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2009-04-13 05:29金小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蒋氏小石文言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其难度主要表现在文言的阅读方面。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如果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发生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探讨。学生要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数量有限的文言文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多加阅读,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言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体现正迁移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方法上要实施“授渔”策略,方式上要体现自主策略,能力上要实施“迁移”策略,积累上要重视阅读策略。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绽放出鲜艳的奇葩。

一.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并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在教学方法上,如果“以讲代读”,那么,是无济于事的。与其“授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在教学上突出“授渔”策略,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关键。

如,阅读《捕蛇者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笔者采取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扣住“我”与蒋氏的对话,尤其是蒋氏的哭诉,以此了解蒋氏的悲惨遭遇,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纵观全文,引导学生从表达形式上认识文章开头叙写蛇毒的目的以及“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并且抓住文章主体部分的几组对比,进而认识蒋氏冒死捕蛇的痛苦经历,以及为下文主旨的揭示的铺垫作用。至此,学生对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产生了感性认识。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文章内容中去,从阅读与写作的相结合的角度,探究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轨迹,文章由蛇毒特殊的医药功能引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由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引出作者的感慨,由“更役复税”的设想引出蒋氏的哭诉,由蒋氏的哭诉联想到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也”的论断,并以“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事实来佐证“苛政猛于虎也”的判断的确凿性。最后,作者寄希望于统治者,能从这篇“说”中得到一点信息。

这样,学生经历了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的阅读实践后,初步懂得了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通常是从内容入手,并由内容到形式逐步深化,再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这种学习模式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与片面地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或片面地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相比较,无疑,是一种方法上的突破。

二.在教学方式上,体现“自主”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世界。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的过程,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持久的激活,二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诗情画意,情境交融,寄托了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题目《小石潭记》,这四个字在文中字字有着落。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从题目中任选一字,分别围绕“小”“石”“潭”“记”来说明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四个字的含义。这一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教学情境。教者以“小”为例,先行示范。“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既交代了小潭的方位,又说明这是一个小小的潭;“全石以为底”,正面描叙小潭之小;“潭中鱼可百许头”,侧面烘托小潭之小。然后学生根据要求,自选内容,自主品评。生(1)以“石”为例。“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生⑵以“石”为例,还有“如鸣佩环”,因为这是写流水轻拍石岸的声音,表现了水声的清越,突出了石岸的“犬牙差互”。生⑶:除此,还有“凄神寒骨”,这是写“竹树环合”的小潭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凸现了“石”的冷寂,含蓄地表露出作者悲凉的心情。生⑷:以“潭”为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写发现小潭。“水尤清冽”,是写清澈的潭水。“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潭的外形特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石潭的环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潭水之平静与纯洁。生⑸:“其岸势犬牙差互”,欲穷“潭”的源头,又“不可知其源”。生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石潭周边的环境。“凄神寒骨”,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地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生⑺:以“记”为例。先写游览小潭,最后写离开小潭,以游者行踪为序,一一写来,凸现出这是一篇游记。由“同游者”也可窥斑知豹。

“小石潭记”的引发思考,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与方法,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为将阅读教学向纵深推进作了认知上的铺垫。

三.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将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迁移运用,二是思想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的比较阅读。比如,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相反)的、写作特色相近或相异的文章(语段)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例,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选择同一作者、同一写作年代的相同体裁的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阅读材料,看看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偏重于客观描写,《始得西山宴游记》偏重于主观感受。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和阅读鉴赏能力。

四.在知识积累上,重视“阅读”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应立足课内,并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尤其在知识的积累上,要重视“阅读”策略。只有通过一定数量文言文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自选,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地为学生挑选、推荐。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推荐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为欧阳修的散文具有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独特风格,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而王安石的散文笔力犀利,精辟中肯。如对照阅读,必定受益匪浅。在立足课内、开辟课外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点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改变不适合新课改理念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授渔”策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以阅读的积累,促进知识的迁移。这样,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金小荣,教师,现居江苏南通州。

猜你喜欢
蒋氏小石文言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清女诗人庄盘珠外家蒋氏家族考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挡住他
小石印象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捡到一座城堡
鲜明的对比 逐层的揭露
《捕蛇者说》中的“异”字辨析
肥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