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注重儿童早期创造性的培养

2009-05-05 07:43卢晓娜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家庭教育培养

卢晓娜

摘要:儿童早期是孩子创造性培养的关键期。文章通过分析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方面的优势,然后提出家庭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早期;创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85-03

儿童早期是孩子创造性培养的关键期,父母要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注重儿童早期创造性的培养。在儿童创造性培养的过程中,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创造氛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赏识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一、要高度重视儿童早期创造性的培养

儿童早期(大约18个月到6岁)的创造性培养尤为重要,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下降为2%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失去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键期”,即某些学习只会在特定的生命周期中发生,如果这段时间学习未曾出现,那么以后发展这种学习将极为困难。在对儿童问题解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特点在于他们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早期的创造性的萌芽,需要我们加以引导。黄全愈博士说过:“创造力是不能教的,只能从小培养,创造力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而笔者认为:儿童早期就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期,在儿童早期家长既要给孩子提供适宜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也要成为引导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启蒙教师。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优势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父母与子女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教育、学习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更是有一种天然的连续性,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即便孩子独立生活了,也会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表率和榜样。

其次,家庭教育有血缘的关系和物质的满足。这是社会、学校都无可相比的优势条件。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一种无人可替代的亲情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且中往往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容易得到孩子的由衷尊敬和爱戴,只要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得法,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再次,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父母对子女的了解深刻。父母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朝夕相处,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一般比别人所了解的更为系统、深刻、全面,更易于针对孩子的特点与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家庭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大到做人的道理,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是教育的内容。另外,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可以由家长自然安排,做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方法上则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灵活多样。

三、家庭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几点对策

(一)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的基石”。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着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表现得权威性过大,父母控制孩子的一切,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种是放纵型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种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正直、独立、容易合作等。所以,儿童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快乐的成长,并能从小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因此,家长要努力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轻松随意地与父母交流、沟通,自由表达思想,这样父母也会更容易地发现儿童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行为,并及时加以挖掘和培养。

(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勇于质疑的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驱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一个孩子开始玩积木时和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不熟悉的材料做实验时的意义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都在探索未知领域,都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家长在保护孩子好奇心和培养勇于质疑精神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提问或反问要表现出耐心和欣赏。孩子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提问,尤其是5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对孩子大大小小的问题应不厌其烦的解答,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创意的一半,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查阅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小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成功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和培养孩子提问。孩子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家长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孩子勇于质疑,同时要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在提问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孩子能否从自己嘴里得到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孩子保持一种疑惑的心态,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使他们永葆好奇心。

3、父母要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处理孩子成长中的错误。英国著名解剖学专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想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而杀了校长家的狗,校长很生气,结果决定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这种宽容孩子过错、爱护和引导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做法无疑给孩子探索进取的活力。父母一定要记住,儿童的好奇心是需要家长细心呵护,不要挫伤,不要打击。孩子犯错误时要冷静处理,正确引导,最成功的是能将孩子的好奇心一直维持在一个很强的水平上。

(三)在儿童早期要让孩子学会快乐地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了解社会,培养兴趣,走向成熟的重要渠道。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玩”是儿童的一项重要权利,因为“玩”是儿童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最主要的方式,“玩”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

1、鼓励孩子多动手。手是激发智慧的工具,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新发现、新思考。如各种类型的积

木、拼装玩具、橡皮把等,在实际操作中,孩子手脑并用,既训练思维又学会技巧。对创造性的发展十分有益。

2、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家长要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如爬山、看海、玩沙等,让他们细心观察事物,开展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不仅能增加生活经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创造性。

3、注重运用游戏的教育功能。游戏是一种集自由、兴趣、快乐、满足于一体的活动。孩子生性好玩,而游戏具有新奇性、任务性、挑战性、竞赛性,能使得孩子持久专注、不断深入地探究。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儿童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和交往能力。如儿童在“过家家”、“搭积木”等类游戏中,就很容易发挥创造性,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重视游戏在培养创造性当中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毕克官指出:“孩子的游戏中,包含着太多的创造性,只可惜,很多父母都大煞风景,把孩子的大部分创造性都抹杀了!”

在对待孩子“玩”上要纠正三种不正确的做法:一是怕不安全不让孩子玩。安全当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因噎废食,孩子在玩时,旁边要有监护人,危险的场所不能去,玩具也要注意卫生和安全;二是怕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卫生确实需要讲究,但不能影响必要的玩;三是怕损坏物品和玩具不让孩子玩。教育孩子爱护东西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过严。

(四)实施赏识教育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促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通过心理暗示巧妙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培养出“小尖子”。这说明赏识、赞美、鼓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创造无论对成人,还是对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创造过程中常常会面对失败。父母的一次责备和打骂可能会让孩子缩手缩脚,也许创新意识就这样消失了。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他多做尝试,即使不合规矩,也要用教给他正确的做法来代替打骂。作为家长也要经常带孩子参与不同的活动,和他们一起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经验,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内容和源泉,一个经常参与各种活动、善于观察的孩子常常能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意见。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值得提醒的是,赏识教育不等于溺爱和迁就。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从宽”,心情坏时就“严打”。这种情绪化的教育方式会不自觉地夸大孩子的缺点,毁掉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心,使他们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赏识教育主张批评要适时适度,适时就是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应及时处罚,强化刺激。适度则应就事论事而不能就事论人,惩罚也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为前提。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孩子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和惩罚,会使孩子更加信服地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可使孩子增强对家长的信任,感受到家庭的宽容,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日本有项研究表明,幼儿园小朋友的创造力是一般小学生的2.7倍,小学生的创造力是初中生的1.76倍。更多的研究发现,在小学四年级后儿童创造性开始逐渐下降,9岁是儿童创造性发展连续线上的一个下降点。之所以出现下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儿童在9岁时变得十分注意使自己和同伴保持某种一致性,并放弃自己许多创造性的活动。可见,趋同性会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要知道,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一个对周围现存的一切都采取默认态度的人,是不会有多少创造性可言的。而一个独立的人就能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爱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疑问,不怕团体压力,喜欢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的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仅仅限于接受别人的现成结论。所以独立性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个性品质,也是鉴别一个人创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让孩子体会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非成人的寄生者。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琐事,放手让他干力所能及的事,较自由地探索周围世界而不受干涉和束缚,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尽量少干扰孩子感兴趣的自发性活动。要让孩子生活在和睦、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这样他们才能自由地想象创造。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创造性家庭教育培养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