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霓红 周俊山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3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24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II组)。并于入院后24一48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天以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天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入院及治疗14天时,NIHSS评分I组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白细胞;预后 [中图分类号] R181.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12-212-02 血清白细胞计数(WBC)是判断体内有无炎症反应最常用的指标。当急性炎症或创伤、组织坏死时,体内炎性反应被激活,引起WBC水平明显升高。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WBC增高的个体,其未来发生缺血性事件的危险性大大增加[1]。WBC水平的增高预示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不良。本文旨在探讨白细胞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入选病人370例系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0月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后24h内抽血查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以白细胞(WBC) >10*109/L,中性粒细胞(N) >0.70为增高,根据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和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异常组(II组)。I组182例,男112例,女70例;年龄41-85岁,平均(67.1土10.2)岁;入院时病程3-72h,平均(24.3士9.2)h。II组188例,男124例,女64例;年龄54-83岁,平均(66.5士10.8)岁;入院时病程2-70.5h,平均(23.6士8.7)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 1.2对象 1.2.1 纳入标准:①发病时间<72h。②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及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有明确的急性脑梗死病灶。 1.2.2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衰竭患者。②感染、压疮患者。③发病前1个月有外科手术、创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④近3个月有心肌梗死、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⑤服用炎症抑制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者。 1.3方法 1.3.1 血清白细胞水平测定:患者于人院后24h内抽血查白细胞值(正常值4-10*109/L,N 0.5-0.7)。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及预后判定: 入院及治疗14天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2]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 指数,BI)[2]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90天时用改良Rankin评分[3](mRS)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mRS 0-1分为预后良好,mRS>1分为预后不良。 1.3.3 统计学方法采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NIHSS、BI评分比较两组人院时及治疗14天后NAHSS、Bl评分比较,见表1。 2.2治疗后90天A组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见表2。 3讨论 近十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起始即指纹现象到斑块形成、破裂乃至临床事件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作是血管对损伤的炎症反应[4]。血清白细胞计数(WBC)是判断体内有无炎症反应最常用的指标。当急性炎症或创伤、组织坏死时,体内炎性反应被激活,引起WBC水平明显升高。 有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和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其体内白细胞的水平明显升高[5]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入院时WBC异常组的NIHSS评分较高,BI评分较低,与WBC正常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WBC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的机制如下:①急性脑组织损伤本身可导致无菌性炎症。②急性脑组织损伤也可导致全身的应激反应;而脑梗死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升高的程度正反应了体内炎症反应的强弱。③同时,WBC对血管有直接损伤作用:a.大量白细胞充填到缺血损伤的血管内,因白细胞较红细胞大而硬,所以对毛细血管的堵塞时间延长,甚至呈持续状态,从而影响局部微循环的通畅及侧支循环的建立,导致局部的低灌流状态[7];b.白细胞活化后释放包括蛋白水解酶、氧自由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直接参与组织损伤与血栓形成,使病情进一步加重[8];c.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使脑实质受损加重[9]。这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WBC水平可以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有较多的脑梗死患者,其血清WBC水平在正常范围,说明并不是每一个急性脑梗死患者都会导致全面的炎性反应,而那些脑卒中后有较强炎性反应的患者,病情相对较重,预后也较差,死亡率也会增加[6]。 另外,有资料表明[1]在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中,白细胞水平升高为近期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且有大规模的临床资料提示WBC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导致预后较差[1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WBC异常组预后差,预后良好比例仅为52.13%,与WBC正常组73.63%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以WBC水平的高低,可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总之,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的WBC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加强WBC水平的监测和干预对指导脑梗死治疗、防止脑梗死进展、促进其恢复以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再发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GRAU AG. Leukocyte Count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J].Stroke,2004(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Sulter G, Steen C, De Kevser J. Use of the Barthel Index and modified Rankin Scale in acute stroke trials[J]. Stroke, 1999, 30(8): 1538-1541. [4] Ross R. 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 N Engl J Med. 1999; 340: 115–126. [5]Pozzillic,Lenzi GL,Argentino.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cerebral ischemic infarction. [M].Acta Neural Scand;1985. [6] Young AB,Ott LG.The acute-phase response of the brain injury patient[J].Neurosurgery,1988,69:375- 380. [7] Joseph R,DandresG,oster S B,et al.Whole blood platelet func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Importance of dense body secretion and effects of antithrombotic agents[J].Stroke,1989,20(1):38-44 [8]Ernst E, Hammerschmidt DE, Bagge U, Matrai A, Dormandy JA. Leukocytes and the risk of ischemic diseases[J]. JAMA. 1987; 257: 2318–2324. [9] Ritter LS,Orozco JA,Coull BM,et al.Leukocyte accumulation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in the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during early Reperfution after Stroke[J]. Stroke,2000,31(5):1153 [10]Gillum RF, Ingram DD, Makuc DM.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stroke incidence and death. The NHANES I epidemiologic follow-up study[J]. Am J Epidemiol. 1994; 139: 894–902. (收稿日期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