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2009-04-29 00:44:03梁继祖
中学理科园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梁继祖

摘要:创设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学科结合的情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学科结合情境

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学科结合情境、游戏情境、实验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合作情境、探究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创设情境的途径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本文仅从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学科结合情境三方面加以详细论述。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课堂上要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使知识不再是零散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让生活走进课堂,强调对“生活的回归”。

1、导人时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学习“亚洲的气候”时,如果平铺直叙“今天我们来学习亚洲的气候”就显得索然无味,当时我想何不从“莆田的气候”这个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出发,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莆田哪个季节的气候?”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我喜欢春天,春天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喜欢秋天,秋天秋高气爽,最适合秋游,又是个收获的季节”,有个男生说“我不喜欢春天,春天老下雨,经常不能上体育课;我喜欢夏天,可以游泳,打篮球也很爽;女生不喜欢夏天,她们怕被晒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再把话题引入正文“莆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的是亚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亚洲的气候。”

2、探究时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掌握新知。如很多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张冠李戴、一知半解,在学习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的特征时,我想起今年春晚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不差钱》,其中“小沈阳”穿的“按照爱尔兰风格包装”的极似裙子的“七分裤”,这反映了爱尔兰“冬暖”的气候特征。而处于同纬度的我国漠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天气温一般在一30。C以下,漠河人的烹饪手法90%为炖菜,因为炖菜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吃着暖和;而且烹制和装盘的工具也以砂锅为首,因为用砂锅装盛菜品,能够持久保持菜的热度;到漠河可以观赏“北极村”的茫茫雪海,冰灯、雷雕展等。

3、延伸时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我们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有关“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时,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①古人是如何利用主表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②《两小儿辩日》中这样描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是否早晚我们离太阳远而冷,中午我们离太阳近而热?③一年中要怎样调整太阳能热水器的高度,热水器才能获得最多的热量?④为了充分采光,应该怎样设计楼间距离?我国的楼间距由南方向北方应该如何变化?

二、创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问题始终是情境创设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创设问题情境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的新型模式,应做到问题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而且应侧重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习《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困惑一: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这里的妇女天天都喜欢穿着印度的传统服饰——纱丽,这除了纱丽被誉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困惑二:印度男女老少喝水时都不用嘴接触容器,仰着脖子,让容器离嘴巴一尺远,心不在焉地往嘴巴里倒水,而且准确无误,成了印度一景。这是印度人在表演杂技吗?

困惑三:印度首都新德里冬季气候宜人,最冷的时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处绿树如荫,繁花盛开,印度人称之为“粉红色的冬天”。这时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为什么与印度纬度相近的我国南方冬季气温却较低?

困惑四:有人说:凡是来印度的外国人必须闯两关,一是要耐得住印度的热——每年4至6月酷热难耐,有时气温高达50℃,即使坐在室内也是汗流浃背,每年都有因热而死的人;二是要吃得下印度的饭——在印度的北方,要品尝当地的薄面饼“恰巴提”,在沿海地区要习惯当地以辣昧为主的咖喱炒饭。为什么与我国南方纬度相近的印度会出现那么高的气温?而且最商气温不是出现在7月?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粮食作物的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当我把这些困惑呈现给学生时,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急不可耐地从书本上寻求答案——读南亚1月、7月季风风向图;分析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各月分配图;并结合南亚地形网、南亚农作物分布网来分析、摊理,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三、创设学科结合的情境

常言说得好:史地不分家,其实地理不仅仅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与语文、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上创设学科结合的情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理解。

1、引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如讲到我国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隆冬时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讲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讲到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差异时,引用描绘内蒙古五原县的“五原春色晚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与描绘江南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讲到长江、黄河的流向时,引用李煜的词“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描写山脉、景观、天气等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故事创设的情境不仅给学生带来愉悦,而且学生很乐于在诗词鉴赏中思考、领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地理知识。

2、引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如讲到洋流对航行的影响,可引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历史知识,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而第二次则先顺着加那利寒流南航,再顺着北赤道暖流西航,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快得多。我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也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时间的季风风向和洋流流向,从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历史故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鲜,能使之兴趣盎然,茅塞顿开。

又如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季风的形成与风向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测量、极昼极夜的产生原理都与物理学科有关;飞机从地球上某一点飞往另一点怎么走最近涉及到“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过大圆的劣弧”这个数学知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包含着化学反应等等;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对某些疑难问题“恍然大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会学、乐学。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全身心融入课堂,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一切才会变得主动,我们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相反,学生即使站在知识的门口,教师再讲门内如何绚丽多彩也是惘然。

如果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比喻为餐桌上的菜肴,那么教师创设情境犹如厨师精湛的技艺,换了普通人,山珍海味也会逊色不少,甚至味同嚼蜡。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借鉴名师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扬长补短,就一定能为学生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参考文献:

[1]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59:14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2:30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5:00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6:00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06:56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09:37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