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蚁之祸
黄庭坚有在画卷上题诗的癖好。譬如,李公麟刚画了一幅《胡儿马挽弓图》,恰巧黄庭坚就在一边儿站着,看着画上的那片空白,手痒痒了。他捉起一管紫羊毫,沙、沙、沙,就题了一首七绝。黄庭坚题诗,多是四言,或者七言,再长一点的诗,就不常见了。
崇宁三年五月,黄庭坚由黔州再次被贬宜州。刚到宜州的那些日子,他就住在城西郊外龙溪畔的“黎秀才宅子”里。这是一处早已荒芜的宅子。院子里的影壁墙已经塌去了一角;天井里落满了厚厚的鸟粪;四围的墙壁有着数不清的窟窿,这些窟窿除风天漏风外,就是露老鼠尖尖的嘴脸了。
住的简陋不说,再一件尴尬事,就是吃饭的问题了。没有了俸禄,买粮?那实是奢望;开荒种田?对于一个须发尽白的老人来说,也几近乎痴人说梦。怎么办呢?只有去“借”了。
好在宜州民风古朴,黄庭坚进得一家,大多不会空手出来,几文制钱,一瓯糙米,三五片苜蓿片……手紧着点儿,又可以打发日脚了。
每当借到一点东西,黄庭坚都会给人家立下一张字据。
天气晴好的日子,黄庭坚还会到野外挖些野菜,与糙米一同煮,咕嘟嘟,咕嘟嘟,煮好了,满屋子飘着一股野菜的清香味儿。再不,就去龙溪里捉些小虾小蟹来。
黄庭坚成了一个捉蟹高手。
他捉蟹,方法很独特,用一支废弃的鸡颖毛笔,去蟹洞里探,等蟹用前面的两个大螯夹住鸡颖,猛地往外一拽,螃蟹就被拽出了水面。
但是不久,黄庭坚就不愿意再吃蟹了。他遇见了一件稀奇事。有一天,他去龙溪旁捉蟹,见别人设置在水里的蟹簖里,有二三只蟹抱成一团往水面上拱,近前仔细一看,原来其中的一只蟹八条腿已断了七条,另外的两只蟹在驮着它试图把它送出蟹簖以外去。黄庭坚呆呆地看了好大一阵子。从此,他就再不吃蟹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人来拜访他了。这个人就是宜州别驾余若著。余若著雅好书法,对黄庭坚很是崇拜。
余若著在生活上给黄庭坚很大帮助。每隔几日,他都要给黄庭坚送来一些油、盐、酱、醋、茶,米和肉。若有了空闲,他还会陪黄庭坚游观、饮酌、弈棋、沐浴。有时,也弹一弹琴。
黄庭坚所接受的馈赠,他也都一笔一笔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一日清早,余若著早早地来了。他携了数十张澄心堂纸,想求黄庭坚的一幅书法。
黄庭坚问:“要什么内容?”
余若著深深一揖。说:“愿求范孟博一传。”
“好!”黄庭坚搦起鸡颖长毫,笔走龙蛇,《范滂传》一千余言写下来,竟无一错处。而字径数寸,笔势飘逸,如有鬼神相助。
余若著抚掌叹服。
这件事后,余若著又引数人来拜见黄庭坚,其中不少人都成了黄庭坚的好朋友。黄庭坚生活里又充满了笑声。
黄庭坚一直想了结一桩心愿。偿还当地人士的馈赠与借贷。
他把这一想法透露给了余若著。
余若著不高兴了。他说:“这是我们的一点人心意。”
黄庭坚也不让步:“不还我心放不下。”
不久,余若著去东京公干。他来向黄庭坚辞行。黄庭坚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说:“等等,你给我办件事。”
黄庭坚打开行囊,取出几轴前人字画。有张长史、癫和尚、颜真卿的墨迹。还有一幅五代西蜀人黄筌的《蝶蚁图》。这幅画画的是两只飞舞的蝴蝶被蛛网粘住了,翅膀似乎还在扑闪,蛛网的下面聚着一群蚂蚁,翘首等待着蝴蝶坠下。黄庭坚手又痒了。他在上面题了一首小诗:“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毙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题过诗,他把这些字画都交给了余若著。“拿到相国寺集市上卖了吧——这是我的一桩心愿。”
余若著不好再推托,接过字画就道别了。
余若著到了东京,他急着要办事,就叫他的仆人去卖画。
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也真这么凑巧!那幅黄庭坚题了诗的《蝶蚁图》,恰好就让蔡京的一个姓王的门客买去了。他买这幅画,原只想献给蔡京叫蔡京高兴高兴。可他认出黄庭坚的题诗后,脑瓜子一转圈儿,两只眼睛就放光了。——一种狼性的,让人害怕的光。
姓王的门客把《蝶蚁图》献给了蔡京。画幅展开,蔡京见到黄庭坚的题诗。眼前就像滚来一团巨大的火球,把他炙烤得一阵阵眩晕。黄庭坚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禅的境界了!蔡京的脸色阴暗下来。
王姓门客跪倒在蔡京脚下。“相爷,看出什么门道没有?”
蔡京已没有心情答理这个门客。他的手在颤抖。
姓王的门客很尴尬,他从地上爬起来,指着黄庭坚的题诗说:“这里面有一股怨气啊!”
蔡京一时还没醒过神来。“唔,怨气?哪来的怨气?”
“黄庭坚罪不容赦,他把相爷比作蚂蚁了。”
蔡京又读了一遍诗,品了品,点点头。“有点儿这个意思。”他把画扔到一边,对门客说:“你跑一趟,给宜州知州下道札子,再南贬黄庭坚三百里!”
余若著是三天后的那个黄昏才得知这个消息的。一时间他傻了一般,喃喃自语道:“怎么会这样啊!我要亲自去卖画就好了,是我害了先生。”他急忙完了公干,星夜赶回宜州。
他还是晚了一步。黄庭坚已于他回到宜州的前一天突然去世了。
余若著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拜谒了黄庭坚的坟墓。余若著连磕了三个响头,失声痛哭:“先生之死,罪在若著,若著还有何面目以见世人!”
第二天,余若著竟不知去向。
天性
荆公挥毫抄了一通《楞严经》,忽然想起了苏轼。
昨天黄昏,他在金陵驿站正与吕惠卿对弈,驿站胥吏走过来,递给他一道札子,然后陪着小心低声说道:“相爷,明日东坡先生要路过金陵。”
荆公一愣,随即醒悟过来。苏轼被他贬到黄州一眨眼五年了。半个月前,朝廷就已经下旨,改任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想是前往赴任的了。
窗外响起数声雁鸣。荆公推了棋局,浅浅地叹了一声。他又想起那次文人雅集,苏轼给他的书法题跋的事来。苏轼称他的书法“得无法之法”,并且说,“世俗人不可学!”
荆公打心底佩服苏轼的眼界。
贬苏轼去黄州,荆公的心里是很复杂的。有时仔细想想,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来。
但是,有几件小事,却让他至今想起,胸口还有些堵得慌。
荆公原是个不讲究生活小节的人,他平日穿衣裳,邋里邋遢的,枯皱麻叶一般,领襟上也常是厚厚的一层油垢,明晃晃的,照汴京乡间的俗话说,在上面可以打火燫子了。吃饭也是如此,荆公喜欢吃萝卜、大葱、辣椒等物,又不漱口,一说话,空气里都变了味。
荆公生活上不讲究,可他在有些事上却很计较。他两次贬苏轼,其实都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关。
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时,荆公喜欢找他去闲谈。起初,苏轼嘴上还有几分遮拦,慢慢的,说话也就随便起来。
荆公著了一本书,叫《字说》,对每一个字都作一番解释。因此,荆公平日喜欢与人探讨一下字的渊源。有一天,荆公又与苏轼闲聊,偶尔谈到了东坡的“坡”字,荆公说:“‘坡从土从皮,所以说,‘坡乃土之皮也。”
苏轼笑笑,说:“按相国的说法,‘滑应该是水的骨头了。”
荆公很认真地说:“古人造字,都是有说法的,再如四马为驷,天虫为蚕等。”
苏轼也严肃起来,朝荆公拱手道:“鸠字九鸟,相国可知它的出处?”
“不知,愿闻其详。”荆公真心请教。
苏轼说:“《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那么,加上它们的爹娘,不正是九个吗?”
荆公愣在那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回到相府,荆公脸色还很难看。恰逢吕惠卿来访,就问:“恩相有啥不顺心的事?”
荆公愤愤地说:“苏轼戏耍老夫!”
吕惠卿问了缘由,很生气。“这样的轻薄之徒,撵出京城算了。”结果,苏轼被贬到湖州做了刺史。
苏轼去湖州当刺史了,荆公反觉得身边一时少了些什么。
湖州刺史三年任满,苏轼回东京交差另补。这期间,他已知道被贬湖州是因为冒犯荆公之故,所以,一到京城,他就先去拜见荆公,有致歉之意。
不凑巧,荆公骑小毛驴闲逛去了。
荆公府上管家就引苏轼到书房用茶。
在书房,苏轼见到了荆公刚作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读过,苏轼笑了。“荆公闹笑话了,菊花性最傲寒,岂有被秋风吹落之理。”苏轼不觉手痒,捻起桌上的紫狼毫,落纸立就,依韵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和罢诗,苏轼猛然醒悟。今天是来道歉的,怎么又与宰相“对”上了。他怕与荆公见面尴尬,便匆匆告辞。想找机会再与荆公解释。
可是不久,苏轼却又被贬到黄州去了。
人世沧桑,五年又过去了。荆公心头涌过一种别样的滋味。他决定今天去秦淮河边与苏轼见上一面。
吃过午饭,荆公身着便服,在秦淮河畔会见了苏轼。
在荆公眼里,苏轼苍老了许多。两鬓似乎已有银丝飘拂。荆公一时觉得两眼有些酸涩,内心隐隐有歉意徘徊。
苏轼也卸去了官袍,一身素装,连帽子也没戴,他朝荆公揖手一拜,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失礼了。”
荆公一笑,说:“礼哪里是为我们设的啊!”
苏轼眼里就含了泪花。“轼无德,自知相国门下用轼不着。”
荆公默然。随携了苏轼的手,说:“我们去将山碧云寺吃茶。”
登上将山,但见树木青翠,涧水如练。时闻山虫唧唧,鸟声相和。真一派大好风光。二人心情畅快起来,苏轼话语渐多。
进得碧云寺,即见一合围古松下,已摆好茶几。茶几旁还设一大案,笔、墨、纸、砚齐备。方丈了尘禅师合掌相迎。了尘方丈素喜书法,且颇具造诣。今日两位书法大家来寺,自是笔墨侍候了。
茶是好茶,谷雨前朱家坞的碧螺春,吃着吃着众人就有些醉意了。
荆公来了雅兴,指着案上的巨大砚台说:“集古人诗联句以赋此砚,如何?”
荆公话一落,苏轼即应声道:“此乃雅事,我先来。”他站起身来便朗声大唱:“巧斩斫山骨。”
苏轼首联一出,满座寂静无声。
荆公沉思了好大一阵子,也没有对出来。便放了茶盏,讪讪地说:“趁大好天色,我们不如穷览将山胜景,对诗一事,可慢慢琢磨。”
这一天,相随者有监京城广利门田昼等三两个大臣。田昼对那二人说:“荆公寻常好以对诗难为他人,而荆公门下众人也往往你推我我推你,都说自己对不出,不想今日却被子瞻难住了。”二人喏喏。
苏轼与了尘禅师走在众人前面,不时指点江山,似乎陶醉在这山色之中了。
荆公看着苏轼的背影,心底深深一叹。
江南落雪无
王荆公与司马温公政见多有分歧,尤其在熙丰变法一事上,围绕二公在朝堂上似乎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双方常常是唇枪舌剑,恨不得在对方身上戳几个窟窿出来。但一走下朝堂,私下里论及学问时,二人间那风趣的谈吐、善意的调侃、会心的微笑却又宛然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异性兄弟。——政事和个人友谊如此泾渭分明,大概也只有古圣贤才能做得到了。
譬如王荆公写了一首诗,诗名叫《扇子》,内容如下:“玉斧修成宝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鸾,青冥风露非人世,鬓乱钗横特地寒。”他用书法抄在澄心堂纸上,拿给司马温公。
司马温公将诗读了一遍,说:“唔,好诗,虽是取玉川子《醉归》一诗之意而作,但胜之远矣!”
荆公双手一揖:“愿闻高见。”
司马温公说:“玉川子为一代高僧,尽管不以诗名世,但《醉归》一诗沛然如从肝肺中流出,不见有丝毫斧凿痕迹,他靠的是真性情。荆公此诗,不单气韵生动,而又深谙为诗之道,是故胜之矣。“
荆公叹服。
司马温公曾著《诗话》一则,偶把老杜诗句“黄独无苗山雪盛”中的“黄独”误录为“黄精”了,恰被荆公看到了,禁不住有几分兴奋,呵呵大笑着说:“温公也有丢丑的一天呀!”随在一旁眉批道:“黄独是残留在冬天野地里的小块山芋,江南俗名叫土卵。杜子美流离江湖间,能有黄独果腹就不错了,怎能像道人剑客那样去食黄精呢?”
隔一天,温公见到眉批,备了一箧经书,登门向荆公致谢。
平素,王荆公不讲究生活小节,常常会闹出一些小笑话。一日,王荆公与司马温公同在朝堂与皇上议事,忽然,一只虱子从荆公襦领上爬了出来,它在荆公的脸颊上转了一圈儿,然后爬到鬓角上,不动了。荆公竟浑然不知。
皇上看见了这只虱子,笑了笑,没说什么。
司马温公也看见了这只虱子,在朝堂上,他也没说什么。退下朝来,一出集英殿大门,他就问荆公:“可知皇上刚才为何发笑?”
荆公很奇怪地扭转头:“不知道。”
司马温公指着荆公的鬓角说:“笑的是它。”
荆公一愣:“笑我?笑我做甚?”
司马温公忍住笑。“不是你,是它——一只虱子。”
王荆公脸红了。忙叫过一个随从,要他把那只虱子给捏下来。不想,温公却伸手给拦住了。
“不可,不可,千万不能捏杀它。”
“为何?”荆公不解。
司马温公笑着解释。“这只虱子不寻常,有诗为证:‘屡游相鬓,曾经御览。”
王荆公也跟着笑了。
王荆公在坊间刊刻了一部书,名之曰《字说》,他对这部书很满意,见了熟识的人都要送一本。司马温公也接到了一本,。
司马温公没看几页,就找荆公商榷来了。
司马温公说:“以竹鞭马为笃倒还说得过去,以竹鞭犬有什么可笑的呢?”
荆公说:“古人认为可笑,自有可笑的理由。”
司马温公不服气。
司马温公不服气,自有人服气。不久,《字说》一书在朝野流行开来。南宋高宗年间的曾慥在他的笔记《高斋漫录》一书中这样记载说:“学校经义论策,悉用《字说》。”
这一年庚子科的科选中,有一个叫胡汝霖的举子在答用武策时,就模仿荆公《字说》体例做了一篇文章,结果竟然高中榜首第一名。
政治就像翻烧饼,一面热,另一面就凉。一面不会总热,另一面也不会总凉。元祐初年,司马温公拜相。王荆公下野,退居金陵钟山。
在钟山,王荆公显得很洒脱,每天骑匹小毛驴,与一二山民结伴,去山深林幽处闲逛,累了就头枕青山绿水歇歇脚。兴尽而返。有客人来访,就陪着在茅舍前的古松下下下棋。再不,就增删他的《字说》。
对于《字说》一书,王荆公可谓是呕心沥血了。他曾因注解“飞”字没有找到满意的注脚,竟在涧水边徘徊了整整一天,饭也不吃,嘴里念念有词,样子很怕人。王老夫人寻到他,问明原因,说“何不以‘鸟反爪而升注之。”荆公想了想,笑起来。
荆公虽然闲居钟山,可他对庙堂之事并不能忘怀,每逢碰见有人自北方来,都要打探一下东京的消息。往往,还要问一问司马温公的近况。
这些来拜见荆公的人,不管是朝中大员,还是地方小吏,大都捡好听的给他说。
有一次,荆公旧时门人周种来访,荆公陪他在山间闲走,走到一株松树下,停下脚步,扭过头忽然对周种说:“司马温公是个君子啊!”
周童一愣,随即醒悟过来。默然不语。
又朝前走几步,荆公又说:“司马温公是个君子啊。”这句话荆公一连说了四遍,见周种一直沉默不语,不禁深感奇怪,说:“周贤禊,为何不言语?”
周种迟疑良久,说:“恩公,熙丰政事已全被更易您知道吗?”
荆公怔住。后来笑道:“这可以理解。”
周种又说:“还有一事,恩公或许不知。”
“唔,什么事,说说看。”
“司马温公拜相以来,满朝上下无人再读《字说》了。”
荆公的脸慢慢变得苍白,怒道:“政见相背,《字说》何错!”这天夜里,荆公在书房一夜未睡,书写“司马光”三字数百纸。
这一年的冬天,东京连降十余日大雪,阴风呼号,滴水成冰,天气出奇的寒冷。司马温公某夜靠着炉火细读《字说》,读到入巷处,不禁叹道:“天下奇书啊!”一阵寒风敲击着窗户。司马温公忽然想起,已有一段时日没有荆公的消息了。不知近来景况若何?金陵不似东京这样寒冷吧。江南落雪无?
作者介绍:张晓林,1964年出生于河南杞县。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京文学》副主编。其笔记体小说《圉镇笔记》、《宋朝故事》、《书法菩提》系列300余篇先后在《莽原》、《作品》、《星火》、《当代小说》、《西湖》、《百花园》发表。并有100余篇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家文摘》、《读者》、《中外文摘》选载。入选2000、2002、2005、2007年度最佳小小说。出版有小说集《虾湖之谜》、《木钗》、《木画》等。
责任编辑 何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