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新式教科书的编撰

2009-04-14 09:43吴小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晚清张之洞

吴小鸥 艾 琼

摘要:受到日本近代学校唱歌运动及军歌的影响,1904年张之洞写成《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强调兴学强邦,提倡新锐视野,但必须坚守与卫道思想的结合,彰显了一代名臣对皇权与时俱进的忠诚。

关键词:晚清;张之洞;唱歌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2-0010-05

晚清时期,张之洞被赞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他不但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卓识眼光的教育家。“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张之洞把教育提到了与治国行政相为表里的高度,认为教育是国家兴亡所寄,故而一身力倾教育、兴学堂、注重人才的培养。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年近古稀之时,他还不辞劳苦,亲自上阵,颇富创意地利用儿歌形式,填以脍炙人口的唱词写成了《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将自己对历史、世界、人生的总体理解和把握熔铸在一本小小的教科书中。

一、《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之概况

1作者、出版时间及版本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香严,中年以后号壶公,又号无境居士,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别称张宫保,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著名的洋务派首领。27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67年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1873年任四川学政,奏设尊经书院,促进了四川评论经教育的发展。1884年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1889年调湖广总督。1901年,疏奏陈变法,多为清廷采用。1906年,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其《劝学篇》,系统阐发了“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影响深远。死后,清廷加赠太保,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由于《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并无版权页,所以关于作者、出版时间等需说明。《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是由“学堂歌、军歌、中国大地形势歌”三部分构成。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初六日的《札学务处发学歌、军歌》中记载,“前由本部堂自撰《学堂歌》及《军歌》各一通,饬发各学堂学生、各营兵勇,令其熟读歌唱……”并附有《学堂歌》及《军歌》。在1904年12月4日的上海《时报》上登载有张之洞撰写的《中国大地形势歌》。以上两处皆说明了书中内容的作者是张之洞。但由于“张相国”是张之洞1906年入军机大臣后才有的称谓。故笔者认为,该书正文部分为张之洞所作,但浅析说明部分并不知何人创作,且创作时间在1904年12月左右,但《张相国唱歌教科书》印刷出版则是在1906年以后。

笔者所见还有光绪乙巳(1905)春王月刊《张宫保新撰学堂歌》,其内容与《张相国唱歌教科书》一模一样。又见有光绪丙午(1906)十二月湖北黄州府劝学所刊《学堂歌笺》,此书的浅析部分是奏保经济特科调查日本学务员署理、湖北黄州府知府王仁俊所撰,较《张相国唱歌教科书》复杂许多。民国以后,虽然张之洞已逝,但笔者所见有修订后的《绘图蒙学唱歌教科书》(无版权页,从其内容看应是袁世凯执政期间),封面落有“张宫保鉴定”字样,书中与满清皇帝相关的内容均已换成民国后的人与事,但其他基本未动。

2成书背景

晚清时期,张之洞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富民强,提出学习“西洋”不如学习“东洋”。当时,日本于1872年发布了近代教育制度的法令,规定在小学校设置唱歌,在中学校设置奏乐。此后日本陆续出版了多种唱歌集,著名的有《小学唱歌集》(1880)、《幼儿园唱歌集》(1887)、《明治唱歌》6编(1888~1892)、《中等唱歌集》(1889)、《小学唱歌》6卷(1892~1893)等。日本学校唱歌一开始,就是在日本政府的倡导和监督之下进行的,强调它对“忠君爱国精神”养成的作用。为此,日本文部省于明治26年(1893)确定《君之代》、《救语》、《奉答》等八首歌曲为全国性节日和纪念日必唱的歌曲。与此同时,军歌受到大力提倡,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唱歌被作为一种“军需品”,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与扩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之洞认为“日本军歌,皆上四字缓读,每字一步,此四字略一停顿。下五字急读,五字共三步”,十分适合“行步之节”。

3形式内容

《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封面简洁,大行楷字体,分两列竖排。书中无目录、无插图、无版权页,出现简单实心圆点符号。全书歌词文字共计3 080字。内容分“学堂歌浅释、中国大地形势歌、军歌”。

“学堂歌浅释”由正文及浅释构成,正文13字为一句,呈“三三七”句式排列,中间用空格分开,主韵脚是“ang”;浅释是对正文句的解释,长短不一,多的达251字,字小,排在正文句的右侧。正文分为13段,共164句,2 132字。第1段7句,论及体育、德育、智育的重要性;第2段12句,论及五大洲的方位,特别提及京都、武昌、北京在地球上的位置;第3段16句,从历史的角度论及清朝的疆域、种族;第4段27句,论及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发展概况;第5段32句,介绍近代各门学科的基本功用,特别提及学习各门外国语言的功用;第6段6句,论及知识分子的人品及作用;第7段8句,论及历史上与湖北有关的忠良,特别提出湖北之要塞作用。第8段9句,论及当时湖北兴学的情况;第9段11句,举例说明中外由学而兴邦;第10段5句,举例中外由弱而遭辱;第11段12句,用五戒奉劝人们要跟上时代步伐;第12段14句,批评革命的举动,力图维护封建统治;第13段5句,呼吁成栋梁,兴国邦。“中国大地形势歌”14字一句,呈“七七”句式排列,中间用空格分开,共15句,210字,无标点。内容是中国的地理概况。“军歌”18字一句,呈“九九”句式排列,中间用空格分开,每九字中第四字处、第九字处出现简单的实心圆点。共分为四段,41句,738字。第一段9句,大肆歌颂清朝政府;第二段13句,阐明练兵之重要性;第三段8句,对士兵的基本素质提出要求;第四段11句,说明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二、《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之分析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面对西方列强入侵、神州陆沉的紧迫形势,张之洞“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备人才”,认为“沧海横流,外侮洊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始终坚持“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在这本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了他放眼世界、励精图治培养新锐人才的努力,同时,又深深感受到身为朝廷重臣,殚精竭虑、力图挽救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卫道”忠诚。

1兴学育才:强调以此为立国强本的重要举措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了“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的观点。在“学堂歌浅析”开篇就强调“圣天子图自强除却兴学无别方”(《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第一页,后书名略,只标明页码)。

第一,明确提出造就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普通人才。强调体操是第一紧要的事,同时要讲究卫生。“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第1页)。体操学的要义“在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四肢、动作敏捷、精神畅快、志气勇壮、养成乐群和众、动遵纪律之习,以兵式体操为主”(第12页)。还认为从小养成爱国心与公德,“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第1页),从孝父母到尊君上,由私德到公德,“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第1页)。并说明智育在于学习新知识,摆脱愚昧,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富国富民。“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第1页),“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第2页)。

第二,自豪展示湖北兴学之成就。1889年冬,张之洞奉命任湖广总督,注重人才的培养,创设新学堂、实业学校并鼓励出国游学、派遣留学生。“在清末20年间,湖北兴办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计蒙养院,半日学堂和简易识字学塾)约为2 600等所,且其中初等小学又占2 361所,绝大多数包括初小在内,最多时在校生约为10万人,较之以前是破天荒的新气象,约占当时全省人口的3.2%。”湖北一跃成为办学先进省,“东西各国文武官员及游历人士,来观鄂省书院学堂者,不可胜数,往往遍览详询,视为至大至要之事。”…武昌还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张之洞以湖北兴学为例,写到:

庚子年拳匪狂北京兵火三次殃湖北省和约倡长江人民享安康

派赔款搜索忙各省分派民兴商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

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第15~16页)

并对武昌的地理位置有详细的介绍:

测经度直线量京都起算作中央三百六金球祥武昌偏西二度强

测纬度横线长赤道南北定准望四十度北京方三十度半是武昌(第2页)

在“中国大地形势歌”中,还从贸易角度将武昌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

南北二京名胜地武昌上海贸易场(第21页)

2新锐视野: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能力和生活习惯

张之洞认为要培养“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人才。他在《劝学篇》中明确了西学的范围,包括西史、西艺、西政,他认为“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为西政。“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为西艺,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他始终把“西学”严格限定在“用”的框框之中,确保引进的西学不能危及大清统治,达到既“通经”又“致用”的目的。

第一,“科学”统领下的各类学科知识。“说科学须兼长一日六钟并不忙”(第9页),张之洞打破了传统的经史教育的狭隘内容,将所有学科以“科学”冠名,认为普通学堂每日上课6个钟点,从读经开始,涵盖了修身学、历史学、地理学、算数学、几何学、博物学、理化学、图画学、政法学、陆军学、体操学。

读五经诵勿忘先讲大义后精祥修身学重伦常孝弟爱众尊师长

历史学知已往世界变迁弱变强地理学先本乡由近及远分方向

中国外由列强勿学井蛙拘坳堂算数学简为上比例代数捷非常

八线表不用想能通几何包九章博物学穷天壤卫生益智心开朗

理化学原质祥配化制造通阴阳辩炭酸分硫养火药全仗硝磺镪

电矿汽力声光理化门门有专长图画学摹物状先用毛笔后尺量

政法学治国方后生浅学莫躁妄陆军学分两堂战术计划戒鲁莽

沟垒速地形相火器测准马善养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第9—12页)

在“军歌”中,他强调作为军人,也要懂得科学知识。

莫说武夫学问难通晓外国武官学比文官高

枪炮线路须知算学妙应敌安营先将地图描

物理化学亦须略知道钢铁涨缩拉力细推敲

无烟药净不比炸药暴枪药炮药白药莫混淆(第23页)

第二,各级“学校系统”。在介绍科学课程门类之后,张之洞将其亲手制定的学校系统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将大学的八项学科(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各自课程一一呈现。

小学略中学祥外国语文习一样高等学通两邦师范须明教育方

实业学农工商谋生有术国力强方言学少胜长专备交涉使四方

大学内分八项专门经济佐庙堂通儒院精思想新理著书胜列邦(第12~13页)

第三,各种“语言学习”。中国官方提倡外国语学习直接来自外交的需要,后来语言学习逐渐出现在普通中学堂中,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学堂出现“外国语”一科。张之洞从实用性出发,介绍了不同外国语言的功能,比如学日文便于转译西书,学法文可以多了解条约公牍,学德文在于了解武备化学医学矿学等等。

小学成知识亮改业谋生并无妨学国文文理畅方解经史古文章

学英文用处广英国商务遍华洋学日文近我邦转译西书供采访

学法文各国尚条约公牍须磋商学德文武备祥专门字义皆确当

学俄文交界长教习虽难也须讲蜡丁文古义藏随意学习不勉强(第13~14页)

第四,奉劝“五戒”破除封建陋习。“文明”一词多次出现在“学堂歌浅析”中,并说“守旧党老且狂奉劝警觉醒睡乡”(第18页)。他在反抗外来压迫和寻求自强独立的过程中反省与改造传统,他认为必须完全扫除守旧党的“鸦片、缠足、风水”等生活陋习以及民间仇视外国人及传教士的不好习惯,中国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第一戒抛灯枪壮夫志气皆销亡少行动多卧床百岁光阴灯畔荒

第二戒缠足放则刑残废也相仿不耐劳娇惰养生下子女定不强

第三戒封水妄不敢开山与通江美富多五金矿任地抛弃在山冈

第四戒惹祸殃切莫闹教起风浪胶州澳属外邦旅顺广湾都照样

拳匪乱惊庙堂赔九百兆本利长第五戒鄙外洋切莫自大学夜郎

顽固见须扫荡中国方可望发扬(第18页)

3坚守卫道:彰显一代名臣对朝廷的耿耿忠心

张之洞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儒学教育,一生以“儒臣”自诩,以卫道为己任。他在“军歌”中明确提出“保国保种必须保孔教”(第24页),始终没有放弃对儒学及其所宣扬的皇道的忠诚,全书以“圣人在上万年长有道忠孝为本方是真英豪”(第24页)为结束语。

第一,“我”字开句,昭示着封建统治者的主人翁意识。在“学堂歌浅析”中,用“我”字开句有7次。“我大清初发祥南抵鸭绿北龙江”(第3页),以辽阔疆域为自豪,并展开对东西南北各地的论述。“我黄种遍东方满蒙汉人都一样”(第5页),身为汉臣,张之洞强调各民族的平等。“我大清起辽阳扫平流贼民归向”(第8页),对清代过往各皇帝的歌功颂德。“我慈圣临朝堂中兴盛业合同光”(第9页),歌颂当时

的太后垂帘。“我伦理莫喻荡外国爱亲尊君王”,及“我圣教莫抛荒文明国粹保久长”(第20页),认为不仅清朝开国以来靠儒家思想维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也是这种思想的延续。“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第16页),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外,在“中国大地形势歌”的结尾,写到“中国大势如指掌金汤巩固祝吾皇”(第22页)。在“军歌”一开始,也写到:

大清深仁厚泽十余朝列圣相承无异舜与尧

刑罚最轻钱粮又最少汉唐元明谁比本朝高

爱民恤士善政说不了我祖我父世世受思膏

况我兵丁重饷蒙温饱养之千日用之在一朝

我等天性忠勇思报效作歌奉劝军中我同袍

我朝龙兴长白非荒渺医巫闾山古名经书标(第22页)

第二,“莫”字连用,展现了其殚精竭虑地对皇权的维护。在“学堂歌浅析”中,以“维新党多躁狂奉劝少年须安详”(第19页)为开端,张之洞两次连用4个“莫”字,旁征博引,以使学生不误听乱言。如他指出文明自由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而不是借自由二字耸动天下,那其实是一种野蛮的自由,法国人卢梭的民约论主张民权,而不是暴乱肇事来获民权,劝诫学生要能够“知本”、“守本”。

自由字莫误讲法律范围各国章民权字莫狂妄法主暴虐乱民张

我伦理莫瑜荡外国爱亲尊君王我圣教莫抛荒文明国粹保久长(第20页)接着劝诫学生不要随便谈论革命的话题,如果入外国籍,则遗产归公;并指出维新党强调男女平权,但实质上外国的女人是不入议院的,以及不要和朝廷作对等。

革命话莫鸱张悖逆之名不可当入外籍莫炎凉身后遗产归公帑

女平权莫改常外国议院无女妆叛逆报莫受诳此辈甘作会匪党(第20页)

第三,举例说明,唤起国民的忧患意识。当时印度已被英国殖民百年之久,广褒的恒河平原漂荡着愚昧与落后。张之洞用沉叹语气告诫国民,如不自强,中国终会沦为印度第二。在其“学堂歌浅析”中写到“波兰灭,印度亡,犹太遗民散四方”(第18页)。在“军歌”中也引印度为鉴,写到:

方令五洲万国如虎豹倚恃强兵利械将人骄

我国文弱外人多耻笑若不自强瓜分岂能逃

请看印度国土并非小为奴为马不得脱笼牢

请看犹太国名本古老只因无君践踏如草茅(第24页)

三、《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之评价

张之洞在古今中西大交汇的关口,博采精取,正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锤字炼句,创作的《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成为唱响在晚清的别样教科书。

1名为“唱歌教科书”,但不以入乐可歌为务,而是强调其奋发图强的感召功能。使其有别于同期的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兴起的、用“群众歌唱”的形式在学堂及社会上广泛传唱的艺术形式。1888年山东会文馆的《文会馆志》中记有的10首“文会馆唱歌选抄”,当属目前所见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本“乐歌”歌集。20世纪初期,留日学生开始音乐创作活动,如1904年沈心工编纂的《学校唱歌集》(第1集)和曾志卷编纂的《教育唱歌集》。1907年,主要南中国留日学生编纂的唱歌集就达23册,收录近500首乐歌,并在中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城镇的新式小学和中学里传唱开来,形成学堂乐歌运动的一个高潮。学堂乐歌大都采用旧曲填新词的手法,其曲调多数采用日本及欧美各国的民歌或流行歌曲,学校歌曲及军歌的旋律,又以采用日本学校歌曲及军歌曲调为最多。但《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手法不一样,作者并非从音乐的本体出发,他所考虑的并不是唱歌本身的诗情、画意及乐感的艺术魅力,而是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出发,规定“忠君尊孔”,只强调富国强兵和抵御外侮的功用,试图以“唱歌”来改变国民的精神,如《学堂歌》要求“凡学生整列入学时,放学时,整列移动时,出队操演时,行步俱以歌为节,上六字缓读,每一字一步,此六字略一停顿,下七字急渎,七字共四步”。

2以官职命名,钦定意味明显,且应用范围同时涉及普通学堂与军队,使其有别于同期的学堂普通教科书

这是笔者见到的惟一的一本以官职命名、并且正式通过官方单独文件推行于普通学堂及军队的教科书。在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初六日的《札学务处发学歌、军歌》中,清楚说明“前由本部堂自撰《学堂歌》及《军歌》各一通,饬发各学堂学生、各营兵勇,令其熟读歌唱,以期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详加体察各学生、各兵勇于唱歌之际,大足以振奋精神,发皇志气,实属大有裨益,亟应广为刊布,遍发湖北通省各学堂、各军营,一体歌诵,以助训士训兵之用。除军歌另行饬发刊刻外,合行札发,该处即便遵照将发去学堂歌五千份,并附发军歌一百分查收,先行分发省城各学堂,散给各学生,令其熟读歌唱,以资感发,务须人给一纸,不可遗漏。一面仍将《学堂歌》迅速放大字样,工写精刊,用好纸刷印一万本,装订成册,呈解来辕听候酌发省外各学堂,勿稍延缓”。此教科书由于官方的推介,发行甚广,很快就广为传唱。在冯友兰晚年的回忆录里,他这样记录当时的情形,“我们这些小孩也学唱这个歌,其实也无所谓唱,因为本来没有谱子,只要大声念,再把腔拉长一点,就算是唱了。”

猜你喜欢
晚清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张之洞治赌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的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