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创新的研究

2009-05-12 02:34苏立恒
科教导刊 2009年31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管理创新高校

苏立恒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而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办法与组织模式明显已不再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发展需求。我国现有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因此急需对高校科研管理理念和高校科研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树立“人本化”科研管理理念,同时做好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综合创新,以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科研管理职能理解的简单化及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多数高校只将科研管理作为学校的一种管理职能。日常的工作只是从事简单的课题下发、申报、结题备案等工作。表现为重项目申请,轻项目管理;重科研经费的制度管理,轻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重项目考核形式,轻绩效管理,经费效益低下。很少高校能够充分将管理功能与高校的整体发展定位相结合,与国家创新工程的中长期规划相结合。为国家创新工程的逐步完成做出合理的科研规划与决策。

(2)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如何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有效地发挥科研管理的计划、组织、指导、激励、协调、控制的功能,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各高等学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计算机管理。但信息化的程度还不高。只是作简单的报表、备案等。对于各种科研信息的处理还不是很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欠缺相关科研管理知识。目前国内各高校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来源比较复杂,部门领导多是学术带头人作兼职。具体工作人员更是多学科来源,导致大量的基础性科研管理工作效益差、质量低。

(4)大学的科研机构活力不足、大都独立于企业之外不利于创新。目前各高校都在从事各类课题的申报工作。基本上是以部门为单位。研究人员的队伍基本上是以本校教师为主。现代的高科技成果的产生,往往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学科、一个科研机构是难以完成的,这需要从一个大的系统综合协调、组合,使科技人员进行有效的流动,各种学科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产生大科学下的高科技成果。因此,急需对各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与设备等进行整合与优化。

(5)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和实现产业化的激励机制不足。学校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使很多面向市场的研发工作存在着重学术、轻效益的倾向,大批科研成果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实验室样品,推广转化不了,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形成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难、推广难的局面。

(6)单纯量化式评价体系阻碍着科研和学术的繁荣,优秀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一般以发表论文、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化、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同时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仍然是以物为本或以事为本的管理,忽视了“人本化”科研管理理念,因而导致优秀科技人才对高校的归属感低下,人才的潜性流失问题严重。

2 高校科研管理对策与创新

2.1 正确定位。作好科学研究预测与决策,满足高等学校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除基础理论研究以外。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特别是目前高等学校又成为国家创新工程的重要基地。为实现最优的科研管理。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必须要正确定位:

(1)作好科研预测与决策,切实落实高等学校短期、中期及长期的科研规划。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科研规划和计划是高等学校科研过程管理的首要环节。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首先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正确科学的预测有助于明确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确定学科研究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发展趋势力。从而在高校之林中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定位。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其次在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规划。将高校的科学研究规划纳入国家创新工程之中。从而使高校的科研发展纳入科学的规划之中。

(2)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关乎国际民生的重大项日的攻关,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证科研项目的物质条件及科研人员的科研环境及条件、探索高校与科技企业有效结合的机制。推动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好这个桥梁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多层次、多结构的科研队伍。探围绕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关乎国际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重点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以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探索运用新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提高科研管理效益和质量

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对科研管理信息和知识技能处理的周期。处理的周期越短,科研管理的效率就越高。随着高校参与国际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研究逐步增多。科研管理工作环节增多、信息复杂、涉及面广。为适应这种形势,一方面在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加大信息化管理手段用于科研情报的检索、定量统计、定性决策的方案比较等: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使科研管理这门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

2.3 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现代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综合运用科研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极具专业性质的业务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科研管理学已发展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科研单位对科研活动管理的规律性问题。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掌握科研管理学的相关技巧并且应具备以下素质:(1)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2)有高水平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3)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4)有组织协凋关系能力。我国应该开办试点专业以培养科研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培训,运用新知识和新理论提高科研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并将提高科研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2.4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不同学科以及教师的合作

继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模式在科研管理方面的遗留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如在学院之下组建研究所,建立以校——院——所三级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并使研究所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教学科研实体,强化对科研的统筹协调。从制度上确立教授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努力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结合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倡导不同学科以及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合作。

2.5 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在倡导并保障教师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与产业部门和各大企业的科研合作,努力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成果。要建设好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渠道。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措施,包括科研成果的评估、使用、投资以及对成果主要研发人员的奖励办法,设立创业基金并完善使用管理办法等,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投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

2.6 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与归属感

坚持科研工作考核的激励约束导向,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重点是完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与实际,适当拉大考核的时问跨度,允许和宽容教师科学探索的失败,关键看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追求结果和数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和保障教师以允分的时间与精力潜心学术、投身创新,努力做出原始性、基础性、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另外要树立“以人为本”科研管理理念,具体做法:

(1)尊重理解教师,根据主体需要进行情感投资。高校科研管理要人性化,首先就要了解、尊重科研主体,把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即用人性的观念关心教师,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调动其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

(2)注重内在强化,物质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管理者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激励层次:一是通过物质奖励,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中间、最终调动全体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效果;二是通过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证书、提供学习机会等精神鼓励,让教师形成自我认可、自我肯定、自我效能感提高、成就动机增强的正向认知与内在动能;三是通过良性的内在强化与自我奖赏,形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加强服务意识,确立以研究为中心的管理定位。科研管理者既要当好“管理者”,又要当好“服务员”;既要履行管理职责,又要履行服务义务。具体来讲,管理者要围绕教师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注重过程激励与监督。尊重教师的自主工作,信任与合理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认真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建设性意见;不断丰富管理内容,改进服务态度,做教师的知心人、热心人和贴心人;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设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用言行、情感支持、关心并激发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迅速及时地进行协调疏通,热情地为他们服务、激发他们的科研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科研工作,创造机会让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切实提供良好的科研服务。

通过上文对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提出以及对相关对策与创新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对高校科研管理理念的创新,还是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或者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综合创新,最终目的是实现真正的科学的管理,实现科研管理创新。各高校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创新,而忽视其它方面。从本质上说它们理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全面综合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杜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3个制度层面[J].党建研究,2002(6):57~58.

[2]邱呜,芮国强.激励机制设计原则:基于对高校教师人性假设新认识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5~27.

[3]朱述钧,刘红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9):117~118.

[4]吕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1):183~185.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管理创新高校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