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吗?

2009-05-13 08:09谢友元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碧玉喻体有形

谢友元

某校六年级语文老师围绕一道语文试题引发了争议。题目是这样的: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比喻句。其中有这样一句:“从书店出来,我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了控制的能力,被快乐激动得险些撞到树上。”

大多数老师认为,这不是一个比喻句。理由很简单,找不出这个句子的本体和喻体。也就是说,这句话并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

果真如此吗?笔者不以为然。

是的,笔者承认,构成比喻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二是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必须存在着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就好比我们既不能说“我多么像我呀”,也不能说“黑板好像地球一样”之类的疯话,因为前者属于拿自己和自己打比方,后者是把黑板和地球这两个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东西生拉到一起,所以它们都不能构成比喻。

笔者以为,比喻之所以成为比喻,人们写文章或说话时之所以要用到比喻,这是由于比喻的定义和作用决定的。所谓比喻,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或听众更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用另类而形象的事物来打一个比方。因此,它常常是用形象的来比喻抽象的,用生动的来比喻平淡的,用有形的来比喻无形的,用通俗的来比喻深奥的。

请看下列比喻句:

1.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铜镜。

2.春天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3.自由就是蓝天飘动的朵朵白云。

4.母爱似海,父爱如山。

以上四句中,第一句用碧玉和铜镜来比喻西湖的明亮和平静;第二句用姑娘的漂亮来比喻春天的美丽;第三句用白云的飘逸来比喻自由的洒脱;最后一句用大海的深沉和大山的厚重来比喻母爱与父爱的博大。

这4个比喻中,只有第1句的本体和喻体都是有形的。西湖有形,它有棱有角,看得见,摸得着;碧玉与铜镜有形,碧玉圆润而铜镜明亮。但2、3、4句中的本体“春天”“自由”“父母之爱”都是抽象的东西,它无形无色、无棱无角,于是人们分别用有具体形象的“姑娘”“白云”、“海”与“山”来分别比喻它们,把春天的美丽的特点,“自由”的特点,父母之爱博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比喻,却很难接受另一类特殊的比喻:

如: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第1句中的本体不能简单地说是浪潮,喻体也不仅仅是白色的战马。而是用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雄伟气势来比喻钱塘江浪潮的势不可挡,让没有亲眼目睹钱塘潮的读者,能从万马奔腾的景象中想象得到钱塘潮的宏大气势。

第2句中的本体和喻体都不能简单地说就是“我”。而是两种不同的情状,即用饥饿的人见到食物时的急不可耐的情状来比喻热爱读书的“我”对知识渴求的迫不及待。

这类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都不是有形的事物,它们或许是一种情景、一种思想、一种感觉,当我们要描述和表达这种情景、这种思想、这种感觉的时候,也可能要借助比喻才能表达得更透彻、更明白、更通俗,所以便有了这类比喻。

最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本文开头的那个句子:“从书店出来,我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了控制的能力,被快乐激动得险些撞倒在树上。”

这句话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一文(湘教版小语11册),说的是作者小时候因家里贫寒,无钱购书阅读,只得到书店窃读的事情。这一句所表达的是作者在书店窃读到一本好书后被快乐激动得忘乎所以的情景。很显然,作者这是用醉酒的人那种走路踉跄的情状来比喻当时作者激动和快乐得不知高低,忘乎所以的情景。读者没有目睹作者当时快乐的情景,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比喻,推断出作者激动和快乐的程度。这样恰到好处的比喻,我们怎能说它不是一个比喻句呢?■

猜你喜欢
碧玉喻体有形
碧玉蝶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未定义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