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意境小议

2009-04-23 02:31何先玉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山水诗王维友人

龙 强 何先玉

王维这位亦官亦隐的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诗画成就俱高。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无我之境”表现得很充分,其诗意境深远。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论摩诘诗画之语,常被解作:摩诘诗入画三味,而其画则入诗三味。

空名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感,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泉声咽畏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日落昏暗,方愈显湖之白,潮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水之青色,是色彩的相衬、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长绿的林木更显苍翠,这翠绿色充满空间,空蒙欲滴,无雨而有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王维以他画家的敏锐眼睛和诗人独特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此所谓美矣。

在王维的超越动静,带有禅意的世界里,自然是活泼的,同时也是宁静的。声音在这里被画意化,空间吸收着时间,让人仿佛是从齐白石画幅上水中嬉游的蝌蚪去感受他画境中的“十里蛙鸣”。

中国是诗的国度。由于各人性格情趣迥异,故描绘景物各着其色。同样是描述山的美,陶潜是“悠然见南山”,辛弃疾则是“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因此,要深刻领悟诗的情趣,还需结合作者自身的情况。

我国山水诗的创始者是谢灵运,他打破了当时抽象说理毫无文学意味的“玄学”诗风,用他的全部精力画祖国东部的锦绣山河,描写细致工丽,改变了诗坛的风气,丰富了诗坛的艺术技巧。王维的山水诗,就在其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谢诗细致工丽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去除了他的雕琢晦涩的缺点,语言更优美,声调更和谐,使自然和工丽完美的统一起来,艺术表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王维有诗云:“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前四句粗看只是一般观景,其实贯注着期待友人来访的急迫心情,若按正常比例,鸟与人当小于落日和秋原,但由于诗人登上小台远望,专心辨识过往的行人,因而正好利用远小近大的透视效果,放大了落日前的归鸟和秋原上的行人形象,表现了自己长久的张望,以及等待以后的惆怅心理:不见友人归来,只见鸟儿归山,日头从鸟背后一点点坠落,秋原上有人走近,却又不是自己所望的人,所以背后的秋原格外显得空旷,于是诗人微怨遥在“远林际”的友人看不见这边檐间之人的寂寞失望,只是回来嘱咐门人莫插门户,以期待好客乘月而来。无论神色还是心理,都惟妙惟肖。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再看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出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轻阴阁小鱼,深院尽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只有在“人闲”、“夜静”、“山空”时,诗人才能感受到月出鸟鸣,觉察到细小桂花的轻轻落地。由于心境之特别虚静,他甚至可以感受到阶下院中那青苔绿幽幽的颜色正在静悄悄的向自己衣襟上爬上来,如此奇妙得不可思议的幻觉通感,如果不是心境极其虚静的诗人,又有多少人能体悟到呢?

当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时,自己与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变幻无常之性与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真我之境。当诗人与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存也在此澄清朗现。诗人正是透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感悟出自己内心澄明敞亮的真我之性。

龙强,重庆市武隆白马中学教师;何先玉,四川省攀枝花大河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山水诗王维友人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丁耀亢“敷衍”挚友
瞻谢公亭
火烧衣裳
失眠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