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扬明
最近,语文课随文练笔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课堂回归到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轨道上。但在听课、日常教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的随文练笔局限于文本的空白点或拓展性的练笔,学生动笔表达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来回“耕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渐渐,学生对单一的、机械的练笔活动失去了兴趣。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维来对待文本,从整体人手,把随文练笔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习作的表达能力。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种策略,供老师们因“裁”施教。
一、重组:改换表达方式
随文练笔意在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凭借文本原有的语言进行重组,即利用原文本内容,改变叙述的方式,既是一种思维训练,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虚拟一个故事,激发情趣。每一篇课文中总有新词新语出现,句式也不尽相同。虚拟一个故事并且教学中紧扣“言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之意,体会其语言表达的艺术,品读其中的奥妙,并尝试运用,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宁的水平。“虚拟一个故事”就是让学生仿用原文的语言,更换原文的文体,把文本以另一种故事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动笔兴趣。这种练笔形式多用于带有说明性质的文本。
我们以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新型玻璃》和《鲸》为例。教学步骤如下:(1)引导学生画出描写鲸的特点和新型玻璃特点的关键语段;(2)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述。(《鲸》可以创设“参加海底动物世界选美”的情境,《新型玻璃》可以引导学生以推销员的身份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3)把说的过程,用笔表达出来。(《鲸参与选美》以童话的形式表达;《我是推销员》以故事的形式呈现。)
这样的随文练笔,可以把课文里的语言如同积木一样来回摆弄,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言语,实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双丰收”。编一首“打油诗”,挑起欲望。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打油诗”,既以其风趣的语言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又以其内容来产生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种练笔策略往往运用于写人状物的文章,把人物和景物的特点通过打油诗表达出来。
如一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教师出示一首尚未完成的打油诗,要求学生们通过默读课文,努力填一填。(括号中的内容由学生填)
(齐威王)(田忌)多良驹,相约比赛在一起。三场比赛田忌(败),(垂头丧气)欲离开。谋士(孙膑)献妙计,叫那马匹(换顺序)。三场比赛(胜)两场,(以弱胜强)美名扬。
这首打油诗是对《田忌赛马》一文内容的梳理,将课文的内容以诗化的形式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语言的形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练笔的兴趣。同时这首打油诗又立足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是可以填完整的,因此,谁都想填,而且只要填出来,自己也是一个诗人了。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浓缩:改换读者对象
时下,各类媒体盘点评选“年度人物”也成固定节目。一次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一个个动人的真实故事,让无数观众记忆犹新。而组委会为每位获奖者撰写的精美颁奖词文质俱佳,尽显语言之魅力,更是令人击节赞叹,回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把课文改写为一段“颁奖词”就是很好的练笔手段,特别是针对描写人物或景物的课文,都可让学生为人物撰写“颁奖词”。这种随文练笔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只是我们困于课时太紧而常常忽视。
如教学《猴王出世》,学完课文,让学生为孙悟空写颁奖词,随文小练笔:
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颁奖词”要领即概述事迹,反映性格、美德,尽量鼓励学生写出来的语言有较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这样的颁奖词撰写,可为学生的心灵除尘,给学生的思想洗礼,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其写作的思想性大有裨益。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涌动的精神内涵,学生们自己的文字会逐渐摆脱肤浅幼稚,变得深刻而又大气。
三,调整:改变表达思路
阅读重在吸收,练笔重在倾吐。练笔成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对于一篇文章,“作者思有路”,有些课文作者的表达技巧,学生是学不来的,因为它超出了儿童倾吐的常态思维。教学中如果能依据儿童的常态思维,顺着儿童的表达思维方式去写,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改变原文的表达思路就是一种很好的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我们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为例:
第一步是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先写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从父母双方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开头到“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然后写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从“几年后……”到“那时我还不满12岁……”)。最后写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步复述调整的结构图。先说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成功的原因,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而非常幸运。然后回忆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从父母双方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接着说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从“几年后……”到“那时我还不满12岁”)。
第三步是用笔表达新的结构图。即在上面复述的基础上,再按新调整的结构图,对原文的内容进行改写。
四、变异:改换文本结构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典的范文,并不一定要死死照仿课文的结构去练习。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如果换一种思维对待文本,也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改换结构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策略。改换结构可以把原有总分结构的文章改为分总结构的文章;也可把原有的几个故事的文章改为一个故事的文章;还可把原有的从概括到具体的表达方式改为从具体到概括的表达形式……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草》这首古诗时,他引导学生“转述”的片断精彩之极。于老师把自己扮成学生的长辈,让学生把诗背给长辈听。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介绍给别人,从而学习表达。我们的阅读教学练笔也可从中得到启示。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这篇课文的大致结构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教学中如果用改换文本的结构这一策略让学生练笔,可有如下步骤:一是创设情境。假如在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老班长用过的鱼钩,你是革命纪念馆的介绍员,明天将要来一批游客,你会如何介绍这个鱼钩。二是引导学生从“鱼钩”本身说起,再到金钩引起的故事,从而介绍鱼钩的由来。三是引导学生列出提纲,要求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鱼钩的故事”。
以上几种练笔策略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整体性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随文练笔多为“细”“碎”,缺乏整体性。不是说细节性练笔没有效果,而是说这样的练笔只停留在写话的基础上,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写作构思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是情境性儿童的思维本身具有形象性,他们的表达一般依赖一定的情境。以上的几种策略中,都有一定的情境,便于儿童乐于表达。
三是游戏性游戏是儿童的象征,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儿童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以上几种策略中,儿童都在活动中练笔,没有压力。
四是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就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以上几种策略都含有探究意识:探究原文的主人公,探究原文的表达形式。这样的练笔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原文表达方式的诸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