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成珍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2点:首先,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其次,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3)估,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是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作答;其次用估算检验。
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2个数或2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发散式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巧妙提出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仅靠现在所学内容解决不了,而必须结合以往知识或经验进行整体思考的“思考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新颖、有趣的课外活动,如制作一件独特的数学艺术品,帮妈妈管理家庭财政,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农业技术难题,等等,使学生突破书本的限制。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学生观察、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的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S=(a+b)h÷2,三角形的面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
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荒唐的问题或答案,教师不要轻视、忽视或是讥讽,而应该倾听和考虑,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或验证这一想法。因为教师也往往会因为定势思维方式等影响而忽略进一步观察事物间的关系,而所忽略的又恰恰可能被没有固有观念束缚的学生所看到。如在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用不同的解法解答)”一般方法,一是通过56×60÷56-56得出;二是设平均每筐多装x千克,列方程得(56+x)×56=56×60。有个学生解答为“60-56=4(千克)”,理由是:原来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装56筐,不用计算就知道,现在每筐装60千克。教学用书并没有这种解法,学生表现出的是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攻克未知,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如能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就能不断捕捉到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时机。
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主体。教师只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绥江县中城镇椒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