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丹
【摘 要】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把蕴藏在文本中的种种美学因素挖掘出来,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健康人格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我们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人才,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种鉴赏美的事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能够引起学生感情的激荡与共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精神底蕴。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把蕴藏在文本中的种种美挖掘出来,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终极目的,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以下谈谈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给学生美的体悟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挖掘出人物的美。如善良的窦娥被绑赴刑场,满腔冤愤爆发成似乎荒唐其实具有艺术真实的三大誓愿,她的这种人格美震憾了多少人的心灵。《边城》中的翠翠,作者把少女朦胧的感情与湘西特有的景致联系在一起,通过情与景融合把湘西的那种人情美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在《祝福》中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倒毙在鲁家门前的雪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思想家在如何解剖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对民族的“奴性”与知识分子“软弱”的批判,以及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抨击都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表现出来。这也是作家悲剧美思想的再现。
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形象让学生从中发现人物形象所孕育的美感。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美无处不在。只要认真阅读,深入挖掘,就可以发现人物美,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对作品中的人物美,每个人观照的方式、角度都可能不一致,我们就不能制定唯一的答案。我们必须善于用文学理论去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作品的美,什么是人物的美。它的美必须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唾弃。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伴而生并相互作用的。知识只有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精品,有催人泪下的剧本小说。这些名作名篇都洋溢着作者鲜明的情感美。教师若能深入地展示出其中蕴含的情感美,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给学生美的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美化,形式多种多样,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如导语、板书设计、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探究、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课本剧的表演等等,只要使用得当,都能营造美的教学氛围,产生课堂的美学效果。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背景画面和音乐,再现康桥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教授《边城》时就可以运用影视片教学,或者运用资料图片再现湘西凤凰城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又如在教学《项链》时就可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亲身体验中达到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揭示作品的情节美和主题美。
如我在执教《石钟山记》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本书叫《字说》,他认为每一个汉字都可以从字形上求得该字的含义。有一次,苏东坡见到王安石就打趣道:“荆公先生,我的名字中的‘坡字该如何理解?”王安石道:“坡者,土之皮也!”苏东坡又问:“那么‘滑字呢?该不是水之骨吧?”王安石无言以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只从表面上去理解。想一想,我们今天要学的《石钟山记》对石钟山的命名是否也可以从表层上去理解呢?通过这一导语,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较好地揭示了《石钟山记》一文美的内涵。
同样,精妙独到的板书设计也能创设一种课堂教学美的佳境。优秀的板书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是教与学的媒介,它可以将一篇课文美的内蕴浓缩定格在有限的黑板上。如《项链》一文,可以将小说的情节:无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设计成一条项链,其中的每一个链环代表一个情节,而链环与链环之间的空隙,则代表情节的变化来体现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特点。链环与链环之间用一条虚线串连,表明这是一条无形的绳索。坠设计成心型,上书“虚荣”二字。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产生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果;不仅让学生体味到课文情节构思之美,而且能让学生过目不忘。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更是给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表现美的广阔空间。运用各种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创造一种能再现作品所描绘的审美情境,以诱导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地去领悟、去鉴赏。它融声、像、文于一体,更便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牵动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真正表现美的目的。如我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所折服,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作品的“淡淡的忧愁”的主题。
总而言之,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金”,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创造课堂教学美,让学生感受美、熏染美,采摘美的花朵,形成人格美,最终达到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简介:倪丹,湖北省洪湖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