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8月~1.5岁脑瘫儿童爬行治疗训练的疗效观察

2009-04-29 03:58
医药与保健 2009年12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脑瘫

魏 玲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在爬行治疗训练过程中的反应变化及相关影响的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8个月~1.5岁的脑瘫患儿,分ABCD四组,A、B两组均采用Vojta手技治疗(为单纯治疗组),C、D两组均采用Vojta手技加功能训练相结合治疗(为综合治疗组)。采用我院婴幼儿脑瘫运动功能测量量化表对100例8个月~1.5岁的脑瘫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评测,全面评价运动发育情况,对其主要的运动功能区俯卧位发育区8项、四点位发育区9项进行重点评估。结果 ①ABCD四组各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在单纯治疗组中,A组优于B组;③在综合治疗组中C组优于D组;④在单纯治疗组与综合组的治疗中,C、D两组优于A、B两组。

[关键词] 脑瘫;爬行治疗训练;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12-046-02

脑瘫患儿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在大脑组织还未发育成熟的一种脑组织损伤。其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而症状是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随着成长而变化,主要变化有运动与姿势的异常、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的残存。运动发育严重落后于正常儿童水平。在婴幼儿时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严重的变性,引起骨骼、关节、肌肉的变化,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肢体、智力、视力、行为、语言等方面的残疾病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困难。某些脑瘫患儿终生都需要人陪伴照顾和康复。我们在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时尤其注意脑瘫患儿爬行训练的疗效观察,现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7-2008年收治100例8个月~1.5岁脑瘫患儿,痉挛型68例,弛缓型32例,采用单盲法分为ABCD四组,A、B两组为单纯治疗组,C、D两组为综合治疗组。A组痉挛型35例,B组弛缓型15例,C组痉挛型33例,D组弛缓型17例。两大组患儿在年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测评上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1.2评价方法[1]

俯卧位发育区8项,满分为24分,四点位发育区9项,满分为27分。每能很好完成一项运动满分为3分,能完成此项运动的80%为2分,能完成此项运动的10%~20%为1分,完全不能完成此项运动为0分。

1.3测评内容

俯卧位:a.头离开床面45°,b.胸离开床面、抬头90°、肘支撑,c.腹离床面、手支撑,d e.能朝前伸出左右手,f g.能俯卧向仰卧位左右翻身,h.有降落伞反射。

四点位区:a.能腹爬,b四点位维持10秒,c.从四点位到坐位,d.自己完成四点位,e f.四点位伸出左右手,g.膝爬,h.四肢爬,i.爬楼梯。

1.4治疗方法[2,4]

1.4.1 A、B两组采用Vojta手技的R-K系列手法治疗,每次20 min,每日上午、下午各一次。从VojtaR-K1到K2及R-K的基本变法逐步反复诱导刺激。具体有:A.促进下肢屈曲和伸展、骨盆带抬高;B.促进肩胛带和骨盆带抬高;C.促进肘膝支撑;D.诱发手支撑;E.抬起放下、移动骨盆带;F.促进骨盆带抬高;G.促进全身反应;H.两下肢交互运动[2]。治疗时间60天。

1.4.2 C、D两组在采用Vojta手法的同时,增加功能训练内容,每次20 min,每日上午、下午各一次。功能训练内容结合患儿情况进行,做到循序渐进。被动加主动活动肢体各关节运动,上肢的负重支撑训练,从肘支撑-手支撑-四点位的训练。四点位重心转移训练、卧位的体位转换训练:仰卧-坐-爬-跪,俯卧-爬-坐-四点位的动态训练-辅助爬行-自我爬行[3]。

1.5 统计分析

以上功能测定评分在ABCD四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改变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

2结果

见表1。

经t检验,俯卧位区及四点位区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1);A组和C组在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B组和D组在治疗后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相比治疗前,四组脑瘫患儿在治疗后其俯卧位、四点位区的运动测评评分分值明显提高,无论是单纯手法还是综合手法对于治疗脑瘫患儿均有效;A组和C组、B组和D组在治疗后测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综合手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手法治疗。只有措施得当、全面、积极科学的训练和康复才能保证康复治疗的成效,最大程度地诱导训练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3讨论

初生婴儿的发育是从头部开始的。首先是抬头、竖颈、翻身到躯干的直立、骶尾骨的支撑、坐位的发育,再到身体能够自由转换移动。从卧-坐-爬-站-走,这是一个正常婴儿从初生到12月就能完成的基本运动,而脑瘫患儿则不能顺利发育好每一步。脑瘫患儿的每一步发育都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如果患儿能从俯卧到爬行,这也标志着他抗重心能力、智力、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通过学习观察,我们都会认识到爬行动作的完成对小儿四肢运动协调的发展、意志力、品格的发育都有好处,所以特别是脑瘫患儿对爬行治疗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儿爬行运动的产生要具备许多条件。首先四肢肢体参与了较好的协调运动。上肢肢体的支撑负重、交替向前移动、躯干的伸展、双下肢髋膝关节的屈伸、抬起向前移动等都动用了身体的各机能来完成。当小儿通过自身努力艰难爬行达到目的地,拿到他想要的玩具、物品时,他的喜悦心情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说脑瘫患儿爬行阶段的训练尤为重要。这有益于品格、意志力的发育,有益于四肢协调的运动,有益于大脑思维的早期开发。运动治疗是促进脑组织恢复的有利因素。早期的特殊手法治疗+运动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促进正常的运动发育、改善异常姿势、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我科采用两种方法对照治疗8个月~1.5岁的100例脑瘫患儿,其结果表明运用单纯Vojta手技R-K的治疗效果差于综合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脑瘫患儿中,只有采取综合、全面、系统、科学的康复手段,才能使脑瘫患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任永平,蔡方成.婴幼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测量表[J].中华理疗杂志,1995, 18(4).

[2]小儿脑瘫问答丛书[M].第二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3-105.

[3]小儿脑瘫问答丛书[M].第二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0-73,123-126.

[4]李树春.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78-82.

[5]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321-328.

[6]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收稿日期2009-09-21)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