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明
摘要:自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十六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从分散到系统、从对现实的思考到理论的探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本文力图对专业化的学理解析、专业化的政策制度渊源、专业化的素质内涵等问题研究作一综述,认真梳理和审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争论问题等,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094-04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学理解析
1. 专业
“专业”的概念如同大多其他科学概念一样,存在着定义的困难。如果从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解释“专业”(profession)一词,卡尔-桑德斯大概是最早给予其定义的一位社会学家。他认为,专业的形成直接来源于中古世纪以来的行会组织(guilds),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需要特殊之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1]社会学家布朗德士(Brandeis)对专业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这一定义被频繁地引用以至于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经典:“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2]在上述描述中,布朗德士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应该是正式的全日制职业;(2)专业应该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而获得;(3)专业应该向它的客户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无私的服务。
2. 专业化
专业化不同于专业的概念,但又与专业的概念密不可分。专业能够成为专业而不同于一般职业在于它们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包含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可以导致一个国家鼓励或制裁的行为,给合格的职业提供市场保护,禁止和惩处没有资格的人员从事需要经过国家特许的职业,由此带来了专业第四个重要属性即市场垄断性,专业化的术语正是伴随着专业的这一属性而诞生的,同时一个职业获得市场保护成为一个征兆,标志着一个专业化项目的最终完成和一个充分成熟专业的出现。
弗雷德逊指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它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3]
3.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1)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不同于职业化,区分研究有利于各自概念的廓清。职业化侧重于职业本身的社会认同和制度确认;专业化更强调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4]职业化指的是岗位的外在要求,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指的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内在规范。前者强调要建立与完善辅导员的准入、考核与退出制度,后者是这支队伍的人员的内在素质的规范性要求。[5]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种长期的、专门从事的、被社会认可的职业,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并在辅导员职业的准入、选拔、培训、评价、激励上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辅导与培训,掌握某一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家。[6]在综述专业化职业化观点时,笔者注意到阐述二者顺序关系时,有先职业化后专业化,有先专业化后职业化的。如赵旻强调专业化是职业的专门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经历从职业化到专业化再到专家化的一个过程。[7]张静认为具体到辅导员而言,其职业化进程是以专业化为前提的,职业化是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体现,是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8]
(2)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在使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术语时,一部分学者把职业化和专业化组合使用,即认为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就实现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张伯威认为“专业和职业都有其内在规定性,都有工作实践作依托;做辅导员的人,是要有一定的专业、职业的人;由有一定专业和职业的人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就实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9]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即一部分高校教师从高校业务教师和行政队伍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并且具有专门职业性质和特征”。[10]之所以两个概念组合使用,这些观点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论述都是仅仅围绕和依托队伍建设来展开论述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同时使用都是为了强调作为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研究还处于相对分散和零乱的状态,缺乏权威性的专家观点。往往是一线高校辅导员和多年学生工作部处人员的经验总结和描述,而且专业化的研究一直与职业化的阐述纠缠在一起,笔者试图从社会学的理论中找寻学理依据、厘清概念的内涵,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大致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要具有特定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二要具有系统的、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三要具有保证该专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须的专业自主权和专业组织。[11]因此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逐步发展成专业的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辅导员接受不断的专业培训,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拥有专业的知能,形成共同的辅导员专业伦理和规章制度,建立专业的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达到专业自治。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政策制度渊源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离不开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撑,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政策制度的演进作一综述,可以更清楚地明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脉络。
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政策制度演变三阶段说
王道阳提出把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33年~1952年,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萌芽阶段;1952年~1965年,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确立阶段;1978年~现在,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成熟阶段。[12]
2. 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政策制度二层次说
(1)从1978年恢复高考至2004年8月中央十六号文件出台,这是第一层次。这一层次也称为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前专业化时期,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1981年7月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1986年4月《关于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1986年5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2000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2)自2004年8月中央出台了十六号文件至今,这是第二层次。韩映雄认为第二层次政策制度的出台是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信号和政府立场的集中表达。[13]十六号文件的出台第一次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2005年1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二号文),2005年12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06年4月27日至28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就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召开的会议。同时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的三重角色作出明确的规定。2008年7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大学召开,这是首个全国性的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团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章程》,专业性组织的建立和章程的通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三、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素质内涵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内容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对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所以导致专业化素质内涵研究也是争论性问题之一。事实上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总体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指出要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概括起来专业化素质内涵包括专业化素质结构和实践能力。专业化素质结构可以分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可以分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等。但研究者大都主张专业化的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即专业的素质和专业的能力,不同意见在于素质和能力的外延。
1. 专业化素质内涵二分说
刘淑英认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容可以由专业性的思维、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构成。[14]曹琨提出素质支撑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科学的发展观、合理的政策吸引和作为核心的能力三方面构成专业化内容。[15] 赵旻在论述辅导员的专业定位时认为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为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服务,做好学生党建和日常教育工作,这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基本工作能力。[16]曲建武、吴云志已经专门就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了综述,在其文章中分别就素质和能力的外延收集了各家观点,认为专业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辅导员的基本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艺术性的言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造创新性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心理咨询与疾病处理能力、思想敏感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17]
2. 模型建构说
不少学者质疑传统的素质加能力的二分说,周琪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入手,在社会转型视域中审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别从角色冲突,心理焦虑、专业能力胜任弱化等角度切入,认为目前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张力,传统定义的辅导员专业素质与能力难以满足当下辅导员工作的实践需要。[18]林泰、彭庆红以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事务性工作与专业工作的冲突影响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建设的定位。[19]
王政书、苏文明、吴薇莉等创新性地在辅导员选聘模式中提出辅导员的能力模型建构,能力模型包括三个方面,服务及管理素质、服务及管理技能、自我发展。其中服务及管理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忠诚感;服务及管理技能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发展则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20]彭庆红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数据,并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可以分为三类: 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第一类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类主要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素质;第三类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身体素质、法律素质、综合知识构成。这些因素整合成我国辅导员素质的三维结构,即“MKI”模型(M代表Management,K代表Knowledge,I代表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21]
在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中,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管理能力素质次之, 专业知识素质排最后。辅导员最需要提升的素质是专业知识素质, 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质, 最后是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这说明辅导员重视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且认为自身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较为适应;他们认为专业知识素质相比前者更次要, 但是他们认为自身在这方面的素质最需要提升。
四、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路径探索
如何达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这是一个涉及具体实践维度方面的问题。立足专业化内涵的讨论,专业化途径的探索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目前已有的观点,主要是集中在专业化途径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
1. 立足专业化内涵来探索专业化的途径
冯刚认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有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有相当的学术学科作支撑;有专门的工作领域;遵循专门的服务伦理;有专门的教育培训设施;职业伦理建立有专门化的测试指标体系;有坚强的专业团队。[22]
王文华提出了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职责和专业管理等五个子系统。[23]梁家峰对专业化建设的路径提出十个方面:专业化的协会、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专业化的道德标准、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化的评价标准、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职称职务体系、专业化的教材等。[24]
2. 从完善的制度设计角度寻求专业化的途径
完善的制度设计是指建立科学严格的选聘制度、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良好的培养体系。刘淑英提出可以从明确职责、严格准入、加强培养、规范管理、完善职务评聘和待遇制度等方面来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25]刘欣堂认为通过选聘、分流、激励、保障、评价机制等保障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性,[26]曹琨同样提出要建立规范的准入、培养、激励机制,需要相应组织机构——辅导员中心。[27]
3. 从学科建设层面试图建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进行专业化建设,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目前实际情况进行新专业的设置。大部分学者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辅导员专业”或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只是在专业化的学科建设中提到依托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面向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在职进行研修、攻读硕博士学位。[28]王树荫强调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前者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后者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践的结合。[29]
周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建立“辅导员”专业,从辅导员专业中选拔专业人员。王栋提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专业”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辅导员队伍的“高进”问题,极大地解决辅导员专职思想欠缺、从业时间短和担心学业荒废的问题。
4.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维度
(1)从政府角度看,自十六号文件颁布以来,教育部推行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是最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培训计划。
如辅导员准入制度,《培训计划》规定2006年起参加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必须取得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证书方能上岗。目前江苏、上海、云南等省市已经实施。《培训计划》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计划、精品教材和课程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辅导员出国研修项目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辅导员基地建设上,教育部于2007年9月30日在北京召开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08年7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成立了首个全国性的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团体。
(2)从研究学者角度看,目前研究主要是选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某一中观或微观领域,探索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策略,包括综合建设与个案研究模式。综合建设模式主要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模式和专项训练来培养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个案模式是基于某一高校辅导员为典型研究对象,分别从职业倦怠干预、完善的制度设计以及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能岗匹配、绩效评估和双重职业生涯晋升管理模式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五、 存在问题
1. 社会转型视域中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不乐观
对这一层次的分析有不少学者进行概括总结,绝大部分学者在考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时,都放入到时代转型的大背景中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政策制度配套、专业化素质与能力、专业化途径探索、角色定位、职业倦怠等方面的现状都不容乐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周琪把考察背景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实践发展和社会发展之上,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分别从角色冲突,心理焦虑、专业能力胜任弱化等角度切入,深入解析了队伍的现状。
2. 国内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比较差距明显
有的学者从国内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比较入手,从比较学的角度来看待非专业原因。曾经比较了中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管理机制、职位分类、工作方式等,认为在职业化和专业化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专业化咨询服务、社区辅导员设立、职责定位和工作分类上应该吸取美国辅导员制度的经验。罗公利在比较了中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后,指出严格的职业准入、完善的制度设计、辅导员的专业细分、良好的教研能力是国外辅导员队伍的优势。
3. 高校辅导员出路机制单一
出路机制本应是辅导员现状的一部分,单独列出说明其问题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主要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党政管理干部;二是业务教师。辅导员的出路一般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
二号文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出路问题作出详细表述:“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一定时间并且表现突出者,如选择教学科研岗位工作,学校应安排其一定时间的专业进修。对愿意从事社会工作的其他同志,学校要积极向外推荐和输送。努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大循环”。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出路机制问题会在实践中解决。
参考文献:
[1][11]劳凯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J].教育研究,2008,(2).
[2][3]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个社会学度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4]程慧,杨得华,程广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综述[J].高等教育,2007,(11).
[5][22]冯刚.在武汉理工大学作辅导员队伍建设报告[R].2007-11-8.http://stuplaza.whut.edu.cn/xgb/showarticle.asp?id=200803171501077879.
[6][8]张静.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6).
[7][16]赵旻.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定位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6).
[9]张伯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三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
[10]冷开振.新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王道阳.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13]韩映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春天来了[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7).
[14][25]刘淑英.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
[15][27]曹琨.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17]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4).
[18]周琪.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08,(8).
[19]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0]王政书,苏文明,吴薇莉.高校辅导员选聘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8).
[21]潘文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三条思路及其评价和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23]王文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24]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6).
[26][28]刘欣堂.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
[29]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责任编辑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