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学习与社会环境

2009-04-23 02:31刘紫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环境语文

刘紫芳 余 芳

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依存,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社会环境。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①。社会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语文学习者是社会人,自然会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激励和约束。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学习者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因此,语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受的影响主要来自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本文探讨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语文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语文学习者和社会环境

(一)语文和语文学习者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②因此语文也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因为文章都是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文字来表达,进行交流的语言就是口头语。

语文学习者就是学习语文的人。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社会环境是人创造的,人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在人的改变下更新并且反作用于人本身。

二、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综观我国古代教育,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上古时期,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因此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是原始社会的课程内容确实存在,并且渗透在社会活动中,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也是如此。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唱歌、舞蹈、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和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就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因此人们在劳动、仪式、祭祀等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通过耳闻目睹、口耳相传、口头创作等方式来进行语文学习。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因此通过想象和口头创作了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这些篇目一直是我们语文教材的传统教学内容,它们留传至今与语文学习者的代代相传莫不相关。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就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方式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事业。教育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育内容以“六艺”为基础。“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者能够在专门的地方学习专门的知识。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封建专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实行专制,这凸现了政治对语文的控制关系,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统治阶级为语文学习者限定了学习内容。封建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学习的发展,然而到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又抑制了语文学习者的发展。

近代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语文教育而言,最为突出的是语文单独设科,国文名称出现,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语文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离出来,语文的单独设科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更专业的教学方法。

立足我国语文教育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语文学习者进行语文学习是一种行为,他的学习行为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鲍尔和希尔加德在《学习理论》一书中提出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它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学习是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积累”③。所以社会环境中一些与语文学习者利益相关的因素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刺激。如“学而优则仕”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环境刺激,当一些读书人通过努力读书取得功名以后,这种学习活动的成功对其他人也产生了一种社会刺激,进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对语文学习者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政治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容要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之服务,因此语文学习者与社会政治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时候政治体制直接决定语文学习者受教育的权利。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语文学习者的数量和范围受到限制。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教育内容和形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销毁了语文学习者赖以学习的书籍,就是对语文学习者的专横独裁,这对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汉朝的“独尊儒术”又是影响语文学习内容的典型代表。把语文学习者的内容限制在儒家范围内,对语文学习者宣扬儒家思想。唐朝统治者的开放使唐朝文化呈现繁荣景象,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广泛学习的契机。宋朝倡导理学,规定一般的语文学习者必须学习四书五经,蒙童读物有《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等。明清的文字狱对语文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是一个残酷的控制。清朝末期统治者宣布取消科举制度之后,自民国时期语文单独设课对语文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抹煞了语文的人文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语文的工具性,人们使用的语言以毛主席语录为标准,可见当时的语文学习者受压抑的程度。改革开放后,语文学科强调知识性,是为了弥补大众语文常识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世纪末语文的知识性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过分强调知识性会导致人文性的失落,因此语文课程的设置增强了人文性,并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本质日益明确,对语文学习者真正学好语文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经济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社会经济的优劣对语文学习者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不同的经济状况对其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言、文”,那只能算是前语文教育,语文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只能通过简单的口耳相传及简单的文字和符号来实现,大大限制了语文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习效率,不利于更快掌握好语文知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是‘古文教育”④。这种前语文教育,主要是学习书面文,这时的“古文”与近代的“文言文”不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竹简、纸张、印刷术的发明,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有了载体并且可以流传。近代工业化社会,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学校、书籍和教师,为语文学习者进行语言交流和文字著述开拓了新的视野。尤其是小说、学术专著等空前繁荣,使语文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提高,丰富了语文知识体系,经济给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当代语文学习者更能享受经济和科技发达的语文教育,收音机、电视、电脑等媒体的出现,特别是网络和远程教育的综合运用使语文学习效果突飞猛进。语文是基础的应用学科,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也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又为语文学习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手机的普及,文字信息的出现也是一个很好的运用日常用语和口头语的途径,语文学习者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语文学习者能很快学以致用,让学和用更紧密地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运用的准确率,例如在文档中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可以自动提示,使语文学习者在应用过程中就可以立即得到更正,可见经济的发展给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方法。经济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增加、学习途径的扩大、语文学习者语文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语文学习者享受到经济发展的诸多益处,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文化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心理、学习习惯、语文思维等方面。 “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因为教育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都源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其整个制度化的体系也是受其制约和支配的,所以一般说来,文化的精神层面对其制约最深。” ⑤我国古代教育中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学科的教育等融为一体,造成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界限模糊,语文学习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的文化主体,语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周朝末年,礼崩乐坏,社会阶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直至春秋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派林立。这种大好的形式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术流派争奇斗艳,反映在教育领域里是自由竞争。从语文的教育角度看,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语言文字影响着后世,对语文学习者来说,他们创造了无比瑰丽的财富,也给学习语文的人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精神宝库。孔子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汉朝推崇儒家文化,奠定了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唐朝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这一时期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效果最为显著。唐朝佛教的传入,对唐文化的影响很大,对语文学习者也有较大的影响,经书里面很多故事对语文学习者的启示有目共睹。融儒、道、佛等于一体的宋代理学,曾经深深影响着语文学习者的学习理念。书院制度对我国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也给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大量平民子弟获得学习机会。明清时期资本主义文化和思想的传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新文化观念的传入,使语文学习者耳目一新,为语文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

教育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时代性等方面。教育对语文学习者的制约会直接关系到语文学习者的课程与教学。教育目的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而语文学习者是受教育的一员,因此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者。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的性质及服务方向、教育的总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语文学习者在受教育期间会受到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约束。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语文学习者的灯塔。语文学习者了解教育目的和方针就会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效率也更高。因此语文学习者了解当前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就会配合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来获取更好的学习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全面发展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四项素质标准,作为语文学习者,掌握目前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教育的时代性对语文学习者也产生影响。例如,目前的教学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语文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文道统一”的载体,是传情达意的手段,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较强的人文意识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精神。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也不能较好地让语文学习者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互动的课堂使语文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感悟语文的文学美、人性美、生活美等。时代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的课件使语文学习者在课堂上感受到文字的意蕴美和意境美,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互动可以使语文学习者深刻感受到文字流动的美感,对语文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对语文学习者掌握语文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和影响着语文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内容和学习目的等重要方面。同时,语文学习者学习好语文学科也是为了在社会实践中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些影响在语文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不同层面体现出来,这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性质决定的。21世纪的教育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学习者要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传播中华优良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②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③朱学清.‘大语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④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⑤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刘紫芳,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余芳,女,教师,现居浙江金华。

猜你喜欢
学习者环境语文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