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丽
周琍博士的新著《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是其博士论文和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明清赣闽粤边的盐粮流通与地方社会”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作者在学术田野里辛勤耕耘,对广东地域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的综合成果。在法国“年鉴学派”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史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为其他学术流派接纳。西方学者,无论是结构主义史学、计量史学,还是新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者们纷纷致力于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的分析性研究,先后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优质作品。国内学者也不甘其后,陈春生、樊树志、王振忠等人都在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做出过巨大贡献。周琍博士密切关注学术热点,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广东经济与客家文化研究的实际,选择“广东盐业”作为研究课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关系。《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虽是一部关于前近代中国广东省盐业研究的史学专著,但作者对粤赣经济区域、粤湘赣经济区域的形成,发达城市广州对周边地带的辐射功能,以及官盐、私盐问题的探讨,对当代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处理屡禁不止的“走私”问题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内容充实,条例清晰,主要分为五大板块:第一章“清代广东盐业”重点回顾清代及其以前的广东盐业状况,总结归纳盐业特点;第二章“盐课收支与地方政务”介绍政府盐课的征收与估算情况,并详细解析政府盐课收入的支用类型;第三章“盐商与地方社会建设”讲解盐商的捐输活动,对书院发展、宗族建设所做出的贡献;第四章“私盐与地方社会”将目光投入社会下层民众,分析走私的类型与社会成员,地域特性,从正反两个方面解释食盐走私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五章“粤盐与周边经济区域”通过广东地区的食盐贸易展示整个闽粤赣经济区域与湘粤赣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在研究中妥善处理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其研究以广东省为基准,既将视点投向某一宗族中的个体人物,又将视野投向更加广阔、恢宏的贸易网络圈,湘闽粤赣都纳入其视野,做到点——线——面相结合,收放自如。
该书有三大显著特征,值得关注。
第一,选题新颖,切入点精当。
目前学术界关于盐业史的研究多从盐商、盐法、盐政、食盐专卖制度的角度人手,仅仅停留在制度史层面,较少涉及社会史的研究。而为数有限的对地区性盐业研究多集中在两淮、四川等地区,如[日]佐伯富的《盐和中国社会》、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对清代广东盐业的专题研究则相对较少,仅有黄国信等少数学者撰写过一些论著,且较少涉及广东盐业之于区域社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周琍博士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史的特点,从社会史的视角展开对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她从清代广东盐业这个对中央、地方政府必不可缺而又对民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行业来透视官盐、私盐与地方政府、地方社会各个阶层的互动关系,深入剖析围绕盐业展开的社会问题,选题新颖。从小切点看大问题,诚如勒华拉杜里在《蒙塔尤》中所做的伟大尝试,通过把水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得以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引人入胜。
第二,研究方法别树一帜,突出社会经济史特点。
周琍博士超脱了传统盐业史研究重制度沿革、纯经济研究的路数,大量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等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地将社会史融入经济史的研究中。书中较多采用的计量法和比较法,正是基于盐业属于经济范畴,涉及诸多衡量指标,需要通过数字和计算方可得出客观、精确、科学的结论。例如,通过列表计算田赋和盐课收入在财政总量中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得知盐业在广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巨大份额;通过计算官盐和私盐的价格水平,可知私盐的利润空间很大,这是导致私盐猖獗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这些科学的分析、比较,大大增加了该书的深度与厚度。
作者并未因其他理论知识的运用冲淡社会史的色彩,一切理论、方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盐业与地方社会展开,这条主线贯穿其始终。作者在展示盐课与广东地方政务的关系时,涉及官员薪俸、养廉、边防军需、缉私费用、抵筹赌饷、河工建设等方面;探讨盐商的报效捐输对地方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极大影响时,包括支持书院与学术文化研究,支助军饷、缉私、捕盗等,从事育婴堂、河丁、灾荒赈济等地方公益事业的资助,代表“地方”民间精英进行宗族建设和地方社会建设等方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研究盐业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作用时,真正做到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上至官府与精英阶层,下至底层民众,以食盐买卖为主线一以贯之,全面客观。
第三,随处可见新观点、新论断,令人耳目一新。
周琍博士不仅关注官方合法程序建置下的盐业,而且对民间层面广泛存在、规模小、参与人数多的食盐非法走私活动也给予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参与走私的各个阶层人员构成及其走私的特点,展示出国家与地方社会、官与商、官与民、商与民、官与盗、民与盗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清代广东私盐盛行的地域特征,以及私盐销售对百姓民生、商品经济、社会风气、地方财政的影响。又比如以食盐在广东本地的行销,以及粤盐在周边地区江西、福建等省的运销,探讨广州对闽粤赣经济区域、粤湘赣区域的辐射功能,揭示经济优势城市对整个区域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观点新颖,颇见功力,值得细细品读。
近几年来,周琍博士不仅重视正史、政书、盐法专志、文集、笔记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还到广东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与盐业相关的契约、方志、谱牒、碑刻和口述史料、回忆录等。她对有关盐业与宗族建设、墟镇商贸、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正是得益于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的相互举证。书中许多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亦是作者田野调查的丰硕成果。
总之,《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视角新颖、方法多元、观点精辟,进一步深化了清代盐业史的研究、盐业与地方社会关系的研究。是一本优秀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专著。遗憾的是,作者未将广东盐商与淮扬盐商、徽商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限制了读者借盐业重新认识前近代中国几大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商人、商业组织、地域文化习俗间的差异。希望周琍博士在后期研究中继续专注这一问题。此外,作者在盐商与宗族建设中采用的个案分析,颇具说服力,论述也非常精彩,如丰顺盐商张如白父子与张氏宗族、惠阳盐商叶文昭与崇林世居等。但受资料的限制,在盐商的其他活动领域则未能沿用这种分析方法。
书中观点,瑕疵难免,期待周琍博士不断的有全新成果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