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2009-04-21 09:45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

陈 敏

[摘 要]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的观念转变势在必行。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体会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理念 转变

2009年,武汉市高中新课改将全面实施,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学习新课程,体会和把握新课标理念。2003年起,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取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对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新课标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课程观,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体会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到重视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的转变。

以往的大纲的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等。大纲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放在了首位,强调教学活动主要是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而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至少有三点变化: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单独作为目标提出来,强调了“总结”、“继承”、“思考”、“培养”等过程性内容,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目标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表述具体,比大纲更具操作性。

2 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向强专题、重典型和多样性的转变。

原来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是依据从古到今的顺序对各个阶段的历史进行全方位解读,其特点是强调了历史知识的连续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但这一体系的局限性是偏重政治史,没有把握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及科技文化史的比例,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够。因而知识点太多、内容繁琐,使得学生不堪重负,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透彻。

而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局限,将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按类别加以整合,将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按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演变编为3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则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重点历史专题;再将具有影响的历史史实进一步细化,设置了6个高中选修模块,涉及古今中外各个历史知识专题和历史文化遗产荟萃等。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强调了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对多元历史形成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政治的历史脉络的认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有利于新思维模式的开拓,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3.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实现了由传统讲授法到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遵循着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识记、复习等这样一条规律。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历史知识灌输,留给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的空间较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往往会制约学生的思维,乃至学生形成惰性思维。

新课标则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除课堂讲授外,还可有调查活动、小论文写作、小制作、课堂小剧表演、搜集资料等,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历史课程在实施上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4.在教学评价上,新课标实现了从单一考试评价向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评价转变。

以往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评估,或是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而对品德教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考查明显不足。这种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的评估,最后只能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

新课标的评价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与大纲相比,至少有三点变化:一是评价内容综合化,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上的“四个转变”,真正使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时俱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历史课堂课程的教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幕菊,刘兼,康长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煜,姚锦祥,陈辉.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