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科学课堂文化的差异与反思

2009-04-14 09:43赵长林常荷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课堂文化差异

赵长林 常荷丽

摘要:课堂文化是社会宏观文化的一种映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主要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的思想观念、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思维习惯。由于课堂文化的差异,虽然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口号、标准,甚至与国外科学教科书的学科知识结构非常相似,但培养的过程和结果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多植根于课堂文化的差异,而课堂文化又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且课堂又是再生产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牵动着文化与社会的神经,从课堂的文化的角度比较中瑞两国科学课程的实景差异,既有利于课程理解与对话,又能深入思考科学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

关键词:课堂文化;差异;文化传统;社会基础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2-0066-03

课堂教学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在自然环境和实验室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考察和比较中国、瑞典两国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景中,我们发现,目前,中瑞两国之间甚至中国与整个西方国家之间科学教育的差异不在于科学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科学教科书的内容和编排的不同,而主要表现在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之中。关于课堂教学的差异,大多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科学教育重讲授、重书本知识、重标准答案、重重复训练、重知识积累、重考试成绩、重教师课程权力、重课堂纪律等。中国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基本上是与国际接轨的,但在科学教育课堂推进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的改革方面,却遇到了由于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科学探究活动本身的内在差异,提取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差异,对于增加课程改革的国际理解与对话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瑞科学课堂文化比较的意义

课堂文化是一种环境、氛围,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核。它包括支撑着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的教育学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思维方式、精神氛围。

课堂文化既是所在国家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又是接受外来文化,从而影响本国文化发生变迁的场所。现代科学文化主要产生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科学课堂只是学校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科学课堂文化的主流影响因素是学校整体教育文化,这种整体教育文化受本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因此在推进科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从国家制订的科学课程目标来看,中国、瑞典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素养标准的理解,不同国家的课程专家和课程政策制订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课堂实践中,不同国家的教师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和实施的侧重点则存在很大的不同。没有一个国家的教师是完全按照标准去实施教学的,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学校和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非常大,存在的差异也非常显著。但过去我们很少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不同国家的教师对科学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

我们知道仅仅通过观摩几节瑞典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看几节录像,并不能代表整个瑞典的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我们试着总结出一些理解性的解释,对于双方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中瑞科学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

瑞典的科学课堂注重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本质。也就是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明确探究问题后,学生能够完整地、自主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引领和指导作用,结论由小组或学生自己独立概括出来。在Municipality of Nacka小学的一节科学教师与社会科教师共同主持的课堂上,教师布置了比较不同国家和民族建筑的课题任务,学生二人一组,运用google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检索,然后将收集到的图片做成Power-point课件,两位任课教师在微机室给予巡回指导。有的是小组内的两位同学边做边讨论,个别的学生在微机室内走动,有的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参与讨论,课堂纪律较宽松自由。因为笔者只观摩一节课,所以没有了解到学生展示的研究成果、教师的评价和总结,不知道这个课题总的课程目标是什么,但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体现了STS的思想。从对建筑物结构的科学分析角度看,可能涉及到力学知识、地理环境知识、气候知识,由防腐蚀涉及到化学的知识以及数学知识等科学知识;从建设艺术、建筑美学以及民族文化传统角度看,则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范畴,这种科学教学模式有其改革的创新意义。

近年来,在中国的科学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做”中学得到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专家的支持和推广。教科书的编排也鼓励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STS所隐含的科学课程理念,如科学的本质、科学伦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不是课程设计的主线而是作为知识教学的副产品。大部分科学教师是把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拘泥于一种新的科学知识教学方法。比如,在认识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课,教师往往以知识要点的方式先讲授或者引导学生去概括出爬行动物基本特征,然后再让学生以课后作业的方式去观察爬行动物,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蚂蚁,然后记录蚂蚁的行为,交给教师批阅。探究是为系统地获得科学知识服务的,知识是目的,探究是手段,因此,许多科学教师追求快、难、多。我们也一直难得出结论,通过科学探究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与技能,与通过讲授配合探究性验证实验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许多关于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影响,都是推论性的。

三、中瑞科学课堂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其中对课堂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思想就是重视群体和共性,忽视个性,主张“中庸”,“人怕出名”,强调“长幼有序”、“主尊下安”、“贵贱有等”、“亲疏有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师尊生卑,而非平等的关系。从更深层的社会基础来看,师生的不平等只是社会各阶层尤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不平等在学校的反映。因此,在中国的课堂上,强调纪律和秩序,提问要先举手,征得教师的批准,学生迟到要先喊“报告”,经教师批准后方可进入教室,或是学生认真承认错误以后才能进入自己的座位,也有可能站在教室前面或教室外面直到下课,以示惩戒。科学探究实际上是从西方借鉴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虽然承载着西方民主政治学的基因,但在中国的科学课堂上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因文化差异更强调秩序和纪律,最终由教师主导、整齐划一。中国注重倾听文化,如果中途打断别

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打断老师、长辈或领导的发言可能会带来训斥、不满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中国人都重人情、爱面子,教师不愿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觉得这样会有损于自己的权威形象,而失去学生的尊敬。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而且是社会代言人、主流文化的代表、道德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就是教育本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要求。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实际宣称了西方的教育文化是为维持和延续西方的民主社会服务的,因此,师生的平等是社会民主平等的一个缩影、一种文化传统的自然状态。在瑞典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很自由,按照自己或小组的研究方案自主开展活动,显现出自主、自由的氛围。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遇到问题问教师,教师的态度也很随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少去关注教师在干什么。虽然我们没有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打断教师发言的情景,但从介绍瑞典课堂教学的文献中了解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出现失误,就有学生马上站起来对教师进行纠正,指出老师的错误,经查实,教师都会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并表扬纠错学生的行为,整个过程很自然,师生都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如果有学生迟到,总是静悄悄地入座,教师就像没看见一样。教师从来不太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人云亦云,盲从会被看成是没有主见。

四、中瑞科学课堂评价模式的差异

从双方课题组提供的交流资料看,我们认为瑞典科学课堂评价具有开放性、即时性、综合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重点在过程、表现、综合能力上进行评价,教科书或教师授课内容的标准性、权威性和刚性不强,但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题式教学,所以学生联想出的问题可能比较散乱,在我们看来有的问题可能与课堂教学任务无关,但教师对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同样持鼓励态度。瑞典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优(Distinction)、良(Merit)、及格(Pass)、不及格(Non-Pass)等级制的评价办法,对学生评定成绩是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当然不同教师可能评价的侧重点会有所差异。

中国科学课程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可能在北京、上海等教学改革比较前沿的学校采用类似于瑞典的科学课程的评价模式,但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个别学校虽然加上了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但是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属于非重点课程,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外语,因为进入初中学习,主要考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所以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受考试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一般只在学年结束时或者小学六年级毕业时进行一次统考,有的地方可能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统一考试。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科学课程大多以分科的形式开设,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每门课程由一位教师主讲。因为初中升入高中需要更加严格的统一考试,初中学习的知识对于升入大学的考试也具有基础性作用,所以初中教师自己组织的考试、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以市为单位的统一考试频繁了一些。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初中采用这样系统的评价方式:教师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常规评价,学校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学期末的考试一般采用以县为单位的统一考试。就初中考试题题型而言(以物理为例),第一种题型是填空题,主要在重要的一段话中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填上;第二种题型是选择题,就一个问题试卷上给出几个答案,其中有一个或几个答案是正确的,其他错误的答案具有较强干扰作用,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第三种题型是作图题,根据提供的数据或卷面模拟情景,让学生画出图形,比如画出萘的熔解曲线;第四种题型是实验题,主要提供一个直观图片的实验情境,写出实验步骤或者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第五种题型是计算题。

中国所特有的课程评价方式,使中国的学生养成了刻苦学习、认真学习的习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较系统牢固,基本的操作技能也很规范,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学习兴趣和选择能力较瑞典的学生弱一些。虽然中瑞二国课堂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但我们很难断言哪种更先进,哪国更落后。课堂文化实际上是社会主流文化的缩影,科学课程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科学教育,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任务,两国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对科学课堂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分析这些差别能使我们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各自的课堂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课堂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