主题抛在一边。结果是,学生对其教学不满意,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学到知识,而不是来听笑话的。
再说说不够的问题,这是关键。课堂上的哄堂大笑,显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授课的某一问题上,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可以说,课堂上的笑声,是师生间一次心灵的沟通。但是,心灵的共鸣并不限于大笑,很多时候,微笑所显示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共鸣,比大笑可能更为强烈。并且,笑能显示心灵的共鸣,怒何尝不能显示心灵的共鸣?悲何尝不能显示心灵的共鸣?哭何尝不能显示心灵的共鸣?凡因老师所讲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都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的共鸣。因此,我把自己所追求的这种课堂效果,称之为“沟通心灵”,而不是“每课一笑”。
在沟通心灵方面,语文学科是比较有优势的,令人歌与令人泣以及令人笑令人哭的事情都很多,这样的课程,理应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并且,在一次课上,还不能满足于有两次笑声,而应该有多种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也是学生的课内实践。
沟通心灵,老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如果学生没有情绪反应,绝对不可责怪学生,而只能怪老师自己,是老师在这方面缺乏修养。这种修养,有一部分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有一部分,则是我们可以学习得来的。与生俱来的一面,有的人从小说话就有感染力,能引起人的情绪反应,而有的人,一辈子说起话来都语言无味,前一种人走上三尺讲台,是不愁抓不住学生的心的,而后一种人当教师,恐怕就很难受学生欢迎。学生们有时候会评价某位老师“讲课像念经”,这种念经老师,大半就是天生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欠缺的。
★作者简介:王永汉,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教师、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