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卿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盛唐时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可以想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一.“空”意象的大量涌现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诗人特别钟情于对山的描写,对山的描写又突出地表现在把山和“空”字连在一起使用。山在历代诗人笔下用来修饰它的多是远深秀幽等词,只有王维在对山的描绘上偏爱用这个”空”字。查王维的诗歌,“空”字用得最多,据统计,多达94次,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归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不仅是其诗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也是诗人借对自然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的显现。它说明了”空”对诗人的影响之大,它蕴藏于诗人思想深处,在创作时这种思想便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
在王维诗歌中,“空林”和“空山”是两个常见的意象。以空林为意象的诗句有“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得踏空林落叶声”等。以“空山”为内容的诗共三首,均是耳熟能详,流传千古的佳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二.王维之禅缘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为“维摩诘”。《维摩诘所说经》中有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份。
王维的诗作中的“空山”,与佛家教义中一以贯之的“空无”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因“心空”而“山空”。王维诗中“空”“无生”等佛家用语,表明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王维在诗艺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于禅理的修习。纵观王维的生活轨迹,回顾王维的心路历程对王维之于禅缘可有一定的了解。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大有关联。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他开始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三.“空山”禅意
“空”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基本判断,是对宇宙真实的基本认识,是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佛学的核心。它认为在世界上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没有质的规性和独立的实体,假而不实,故曰“空”。说的浅显些“空”即什么都没有,徒然白白的意思,佛教又叫“空门”。按大乘佛教的空宗观点,诸法实相就是空。《坛经》认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草木、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而世人性空。我空,法空,空空,为三空,总之宇宙万物皆是空。佛教的这种“空观”体现在王维的诗中即所有景物都虚幻空渺,过去的一切又都如过眼烟云。这种物我两忘的意境在“空山”中都有直接的体现。
1.“空山”之空明、洁净。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闲心定,夜静山空,几声鸟叫更显春山沉寂宁静,诗人此时此境竟能感应到桂花悄然飘落的幽微之音。
“山空”,并非指山中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动静相成,而终归于静。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在这种寂然微妙的观照中,我们可窥见诗人精神的离世绝俗。禅定之说可使诗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排除烦扰,在虚静中聆听天籁之音,在清空里参悟到象外之形,觉察到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神妙。这种由虚静和清空所构成的“静美”便成了王维山水诗禅意氤氲的诗境。
2.“空山”之空寂、虚无。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应该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绿树成荫,遮住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人迹罕至,远离尘嚣,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是指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的境界。这里的“空山”和《过香积寺》中的“空潭”、《山中》的“空翠”一样本身就是禅学中的“无我者,即空也。”“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的形象表达,说得再明白一点,“空山”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显露,不是山空,是诗人心空。
王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因)和将来(缘),不必在意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因而山与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是为“空山”。所以,王士祯在评说王维的五言绝句时说:“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空寂的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在这里,“空山”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王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
3.“空山”之空明、寂静。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王维隐居惘川后与斐迪唱和所作《辆川集》最具禅学思想的诗,故王渔评王维“辆川绝句,字字入禅”。
“空山”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山的寂静之深。从表层看,纯系写景,从深层看,景中融情,情中见理。诗人通过一刹那间大自然所展示的特有的恬静深邃的境界,称托出禅境的空灵。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寂的境界。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
四.诗境禅境完美结合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诗歌美感经验与禅宗诗歌美感经验的天然融合。其实那些诗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又何尝不映现着诗人那慧眼禅心呢?大自然以其每一缕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鸣,每一丝虫吟,感应着、涵容着诗人广阔而深邃的灵魂。当诗人将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时,物我之间便同跳着一个脉搏、共振着一个节奏,两种生命,在刹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这便是王维山水诗能以有限文字表现无限情趣,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的生命哲学底蕴所在。从王维诗歌中的“空山”现象可以看出,王维将诗中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所以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才会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禅意。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王维笔下臻于完美,诗人以清静之心观照自然,以禅入诗,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安然自适的情绪,充满“空灵”、“闲淡”、“幽静”、“脱俗”的意境。毋庸置疑,这种空灵诗境和自然禅境,成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极高的美学地位。
参考文献:
[1]柳晟俊:王维研究,台湾: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
[2]李发亮:王维的“空”观思想,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地3期.
[3]樊泳湄:王维诗中的“空”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增.
[4]王延东:王维的“空观”与《山居秋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
[5]朱丽霞:王维山水诗的禅境与空境,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的3期.
刘卿,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