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荣芳
摘要:根据我国体育资源的现状,充分发挥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社会体育资源整体效应的理念,转变我国绝大部分体育资源投资向竞技体育倾斜的认知观念与管理模式;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基础,实现现有各类体育资源向群众体育、农村体育、残疾人体育梯次发展的过渡和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共享的公益性;开发农村体育、残疾人体育、体育旅游、体育志愿者等项目资源;构建“和谐体育”氛围,推动体育事业后奥运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体育资源;体育需求;全民健身;共享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18-03
一、前言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罕见的杰作。它把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影响力远远地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影响。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认识了中国,看到了中国体育健康、向上的一面和强大。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在探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时,体育资源问题仍然是核心问题。在后奥运时期,中国将如何保持体育市场活力,保温奥运会所创造的体育市场热潮,如何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问题,特殊人群身体健康和农村体育如何配置,都是中国体育今后发展所要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资源的分类和界定
资源一般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理念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利用、开发、配置与管理会发生改变。体育资源一般是指投入到体育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或者说是体育生产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条件及要素。林育资源的分类标准多样,如果按资源的性质可分为体育自然资源和体育社会资源;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本体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按资源的存在形态又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体育资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内容和手段,其质量的优劣、数量的丰缺、利用效率的高低及其开发的程度都是影响社会体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三、我国社会体育资源配置现状
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比例过大
从我国建国以来,竞技体育一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它是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体现着国家的最高荣誉和利益。在我国体育事业获得的政府财政拨款和体育资源配置中,绝大部分财政经费和资源配置应用于竞技体育。
(1)竞技体育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从鸦片战争被冠以“东亚病夫”到新中国成立被冠以贫穷、落后、无知、不讲信用等骂名以来,一直在困境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特别是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急需一个在国际社会扩大影响力、展示精神面貌、科技发展速度的平台。全球最具影响力竞技体育组织——奥运会成就了中国,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举办,让世人更清晰、更准确的了解了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成功新面貌。竞技体育作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精神面貌的平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强大。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闭幕,竞技体育的特定历史使命完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公众健康投资观念加强,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加大。在后奥运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形成的“国家包办高度集中的四级训练网体制”的竞技体育受到挑战,将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体育改革必将到来,在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群众体育发展理念将会成为主流,是民心所向。大众体育场地设施、各类体育资源总量的不足与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产生矛盾。
(2)竞技体育是国家公共资源配置、投资的主体。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2002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资料记载为例,我国各级地方体育局体育经费决算情况为总支出902982.0万元,其中5722660万元用于竞技体育,各级体育职工为120025人,其中84773人在竞技体育单位,体育事业统计信息56263个统计内容中,933%统计信息是关于竞技体育的,在各类统计表数量的比例中,其中竞技体育为892%,学校体育为Z6%,群众体育为25%,机关单位为52%。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我国确立了“奥运争光计划”,更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了竞技体育。调查显示体育系统有70%以上的体育场地只供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和竞赛使用,竞技体育过分依赖政府。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萎缩。在中国体育发展的进程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直是学术界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到底孰轻孰重?置于天平两端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继续向竞技体育倾斜,还是应该调整?一直存有争论。国家竞技体育运动员专业训练体制因人力、物力、财力耗用过大,培养体育人才不全面,社会承认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巨大冲击。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2008奥运热情的降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会出现阶段性萎缩态势,使得国家包办的竞技体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后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难点。
2群众体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首要职责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全体人民提供大体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全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中央政府的政策性导向性质和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共物品配置性质决定。但是,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群众体育似乎没有配备在体育专业人才需要之列。在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体育人才分类中,有“党政管理人才、体育教练人才、国际体育组织人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体育外事人才、体育学术技术人才、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和裁判人才”八大类。在确定体育人才“分工负责”的单位中,有竞体司、外联司、经济司、科教司,唯独没有群体司(群众体育)。国家体育事业统计指标体系中也没有群众体育人员指标,更没有群众体育经费指标,体育局直属单位职工中为群众体育服务的职工比例过低,体育事业统计信息中群众体育统计信息极少,只占总量的25%,是竞技体育信息(占892%)的Z8%。各个地方体育部门给予群众体育的经费也少之又少,平均只占地方体育部门总拨款的4.9%弱,占省级体育局的0.8%。前面的体育人才分类和体育经费、信息数据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体育事业的公共财政到底应该用于谁?是主要用于公众,为群众体育提供物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众体育公共的需要,还是
只应用于竞技体育?这一问题又让我们陷入了沉思。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无论是在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方面,都把公共体育资源的人、物、财力、政策、媒介投向竞技体育,只有少一部分投向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是国家公共资源配置、投资的主体,群众体育则处于从属地位、弱势位置。大众体育资源需求的严重不足与现有竞技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制约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特殊人群体育资源匮乏。这里我们所说的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和肥胖等特殊体质人员。目前,我国现有残疾人829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4%,有残疾人家庭7000多万户,涉及约2.6亿人。参与体育运动,参加残奥会是他们的梦想和愿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常常忽视他们的存在和感受,有的人甚至鄙视、歧视残疾人。而且,我国的运动假肢和运动轮椅等残疾人体育用具的生产还处于起始阶段。本土化的残疾人专用体育器材的研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器材昂贵。媒体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偏弱,在残奥会期间,媒体关注残疾人的力度就远远差于健全人的奥运会,后奥运时期,人们的关注程度就更会减弱。媒体宣传、企业赞助不会格外青睐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我国残疾人体育场地、器材、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康复机构人员、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残疾体育事业人才、特殊人群健身指导员等资源严重匮乏,残疾人普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景不容乐观。
(2)农村体育生活相对贫困加剧。缓解贫困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指标,然而当今世界这个指标实际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发展与贫困似乎总是形影不离。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所推动的农村扶贫开发,虽然大大缩减了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但是,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真理在农村也不例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益于健康,与生存联系密切,但从本质意义上讲,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属于第三层次即发展的层次。当人们还在生死线上挣扎,在温饱线上苦斗时,民生问题首当其冲,体育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绝大部分农村存在着体育生活贫困化的现状。体育不会象农民穿衣、吃饭一样不可或缺。也不会上升到精神层面,这是现状之一。由于城乡两个层次体育基础和体育意识差距的加大,导致农村体育经济、社会地位和文化方面的状态处于低下和不利的地位,从而缺乏或根本没有体育方面的投资人群或阶层,进而又阶梯性地导致了农村体育知识贫乏、意识淡薄,体育生活质量低,文化程度越低的人群,从事体育活动的参与率越低。当然,农村体育贫困产生的原因有诸多种,其中经济发展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社会体育资源严重匮乏、分配不平等也是重要原因,体育系统在农村建设的标准体育设施只有422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29个。尤其是体育权利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状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农村体育资源少、长期处于无权、受忽视和受歧视的状况就不会有所改变,这是现状之二。
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共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农村经济发展和确立体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摆脱农村体育贫困的状况,就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加大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体育资源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致力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因为体育基础是改变人们意识、观念认识的根本。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起来会相当缓慢。为此,我们对农村体育状况的改善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必须把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当做重点来抓,把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当成难点来办。
四、探讨与对策
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为我们审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社会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挑战。社会体育资源系统复杂,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且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部门。我们要根据国家急需解决的和群众需要的体育状况,形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对层次,有序演变,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竞技体育观的约束,不断探求管理创新,实现体育资源共享的最大效益,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
1优先发展群众体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公众认识到了科学健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体育锻炼,都市健康需求逐渐向休闲化、大众化、专项化趋势发展。“休闲时代”到来,体育休闲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已日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健康投资和体育消费明显增加。体育场馆、竞赛市场、体育旅游、产品、健身、娱乐等体育产业的开发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后奥运时期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事业对各类体育人才、体育资源的质量、数量需求越来越大。体育社会化必然要求社会不断构建与群体活动相适应的各类体育资源、体育服务体系和组织机构。群众优先发展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践与现实告诉我们,群众体育的发展与人们的收入成正比。所以,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市场对体育需求的规律进行运作,合理配置群众体育资源,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资源共享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之一,也是社会对体育的一个期待,必须充分考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建立资源共享的合理机制。但资源共享(即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的流动)不会自动实现或主动实现,也就是说资源共享不会是完全无条件、无止境、无范围和无限制的。它需要拥有者愿意将资源共享,使用者愿意接收资源共享且并不损害拥有者的利益为前提,因为资源共享也需要核算成本。在我们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可以引进市场观念,实行有偿资源共享,对占有绝大比重的教育系统体育资源(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和竞技体育资源进行体制改革,使其走向市场。规定其体育设施在每天早、晚和节假日必须对公众开放,做到物尽其用,实行优化组合,把私益性学校体育资源和竞技体育资源的政府公共体育资源转而投向群众体育,让教育系统的体育设施成为社区体育核心,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以弥补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的不足。
2积极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
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健康治疗,强身健体;二是突破极限和障碍;三是融入社会: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接触到家庭和工作单位以外更广阔的天地,还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能够更多的融入到社会中。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用精神和毅力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尊严,不断突破身体的局限和心理障碍,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积极开发残疾人适用的场地、器材、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康复机构人员、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残疾体育事业人才、特殊人群健身指导员等资源,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改善我国就业问题,还体现了我国的人权保障,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在华夏大地升华。
3增加农村体育投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民健身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想改变我国农村体育贫困的现状,首先要改变体制和政策障碍,改变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性导向。其次是改变农村投资“以县为主”的潜规则。改变农村体育资源长期绝对数量过少,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失衡现象。最后,建立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位一体的农村体育发展体制,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通过在农村兴建乡村俱乐部、体育活动站、体育活动中心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培养农民体育人才、组织,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农村体育。鼓励农民参与农村体育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尊重广大农民的体育需求意愿,实现农村小型多样的体育组织形式。实行政策、资金向农村体育倾斜,重点扶持农村体育,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模式,加大、加快农村体育健康发展。
五、结论
体育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要想发挥我国体育资源的最大效应,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探求管理创新,改变体育投资、体育事业发展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强势状态,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农村体育,关注残疾人,确立全民健身体育思想。把我国所拥有的本土体育资源,本着为全民服务、为中国体育市场健康发展着想的原则,全方位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继续发扬奥林匹克没有任何歧视一以友谊、团结、公平的精神,开启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营销事业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