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珍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整个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针对课堂导入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就设计初中物理课课堂导入环节的“四宜”与“四忌”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王宝大等编者曾在《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课堂导人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和领起环节。其目的在于导入新课,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说明目的,暗透动机,创造氛围,营造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整个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反之,教师如能恰当的运用实验、故事(漫画、新闻)、情景问题、类比、物理学发展史、温故而知新、诗歌等等,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形成动机,明确目标,从一开始上课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投入,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针对课堂导人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设计课堂导人环节的“四宜”与“四忌”谈几点体会。
1、宜谆谆善诱、鲜活生动,忌老生常谈、枯燥无味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平淡无味的导人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所以设计好导入,打破沉寂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特别是下午的课,南于初中学生绝大多数不习惯午睡,上课时精神普遍较差,若老师走进课堂的第一句话老是“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xx页”这样的开场自,如同催眠曲,还会促使学生打起瞌睡来。据学生反馈,他们渴望老师每节课开始都有“新鲜的事”、“奇妙的问题”或“好玩的实验”。就此,可用以下方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一节时,要求学生尽快让桌面上的电动机转起来,可让学生先“玩”两三分钟。学生情绪较为激动,“这还不容易!”。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小组的电动机就是动不起来。因为电动机电刷常与半环脱离接触,短时间内要发现问题并不容易,而灵活的后进生常更会玩,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于是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带着问题认真投入新课的学习。
再如《空气的“力量”》一节时,先让一位同学上台做喝饮料的实验。用一个装满汽水的瓶子,塞上中间带一根小玻璃管的塞子,再用蜡密封住瓶口、玻璃管与塞子间接触部分,再让学生上台喝饮料。结果学生费尽力气、弄得满脸通红却喝不到汽水。(图l是其中一个学生喝饮料时的照片)喝饮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喝不到汽水呢?学生对这奇妙的现象极为好奇,学生充满着激情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在初三第一轮总复习时,老师经常以“今天复习第xx章第xx部分知识结构”开场的,显得单调呆板。如果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追忆相关章节的知识作为导入。如复习《机械与人》一章时,笔者用《阿基米德原理》中的“探究气体的浮力”的实验作导人如图2。这个实验有些老师认为难做就不做,而我发现用排球代替篮球,并用电动机充足气,实验效果明显。为学生提供了很直观的复习情景。这个实验涉及到浮力和杠杆平衡等方面的知识。为本章复习“拉开序幕”。要求学生边观察器材边复习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公式、杠杆的种类、杠杆的变形应用——滑轮等等。该实验为这章复习创造了一个极为生动的开场白。
2、宜言简意赅、紧扣中心,忌拖沓冗长、偏离主题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所以教师对课堂导人所占用的时间要有所控制,不宜过长。要紧扣教学中心。言简意赅。
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节的导入,南演示一:重复奥斯特实验,复习电生磁。从逆向思维提出问题一:磁能否生电?演示二:手摇式的发电机发电,学生观察实验和器材,教师将发电机上的磁铁露出一部分。问题二:如果磁能生电,需要什么条件?问题三:如果磁能生电,磁生电的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人简单明了,紧扣教学主题。否则就易偏离主题,显得罗嗦。
又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一节的导人,教师演示图3和图4实验,通过改变电池个数。让学生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回答问题:①电流表的示数为什么会变?②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猜想出电流与电压有关系。教师接着演示图5和图6实验,仅改变电阻大小。让学生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回答问题:①电流表的示数为什么会变?②这个实验又说明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猜想出电流与电阻有关系。
教师小结后提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导入紧扣本节课的探究的重点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关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中,导入设计要紧扣课题。导人内容要隔绕重点,导人语言要简洁、明了。切忌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偏离主题,更不能有与授课中的概念、规律有矛盾的现象出现,否则不但无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反而产生干扰作用,给学生的认知过程制造障碍。在以复习导入时,可以引用与前章节相关联的内容,但要有所取舍,不能将新课的导入变为旧课的复述,否则将会出现主次颠倒的情形。
3、宜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忌脱离实际、牵强附会
源自生活的物理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紧密,容易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寻找物理的规律,启迪学生的日常物理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因此,教师要把生活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导人,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思想理念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充分发挥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知识,恰当运用一些生活物品和生活现象作为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去除对学习物理的畏难隋绪,让学生迅速地“入境”,增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
如有一次,笔者在讲《乐音与噪声》时,用故事《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的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为课堂导入,发现大部分学生带着疑问的目光。有学生问:老师,王熙风是谁?“你们没看过《红楼梦》这本名著
吗?”绝大多数同学摇头。导入的失败,让笔者深刻反思:学生头脑中没有这个情节,致使导人脱离实际,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来笔者改变情景设计: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然后悄悄叫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外说一句语,让其他同学听到讲话声,问:同学们,刚才谁在说话?同学们都能马上准确回答。追问: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学生茫然回答不出。
又如讲《动与静》这一节,笔者用“孙悟空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以及“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电视镜头究竟怎么拍出来的?作为问题引入课题。“孙悟空”这个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人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观赏艺术的情景问题,这个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学生脱口而出:对呀?是怎么拍出来的?
以上两例都能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4、宜适度兴奋、引起兴趣。忌过度刺激、分散思绪课堂导人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导入方法的选用及其设计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科而导人,不能单纯追求导入的“新”、“奇”、“险”,热衷于猎奇和制造震撼效果。恰似画蛇添足却使主要的教学内容晦暗无光,影响既定的教学目标。违背了课堂导入的初衷。
如讲《压强》这节,有教师设计踩气球游戏作导入。笔者也曾尝试过,结果发现,参与游戏的学生仅个别,而全班同学围观的多,激动地在满教室跑动,久久未能平静下来,思绪一直停留在游戏的乐趣上,津津乐道。象这样的过度刺激,使学生过度兴奋,难以进入正常听课状态,浪费了课堂时间,如此导人实不可取。
在生活中有关“压强”的例子很多,可供导人选择应用。笔者改为这样的导人:给每个学生发一约30厘米左右长的细小铁丝,各自用两个手指提自己的书包,时间坚持1分钟,接着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再接着问:你有什么办法可让你的手舒服一些?结果学生谈出好几种方法:有的用笔记本或纸张垫在铁丝上,有的把书本拿出几本,还有的不用铁丝而用两个书包带子提等等。最后又问:你们知道自己这样做的科学道理吗?由此顺利导入压强的教学。这样的导人不仅让每位同学都能亲自体验过程,并且自己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深入探讨其中的科学道理。
再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节导入时,笔者在讲阿基米德解决皇冠问题的故事,刚说“溢缸”两字,一个学生脱口而出:阿基米德裸体吗?全班大笑。现在很多中学生早熟,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方法导入,要注意因势利导,避免过度刺激,避免使学生胡思乱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导人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本堂课能否迅速而自然地转入课题,而且对课堂气氛、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课堂导人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合理运用导语、挂图、课件、实验等多媒体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段出色的课堂导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与教师智慧,切记“四宜”“四忌”,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8、9年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宝大等,导入技能结束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