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与高校声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009-04-15 08:10李抒丹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声乐新课标音乐

李抒丹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三方面说明《新课标》下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即:树立正确的教师人格、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原则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丰富多彩,实行多样化教学;加强声乐教师对音乐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学习与研究。

关 键 词:化传承 教师人格 审美 音乐美学

自200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以来,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已逐步明确。即:“从宏观的角度规定某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和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作为高校声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提高声乐教师的全面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人格、转变观念、改善原则与态度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人格:声乐教学不仅教唱,而且教人。著名教育家叔永曾说:“一个学校所能给予学生的最大环境影响莫过于先生的学问与人格,其余的都可以说是次要的。就师范教育来说,一个善于教学的先生,他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是活的榜样,这岂不比读几本书教授法的书强得多吗?”可见,这种广泛意义下的人格含义是:伦理学(如:个人的道德品德)、心理学(如:个性心理特征)、社会学意义(如:人的行为遵循规范的表现)等方面。所以,具有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协调品格的人才能构成当代健康人格的教师素质。

(二)深刻改革新时期的声乐教学观念和模式:改变那种把声乐等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思想,改变以往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项方式,实现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等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审美想象力的发展过程。认真准备教材和备课,实现“质”的飞跃。教会学生“怎样教学”的同时,也教会他们主动学习,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组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丰富作品不同的演唱特点和艺术处理,有血有肉、有对比地进行作品分析和布局。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将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作品的分析和艺术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全身心地投入活泼、生动的声乐教学中。

(三)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新课标》中的素质教育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不能因个别学生的不重视或基础差而忽视继续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整体声乐艺术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教师还要尽全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情趣和学习能动性。

(四)改变教学态度和原则:对学生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把爱护、尊重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与学生建立平等与民主、谐和与默契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一种充满审美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而不再是老式的“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机械训练式”的教授形式;善意地批评学生的错误,及时地尊重和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和勇于创新。

二、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统一教学观念,补充教材内容:学生能否热爱这门课程,主要原因是教师要博学多才。教材的编写和歌曲的形式要丰富多彩,要赋予教材内容以新鲜“血液”。声乐作品应兼顾传统和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于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曲目涉及面要拓宽,无论在质量上、风格特点和审美类型上,都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们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解释能力上要有准确地分析、判断和审美能力。因此,要不断增长教师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其中包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创作歌曲及优秀新作、世界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健康的通俗音乐和电子音乐的学习和了解。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和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二)声乐教师要努力进取,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现代媒体欣赏音乐、扩大信息量。现在教学可以利用录音、录像等音响设备展现高质量音像,为声乐教学提供良好的欣赏、范唱、伴奏和创作服务;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场所和机会,利用好每堂声乐课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亲身参与演奏活动,直接体验并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力,为以后即兴伴奏和其他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实践内容和经历,使学生不仅在演唱上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创造的能力,而且在综合素质表现上也不同程度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三)加强教师对中外声乐发展史的了解和学习。声乐艺术是一种民族的音乐和文化,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音乐表现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演唱特点。对音乐风格与流派的体验和学习,可以增强教师对多元化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以开拓学生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人文意识。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从容地面对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大量的比较中感悟艺术真谛,鉴别美与丑,为弘扬民族音乐,增添和改进声乐作品的风格与类型,改变以往有些“重美轻民”的观念和民族特点较强的作品的减少,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与民族意识,拓宽音乐文化审美视野。

(四)扩大教师的艺术实践范围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重新了解和认识。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音乐会,担任独唱或重唱,编排小型的学生重唱及表演唱等节目,不但在演唱上和艺术性上加强指导,还可以在曲目的选择、歌曲伴奏、舞蹈动作的编排、音响和各种乐器的伴奏配置、灯光、服装等舞台艺术效果上也得到锻炼和拓展。

三、加强声乐教师对音乐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学习与研究

声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它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以及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面、信息量和参与性,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艺术修养的广泛学习和发展,不仅使他们学好音乐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提醒学生重视其他姐妹艺术的学习。

(一)声乐与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声乐教师如能学习一些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就会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他们热爱音乐、热爱声乐艺术,对所演唱的声乐作品给予深刻理解,就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在丰富多彩的声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新课标》要求:“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体现这一理念,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声乐艺术的美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对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有机地渗透在声乐教学和审美体验中,正确处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二)声乐与音乐鉴赏和舞蹈等艺术地运用。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和鉴赏的书目,让学生博览群书、多学多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而且这也是获得基本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这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丰富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拓展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培养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表现力、鉴赏和评价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特色和风格的能力,主动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动情的歌唱,使形与神达到完美统一,更好地表达好声乐作品的精华,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三)儿童心理与健康学:幼儿及青少年的嗓音保护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需要重视的问题。声乐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法以外,还要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如何注意身体、身心健康和嗓音卫生,杜绝单纯地大喊大叫等坏习惯,尤其对变声期阶段的常见生理现象和注意事项,要明确指出和加以控制,要学习了解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变化规律,以免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出现问题,违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

(四)声乐与多种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由古诗词谱曲的歌曲《忆江南》《红豆词》等,要求我们对古诗的内涵加以充分理解,才能唱出其中的寓意,表达好它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达到的艺术境地;又如英文歌曲和用原文演唱的意大利、德语等外国歌曲、奥运会会歌等,如果对英语等语言不加学习和了解的话,就只能“照猫画虎”地按音标唱,而不是真正明白作品的意义和思想感情。

总之,艺无止境,生命不止,学习不息。它需要每一位有心人不断地进取,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教育、哺育和发展所有渴望成长的“幼苗”。

参考文献:

[1]200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完成的《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喜欢
声乐新课标音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音乐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