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胜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人如何立足于信息社会这一基本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提升;信息素养;信息能力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若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人手,采用以下几个措施。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着力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应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创造条件,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这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各种检查中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如:对县督导检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检查,高中达标检查等。笔者认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下大力气,建成南光纤接人,以千兆为骨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配有过滤王和防火墙,以净化网络环境,全校所有教室、功能室、办公室等尽可能地布上信息点,使信息点覆盖到整个校园各个角落;创建校园网站,使师生有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也便于信息共享;图书馆应有学生使用的图书查询系统、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机房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广播和师生互动,建设多媒体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多媒体教室设备进班级,实现“班班通”,等等,条件好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可以做得更细更好。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网络教学。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知识环境,学生通过校园网浏览教学页面、网上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等,能获得更丰富、更快捷的信息知识;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学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等网络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和答疑;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协同学习,以培养他们合作共事的能力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信息技术设备,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达到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信息技术设备应做为学生的学习工具,避免出现“狼孩”的现象,“狼孩”从不与人接触,就没有人的习性。因此,应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二、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它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是任何学科远不能及的。信息技术教师光靠吃“老底”是不够的,应该不断“充电”,就拿笔者本人来讲,虽是80年代的福建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人中学教学也算是专业对口,但当时大学中所学的知识,除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思想外,很多科目已经过时。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外,很多老师还要参与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等维修管理,既要懂硬件,又要懂软件,况且新产品、新设备层出不穷,虽说有的产品有相关企业的技术支持,但许多知识要通过自学获得,要有终身学习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学习专业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叉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笔者参加高中新课改培训。参加中级岗位培训,参加信息技术学科会议,积极参与研讨课的听课和评课,跟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参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课题的研究,在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评价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评价的水平。
三、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场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要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下介绍三种教学法。
1、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任务”的设定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既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又培养了应用知识的能力。“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任务”应该由教师精心设计,针对所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任务”。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演示已经完成的作品,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所需的要点及步骤,学生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后,就能一步步进行操作,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形成技能。例如,在学习“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让学生制作“邀请函”,教师先演示该作品,学生看了之后,头脑里先有一个初步印象,接着再分析哪些是艺术字,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通过分析,学生对本作品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讲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对部分对象要进行怎么样的设置等,讲时以点拨为主,不要面面俱到,应将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这样,学生学习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2、实行分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改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单向传递的方式,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信息技能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必须经常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中均有好、中、差的学生,推选一名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领导本组的学生,优生尽可能地指导中等的或是差的学生,在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时,小组成员可以献计献策,齐心协力来完成,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同时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如在学习“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让学生制作电子板报。教师先使用“任务驱动法”,将电子板报成品展示并做初步讲解,然后各小组内开展合作,共同探讨,共享搜集到的素材,或应用老师提供的“半成品素材”,每个同学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有些原来认为是差生的同学,也能作出内容较丰富、布局合理的电子版面。这
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的任务还可以在各组间展开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计算机知识,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学习,这样会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3、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差异评价
有些同学来自农村,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初中阶段不重视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相当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设置多元多级的学习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设计多项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每一章节设计的任务都有基本题和选作题两种,选作题相对较难,综合性较强。有些同学的学习能力不强,那么他可以把完成基本题的练习作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有些同学的学习能力很强,那么他可以在做完基本题之后,再进行选作题的练习,给予更高要求的指导,更多更难的习题训练,这样的学习使少数冒尖的学生吃好吃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同一学习任务还要注意进行有差异的评价,比如,在制作“革命先驱孙中山”多媒体作品时,对于优生的要求较高,版面要内容丰富,布局合理,而对差生的要求会相对降低,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虽然他的作品不如优生的好,我特意用这些同学的作品来展示,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差生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对优生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做得更好;对差生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肓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感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四、有效强化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是维护信息安全的基础,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目前网上不科学的、不健康的、虚假的信息垃圾泛滥成灾,毒化网络“空气”,青少年的心灵极易受到毒化,计算机犯罪屡见不鲜,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提高信息免疫能力,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要有效预防计算机犯罪。笔者在网络管理层面,利用防火墙和过滤王限制一些网站的访问,屏蔽一部分不良信息。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学校要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课堂教学要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合理实施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的信息安全意识,学生多参加研究性学习等信息技术方面的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l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牵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5]《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