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在各地开展的构建“有效课堂”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核心是建立“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①变注入式为启发式,②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③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论语》里找到最佳答案。语文教育应该吸收儒家“取宏用精”的思想,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语文讲的是人学,更应该朝这个方向改革。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的教育理念首先是端正学习态度。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态度教育放在首位,从不同的角度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爱学乐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正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乐学善教,循循善诱,通过演讲、辩论等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地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最大的敌人是遗忘,若要和遗忘作斗争,最有力的武器是复习,就是温故。温故是获得牢固记忆的情人。
孔子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在今天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二法门。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更要靠科学的方法。因而我们要多在方法的指导上下工夫。
《论语》中关于学习内容论述:
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他提出要用“文、行、忠、信”这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所以,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②“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③“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因而我们应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并自觉去实践,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
孔子所创造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是他教育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法宝。我们应深刻领会,努力实践。
杨明慧,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