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顺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里所谓的“朗读”,其实便是吟诵。
吟诵的很多性质,在这一段描写中都得到了说明:
第一,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通过教育体系(主要是私塾)代代相傳的。
第二,吟诵是学习方式,也是自娱的方式,修身养性,大有助益。
第三,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寿老先生读的乃是一篇骈文,所以叫“读”。但是,诵读也可以有曲调的。
至今我们在江浙一带采录,还会碰到很多老先生说“读篇文章”,实际上却是唱。从文中加上的语气词“呢”、“嗬”和曲线符号来看,寿老先生应该是在“吟”,也就是有曲调的。第四,吟诵的时候,吟诵者是摇头摆身,陶然自得的。
鲁迅还有这样一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创作诗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吟”。诗是“吟”成的,而后才要找纸笔录出来。
再往上追溯,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句“吟诗作赋北窗里”,此句互文,也明指诗是“吟”成的;杜甫有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是修改诗歌的一种方法。文献之中,此类字句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吟诵也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
再进一步说,诗歌格律是如何形成的?比如近体诗词,为什么要押韵?为什么要押平声韵?为什么要平仄相间?为什么要粘对?为什么要整齐的五七言?这些都是因为吟诵而形成的。没有吟诵也就没有诗词格律。所以不吟诵,也就无法体会出古诗声律之美。
这些年来,大家于声律之美是很不讲究了,甚至无视它的存在。讲文学,只讲文字内容,分析思想内涵、社会背景、段落划分、艺术特点。须知道,汉语的古典文学,最讲究声律,声律乃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清代桐城派著名文学家刘大櫆曾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度,以字句度之。正是音节声韵,表达出了思想感情。看古人的诗话词话,有大量内容是在探讨声律问题,某句用某韵,某字用某音,是以声韵流畅,神气皆出,这也就是古典文学作品播于人口千古不衰的重要原因。
比如李白写《静夜思》,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呢?难道就是抬头看见月亮,低头就思念故乡?果真如此,又何必写诗?又怎会千古流传?他一定是在诗中表达着别的意思。这个意思,是那20个字所没有体现的。如果仅把诗歌看成是20个字的组合,那么永远也无法领悟到李白的真实感受。
必须结合音节声韵,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押韵、整齐、回环、重复,声韵的开合、远近、响亮与深沉,音节的起伏跌宕、长短错落、高低有致。只有吟诵,才能表达出这些音节声律之美,于是反复吟咏、体会,于曼声长吟之中,诗歌的神韵自然凸现,李白的孤独之感、身世之悲,油然而出,不待字句分析而后知了。这就是吟诵的作用和价值,吟诵之所以代代为教育手段的原因。
诗词文赋,既然是吟诵着创作的,当然也就要吟诵着欣赏。而吟诵的妙处,还不仅仅在于它是古诗文的活态。教育现代化,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育西方化。
西方非为不美,只是我们学的都是皮毛。自新学堂代替私塾,学生都像商品一样大规模、格式化生产,一位老师面对数十名学生,教材之取代原典,耳学之代替目学,似乎是理所当然,而且理直气壮了。西方教育之强调个性、强调自由哪里能做到?中国新教育之弊,实自其诞生之日已经肇始。
私塾非为尽美,但是数千年的教育方式,自有其可爱的地方,不可一棒打倒。吟诵即是一例。古代的私塾先生教学,普遍使用吟诵的方法。
吟诵可辅助记忆,记得多记得牢,就如你唱的流行歌曲,唱着记得词,念着就记不下来一样,这已无须赘言。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适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古代的私塾先生,吟诵得多,讲解得少。
在我采录时,有很多老先生都提起此一节,说某某先生讲诗,上来就吟咏一番,或点拨几个词,或竟根本不讲,就此下课。这在今日,学生直可告上教务处去。然而,老先生们又说,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讲解课文的老师讲了些什么,已经全然忘记了。
只有吟咏的先生,那吟诗曲调、神态、表情,仍历历在目。一读起他吟咏过的诗歌,那吟诗调就回旋脑海。当时虽然不懂,长大之后自然慢慢理解,原来这就是那位老师的讲解。
他把他对这首诗的理解,已经全部放在这首吟诗调中了。至于字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还不仅如此。
私塾先生是不会专门讲解吟诵的,就是吟诵而已,一如今天之范读课文。今天吟,明天吟,年复一年,自然学会。学生吟得不对,先生自然也指出来,何处该高,何处该低,可是并不强求。
因为吟诵本来就没有什么定谱。这样,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诵,学生也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诵。学生学了先生的调,可是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于是吟诵调代代相传,代代不同。
学生就在这反复涵咏之中,一遍遍地加深理解。各地都有各地的吟诵调,在古代,一首诗歌,全国有成千上万个调。各人也有各人的吟诵调。当然关系越近的人,吟诵调便也越相似,但是,却绝不完全相同。吟诵又并不是曲调。它是一种方法,一种对付字词的方法。
什么字应该怎么吟,什么格律应该怎么吟,就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会在每个人那里形成一种基本调,俗称“读书调”。用这种基本调,什么都可以吟,甚至报纸也可以吟。
但是,这并不是吟诵调。一个人会用这基本调吟诗吟文,而其中有些诗文是他特别喜欢的,他会在一生之中反复吟诵,每次都反复体会诗文的涵义境界,反复修改他的基本调,直到某一天满意为止。到这时候,他的这首吟诵调就只适合这一首诗文了,与其初的基本调已经有很大的差异,这才是吟诵调。换句话说,好的吟诵,也像现代歌曲一样,是一词一曲的。所以说,吟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体会和理解的过程,是古代教育体制中特别推崇个性化理解、强调个人精神的学习方法。而且,吟诵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来进行的。
这一点与从西方传入不足百年的朗诵不同。吟诵最强调的是依字行腔,绝不可倒字,又絕不可过分繁杂。因为吟诵的目的在词不在曲,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词义,这才曼声长吟的。所以吟诵调都很简单,易学易记、又好听,不然怎可能流传。吟诵还要求平长仄短,所以要先懂得音韵和格律。一说到这里,有人就会皱眉,觉得音韵和格律,又腐朽又复杂。
其实,既不腐朽也不复杂。古诗本来就是这么按照格律写的,不懂格律就说弄懂了这首诗,这不和不懂英语就愣说看懂了英语诗一样吗?格律也很简单,一般要单讲格律的话,有10分钟就可以讲完,而且包会。英语都学得会,怎么自己家传的技艺,反倒学不会呢?我就不信。
吟诵还有一些别的规矩,都是好事,而且不难,在此不一一列举了。吟诵自古以来的倾向,就是使用官话。《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读《诗经》、《尚书》,就是用官话。现在从我们在各地采录的情况来看,没有真正使用当地方言吟诵的,正宗的吟诵,都是使用文读系统。文读系统,说白了,就是介于正统官话和方言之间的语音系统。古代交通不便,老辈的官话读音,不容易传下来,更不容易传播四方。但是四方学子士人,又都希望用正宗的官话,于是就出现了文读系统。文读系统也是代代相传的,但也不是没有变化。
吟诵使用文读系统,这个事实就说明,吟诵应该使用普通话。但是,我们也不主张废除各地的吟诵。相反,要很好地抢救、保护和传承各地的吟诵,因为那是吟诵之根。各地的吟诵与各地的方言、音乐、文化风格、审美趣味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谁都听着家乡的吟诵好听。就算是普通话吟诵,也当有地域的差异。
所以,我们主张,按照吟诵的规律,创作普通话新吟诵,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新吟诵的同时,也倡议各地搜集采录当地的传统吟诵,传承当地的吟诵。这是双轨并行,缺一不可。自今年以来,我们开始在各地宣传、推广吟诵,尤其是面向中小学教师,大力推介吟诵。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吟诵在中小学普遍受到了热烈欢迎。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活动,有一些教师已经把吟诵方法带进了教学之中。在今年10月的“中华吟诵周”活动中,我们在北京的12所大中小学开展了“吟诵进校园”活动,邀请了吟诵教学名师进行教学展示,共举办了6场吟诵展示会,从中看到了很多吟诵教学的成果,颇足欣慰。吟诵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诵读的方法,应和朗诵并行。因此我也不主张为此在中小学单独开课。吟诵只要作为每个老师领读课文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绝不占用时间,而且只用于古诗文教学。
如此,学生受益已可终身。至于具体怎么教学,怎么应用,非我所能,这需要广大教师一起来想办法。希望有一天,吟诵重新回到课堂,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重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