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玲
摘要:钟惺是晚明时期竞陵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喜好评点,有《诗归》等多部评点著作。他的评点,标举性情、标示章法和语脉;既承接公安派之精髓,又吸纳传统诗学之精华,具有继往开来之价值。晚明时期涌现出的大量托名钟惺的评点本,反映了钟惺文学评点的影响。
关键词:钟惺;评点;特点;价值;托名评点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21-03
一、钟生好品诗
钟惺的好友高出在《寄询钟伯敬》一诗中曾说“钟生好品诗”。这句话道明了钟惺在评点方面的喜好与贡献。
钟惺常常和师友们一起讨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观。万历二十八年,还是秀才的钟惺和魏象先论明诗,提出“明诗无真初、盛,而有真中、晚,真宋、元”之论,语惊四座。后来,钟惺又和潘稚恭论因袭矫枉之弊,和谭元春等论诗文作法。商家梅、林古度等人受到影响,诗风因此为之一变。万历三十八年。刚中进士的钟惺意气风发,在文学上为求诗名而选诗。他读了董崇相的诗集后,自发地为之选诗而后成集:“闽有董崇相先生者,其人朴心而慧识,古貌而深情。所为诗似其为人,非惟不使人知,而若不敢以作诗自处者。庚戌,予始读而选之,见其力之至,巧之中。盖独胜者过于同能,而兼长者逊其专诣。公亦知予不妄,而诗始有集。”这大概是钟惺最初选诗的表现。后来,钟惺又为同里鲁文恪选诗文集,因诗集被汤宾尹索去而未果,不过他在《=题鲁文恪诗后二则》中表达了自己的选诗理论,颇为精彩:“观古人全诗或不过数十首者,少或至数首。每喜其精。而疑其全者或不止此,其中散没不传者不无。或亦有人乎选之,不则自选,存其所必可传者而已。故精于选者,作者之功臣也。……删选之力,能使作者与读者之精神心目为之潜移而不知。”钟惺认为选诗的行为是一种文学批评活动,可以使作者与读者紧密结合,达到作品的目的。这种观点精辟地指出评点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此外,钟惺从“选”和“作”的先后关系出发,将作家分为三类:“故夫选而后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显然,钟惺把自己归为“上”者之类。基于这种认识,钟惺的选、评等活动就是很自觉的了。钟惺还进一步为好友陶崇谦定《镜佩楼诗选》,为谭元春选《简远堂近诗》,为商家梅选《种雪园诗》等等。
从万历四十二年起,钟惺在评点方面的一系列著作的完成。是他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开拓。这些评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印证了钟惺为一代评点名家的论断。
万历四十二年。钟惺和谭元春在浏览古人诗歌时得古人精神,进而评选古人诗,成《诗归》一书。《诗归》既倡导学习古人的风气,又高举抒发情感的旗帜,这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诗论思想在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明文坛,名人辈出,流派峰起;宗唐崇宋,各有妙论。自李贽倡导“童心说”以来,徐渭、汤显祖、袁氏三兄弟等人都极力加以发扬。作为矫正公安之弊的竟陵派领袖之一,钟惺“别出手眼,另立深幽孤峭之宗……,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诗归》更是“盛行于世,承学之士,家置一编,奉之如丘尼之删定。”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伴随着《诗归》的产生,钟惺的目光集聚于评点这种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也主要围绕着“选”和“评”而展开了。钟惺对《诗经》很有研究,万历四十四年,钟惺评点《诗经》,提出了很有影响力的“活物说”。书成之后。凌漾初给予高度评价,他的侄子凌杜若刻印时,在《跋》中认为钟评可“标示法门”。钟惺的《诗经》评点在当时还被其他评点家摘录引用,例如徐奋鹏的《采辑名家批评诗经删补》、魏浣初的《批点毛诗振雅》等都辑人钟惺的评点,从中可窥钟惺的《诗经》评点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万历四十三年起,钟惺在南京僦居三年,写成《史怀》。《史怀》包括对《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史书的评论。《史怀》的创作初衷,是钟惺有感于晚明文坛不读书的不良风气。钟惺崇尚古人,要求文人“怀抱古今”,这样才能“于古人经世之旨颇有所窥”。这些看法是对晚明浮靡世风的一种反拨。《史怀》一出现就影响很大,邹之麟《史怀序》有这样一个例子:“于时魏士为(魏国光)者,扁舟裹粮,不远数千里,来观伯敬所读之书,上下其议,凡月余。两人者居然有古人风概,士类翕盖以文人宗之。”口《史怀》虽为史评著作,但亦不乏文学评点之论,正如钟惺自己所言:“弟僦居金陵,心自怀归。……又将《二十一史》肆力一遍,取其事以经世,取其文以传世、以怡情。”口万历四十五年,钟惺将评点成的《三国志钞》八卷、《水经注钞》六卷、《世说新语钞》二卷汇辑一起,编为《三注钞》,写有《三注钞序》;万历四十八年,钟惺又选评苏轼散文,编为《苏轼文选二十卷》,在《苏轼文选序》中批评了时人以“趣”总结苏文特色的说法。此外,钟惺还有很多评点著作,陶珽在钟评本《公羊传十二卷》卷首《钟伯敬评公羊谷梁二传叙》中说:“……独于竞陵得吾友钟伯敬所评公、谷、国策、国语、前后汉、三国史、暨通鉴、篡昌黎、选东坡、选古今文选与夫朱子纲目、传五经文字,观诸遗书一十八种,归途展晚差为快耳。”可知钟惺评点数量丰富,内容广泛。
从自己的文学观出发,对友人作品加以评选,进而提出“选”和“作”的关系之说,最终落实到大量文学评点之作的著述。这些文学批评活动的实践,可见钟惺“好品诗”之说名至实归,堪为影响晚明三十余年之久的一代评点名家。
二、钟惺评点的特点
钟惺的评点有其自身的特点。张寿林曾这样评价:“今考其书,大旨欲以意逆志,以破汉儒之拘牵。盖惺本文士,又为竟陵一派之宗主,故其说诗,意在品题,与经生说诗之株守门户,斤斤于名物训诂者,故自不同。其於经文之旁,加以圈点,具各附眉批旁注,以摘发字句,标示语脉。虽不脱时文之习,然其间品题玩味,多出新意,不肯剽袭前人,发之性情,参之义理,颇能平心静气,以玩索诗人之旨,於篇内微言,词外寄托,未尝无所阐发。……大抵语无多,而领会要归,表彰性情,深得诗人之本意。虽平心揣度,不无臆断之私,然千虑一失,贤者不免。必谓批点之法,非训诂之体,遂并其书而废之。是则未免门户之见,非天下人之公议矣。”这段话基本上道出了钟惺评点的三个特点。
第一,钟生“说诗,意在品题”。评选前人文章,主题意义往往是钟惺的出发点。如钟惺评张说的《岭南送使》一诗“说不出,却妙在平平浅浅说来”;评苏轼的《易论》:“予尝谓叙事理幽处,能使不甚解者,读之了然,此文笔之妙也”;评《诗经·豳·东山》“日归者,将未来归之时,心悲正在于此,该一篇之意”;等等。这些都是从全局出发,评说作品的风格、表达和主旨。这种评点,常常给人比较完整的印象同时也体现了钟惺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第二,“摘发字句,标示语脉”。明代八股文风盛行,评点
受此影响也很重视篇章结构和句法。钟惺评点也表现出这种倾向。例如。从用词、用句到章法、谋篇,钟惺对《诗经》的评点事无巨细。他评点《击鼓》:“各后二句兴前二句,紧缓全不相蒙,后二章渐说开去”,认为《甫田》第一章“一反一正,无折腰之宾病,好法好力”,称赞《卷耳》“我马玄黄”旬为“奇语”。又如他点评《静女》“说怿美女”句为“四字简妙”,点评《绸缪》“今夕何夕”句为“四字善甚”,认为《葛生》中的“角枕粲兮”“二语难堪”。他认为《野有死麕》篇中的“如玉”二字很重要,因为这二字在全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全篇的过渡很重要。对苏轼的《滕县公堂记》中的“此其才易天下之养也”一句,钟惺这样分析:“只此一语,先破拘儒所讳,后便滔滔然。”钟惺抓住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作用中的地位,认为有了这句话,整篇文章,从形式上破除牵制,从而文思滔滔不绝,所以这句话对于文章的布局、结构是很重要的。此外,钟惺评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此仁者之心也”一句“此一语动人”;评《晁君成诗集序》:“名者,古今之达尊也”中“达尊”二字“下字于重而妙”。这都是一种细细把玩,缓缓表述,渐渐体味的过程。这种逐字逐句的分析,和作品结合紧密,给读者提示了作品在结构和章法上的特点。
第三,“领会要归,表彰性情”。在《陪郎草序》中,钟惺以“诗道性情”从理论上总结了自己的文学本质观。这种看法继承了我国古代的“缘情说”诗学传统,也是对公安派“性灵说”的继承。以此为基础,钟惺在评点中标举性情,他对人们不选李颀《题庐五旧居》一诗很有意见,对李攀龙把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也不以为然。他的《诗归》多选那些发自内心情感的真实作品,对《诗经》的评点多从情感入手,在《东坡文选》中也是反复强调“情”的作用。所以时人评价他的评点“秉笔而出入之,旨则归经,断则归史。一字褒驳,其难犯口《春秋》,眼明手捷,古人隐怀一笔刺人……。论诗必论情与事及时代,风会高下,纸上悲喜,颜面若接。”真正把“情感”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所以,鲍照的咏秋之怀、大义公主的家国破亡之叹、张若虚的月夜奇情,以及元结的穆穆情至,才会得到钟惺《诗归》的额外眷顾。
三、钟惺评点的价值
第一,钟惺的评点,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在《诗归》中,钟谭提出了“求古人之真精神”的观点,以及对“灵”和“厚”的追求;在《诗经》评点中提出了“活物”说;在《三注钞》中提出了“注者精神可以独立”的观点;在《东坡文选》中对“变”与“法”、“情”与“理”等有价值的观点,等等。这些提法和认识,和公安派过于强调“性灵”的理论不同,所以,清代贺孙贻《诗笺》公允地评价:“以余平心而论之,诸家评诗,皆取声响,惟钟、谭所选,特标性灵。其眼光所射,能令不学诗者诵之勃然乌可已,又能令老作诗者诵之爽然自失,扫荡腐秽,其功自不可诬,但未免专任己见,强以木槵子换人眼睛,增长狂慧,流入空疏,是其疵病。然瑕瑜功过,自不相掩,何至如时论之苛也。”此外,钟惺的学古主张,直接引发了清代诗学对传统的回归,继之而起的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都表现出这种倾向。因此,钟惺趣兼七子、公安的美学追求,成了清代诗学走向的引路灯。
第二,钟惺评点。推动和发扬了文学评点的批评方式和价值。钟惺及其竟陵派的得名就来自于《诗归》的评点。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选得名者不少。就钟惺的时代而言,钟惺和谭元春以选本为基础,加以评点,产生了广大的影响,并由此诞生了竟陵派,这的确是一件文坛盛事。《诗归》奠定了钟惺以及竟陵派的声势,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钟惺和竟陵派风行晚明文坛三十余年。钟惺的评点方式也被时人争相模仿和摘取,如凌漾初在自己撰写的《孔门两弟子言诗翼》中杂采钟惺等六家诗评,甚至“经文圈点俱从钟伯敬本,诸评语圈点则不按,窃有取焉”。陈淏子在《周文归大凡》中也说:“读书本在于吾徒,论文何假乎伯敬。今借钟名鼎望,以罔利者,先生不少,不可信也。今辑谈诗议汉,而评周者,先生诚多,可不观乎?乃于是纂。评宗伯敬,标佐月峰,……至如圈点,悉本钟孙。”
第三,钟惺的评点继承和发扬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来源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高唱着尽情自适、还原本性欲望的赞歌,亟待摆脱封建观念给予人的束缚,一心想要创造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钟惺与之不同。在强调“真”的问题上,钟惺肯定“诗道性情”。把“情”摆在首位,同时,钟惺又追求“古人之真精神”,明确提出了向古人学习的问题。钟惺也反对复古模拟之作,但他并不否定历代优秀的古人诗作,所以他评《史记》、《诗归》、《诗经》,又埋头读史书,著《史怀》。此外,钟惺还提倡学习古人的章法结构,进而表现出对“和平冲淡”之风的欣赏,这种提法与公安派只讲究“性灵”,排斥一切古学和形式的束缚都有明显的区别。因此,钟惺之“情”蕴含古人的精神,钟惺之“趣”也是古学所浸透的一种活泼情趣,钟惺之评点是带有很多传统精神的影响的,并非如公安派一般一味地反传统、反世俗。可以说,钟惺的评点,继承和扬弃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同时又能够提出独到的看法。这些都是很可贵的。
四、托名钟惺的评点本
就目前各种资料来看,题名钟惺的各类著作有百余种之多。除了少部分真作外,这些著述多为伪作。
具体来说。这些托名之作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名无实的,即有题名,但是正文中没有出现钟惺的任何文字。这类托名有《盘古至唐虞传》、侑夏志传》、《有商志传》等。二是名不副实的,即有题名,正文中也有题为钟惺的一些文字,但明显非钟惺所为。这类情况为多数,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诗归类、文归类评点。这些托名评点,多以“诗归”、“文归”、“文怀”等字眼命名,显然是在受到了钟惺《诗归》、《史怀》的影响。如《名嫒诗归》、《明诗归》、《秦汉文怀》等等。二是史书类评点。钟惺曾著《史怀》,包括对《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循汉书》、《三国志》、《晋书》的评论。于是相应的出现了各种史书评点的托名本,如钟评《旧唐书论》、钟评《刚补晋书》等等。三是“诗经”类、“苏轼”类的托名评点,如《诗经纂注》、《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三苏文汇》、《三苏文盛》、《苏长公尺牍选》、《苏长公尺牍选》等等。四是各种“通鉴”类、“纲鉴”类、“编年”类的托名本,如《通鉴纂》、《鼎锓伯敬订正资治纲鉴正史大全》、《明季编年》等。五是各种托名的小说评点。通俗文学,再假以名公评点,其经济目的是不言而喻的。托名钟惺的小说评点有《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新刻按鉴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全汉志传》、《大唐志传》、《混唐后传》、《钟伯敬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新订增补夷坚志》、《盘古至唐虞传》、侑夏志传》、《有商志传》等十余种之多。
这些托名钟惺的评点之作,有其自身的价值。首先,这些托名评点,关注了一些新问题。如题为钟惺辑评的《历代文归》是帙浩荡的大型散文评选,在当时以及现在,都是极为罕见的。《历代文归》突破了七子派的复古观念,对每个时期的散文加以搜集整理,评选结集,具有一定意义。题名钟惺的《名媛诗归》、《明诗归》把焦点集中在女性诗歌、明代诗歌上。《四六新函》以骈文为评点对象,《苏文忠公策论选》和《苏长公尺牍选》分别研究苏轼的策论和尺牍,等等。其次,托名评点本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名嫒诗归》对妇女诗歌的认识很值得研究,尤其是评点中对妇女的尊重,对真实情感和行为的肯定。题名钟惺评点的《春秋左传》,基本上是以人物、情节评点为中心的,评点中提出人物塑造要形象,情节设置要奇特等观点,完全符合现代的小说审美观。题名钟惺评点的《刘文成公全集》,对一些修辞手法的总结和分析,就是现在看来也是很有意义的。最后,这些托名评点,从总体上来说,价值一般,不能和钟惺的《诗归》、《诗经》评点等相提并论,其中的一些粗制滥造,给钟惺及其竟陵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如《四库全书总且提要》中讥讽《诗经图史合考》“不知其何所取也”,挖苦《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谬陋殆难言状”,嘲笑《明诗归》“鄙俚可笑”,对《周文归》、《宋文归》也是大加鄙薄,进而把这些弊病都归罪于钟惺。这种后果实在是钟惺及其竟陵派所不应承担的,但也是无法避免的。
钟惺的评点,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但从总体上来看只有《诗归》一书堪称经典,其他评点因价值不足而逐渐湮没在晚明评点的浪潮中了。
责任编辑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