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教育叫“模棱两可”

2009-04-08 08:45
中小学德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吴某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

方 芳

逻辑学上有一种“模糊逻辑”,它是在传统“非此即彼”的逻辑不能够解决问题时,圆满解决难题的高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模糊性”和“清晰性”的抉择。当学生的认知或道德出现偏差时,有的教师习惯于用呵斥的方式硬把道德塞给学生,认为只有给学生灌输了一种确切的答案,才算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其实,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转换视角思考,用“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的“模糊艺术”,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自行解决。

一、研究德育“模糊艺术”的必要性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两个学生之间出现了纠纷)

班主任:你们为什么会……

学生A:老师,我没有,是他先……

学生B:老师,不是这样的,是他先……

班主任:你们到底是谁先……

这样的画面我们都很熟悉,这样的故事一次次在我们的校园中“上演”。

晨读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突然,我的眼角瞥见了前后两个男同学正悄悄地挥动着手臂,扔出了什么东西。不多时,两个孩子都察觉到了我直视的眼神,马上停止了玩闹,融入到集体的朗读中。没过过久,一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方老师,王某和孙某一直在扔橡皮,都砸到我了。”

看来,我不得不中断此时的晨读了。两个男孩子起立后,我严肃地问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你们为什么会在语文课上相互扔橡皮呢?”

“方老师,是王某先用橡皮扔我的。”

“方老师,不是这样的,是他先动手的。”

顿时,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美好的晨读时刻被嘈杂的争论所淹没……

对于上述事件中的两个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各自的理由和想法。因此,若老师将此次纠纷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势必会让他们的争执如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这样一来,不但无法使犯错误的学生改正错误,还会加深双方的矛盾。

面对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传统的做法往往有两种:一是追究到底,彻底查明谁对谁错,然后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二是鉴于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都有错误,教师为了“一碗水端平”,于是分析双方的错误并进行教育,这也就是俗称的“各打五十大板”。前一种做法,往往费时费力,而且这些事大多为清官也难断的“小事”,因此不一定能得到教师期待的结果。后一种做法,好像一碗水端平了,但实质如同“和稀泥”,也许一时威慑住了学生,压制住了他们内心的怒火,但不可能让双方真正心平气和,达到双赢的结果。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来审视和对待德育呢?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如果能适当地学一点“模糊思维”的艺术,同样能让学校德育奏出和谐而独特的乐章。

二、德育“模糊艺术”的实施策略

1.“暗示”处理法——睁只眼来闭只眼

模糊艺术的“暗示”处理法,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处理矛盾冲突激烈或者问题比较复杂的学生纠纷时,能冷静观察事态发展的状况,避免与矛盾的双方进行正面“冲突”,而是利用迂回或者是暗示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做。我曾经尝试着运用了这种方法处理一个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体育课下课后,学生们满头大汗地跑到饮水机处倒水。班里的几个小调皮蛋想趁机插队,而其他的同学不服气,于是大家一个顶住一个地往前挤。不多时,原来的一条龙似的队伍散了架,大家都紧紧拥挤在饮水机四周。最前面的同学被挤得大声喊叫,一个踉跄后,把水泼在了某一个同学的身上。顿时,“无止休的纠纷”一触即发——

“方老师,他把水泼在我的身上。”

“方老师,不是的,是他先挤来挤去的。”

……

如果这时老师扯起嗓门提醒孩子们:“不要闹了,赶快把队伍排好!”也许孩子们能暂时性地排好队伍,可过不了多少时间,队伍又乱了。于是,我使用了“暗示处理法”——端起杯子往学生群里走,并乖乖地排到了队伍的最后面,一声也不吭。孩子们看到了,交头接耳起来:“快看,老师也排队。”渐渐地,队伍变直了,几个小调皮蛋也乖乖地排到了我的后面。

这之后,一旦看到学生们蜂拥到饮水机旁倒水,我总会有意地排在他们的身后。这种无形的“暗示处理法”,让孩子们接水的队伍渐渐地变得有序起来了,发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少。

其实,成功运用“暗示法”的关键就在于,教育工作者能否有效地把握“模糊”的时机和火候。正如近代思想家卢梭说的:学生的行为若未导致对自身的伤害和对别人自由的妨碍,成年人原则上不应该干涉,即不妨任其自由行动。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并不一定要一味地凸显问题的严重性,对学生进行严厉、直白的批评,相反,在面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假装不知,用旁敲侧击的“暗示法”来进行充满智慧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当我们能做到“睁只眼来闭只眼”,允许眼睛里有一些“小沙子”时,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会更有效。

2.“转移”处理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模糊性的“转移”处理法,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尽量通过点拨引导,淡化学生对矛盾的态度。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胜过半天苦口婆心的说教。我曾经运用这种方法处理了一个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吴某是我们班出了名的“脾气大王”,每次不开心,就会像一个定时炸弹,在瞬间“爆炸”——或者嘶哑着喉咙大喊大叫,或者捶胸顿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一次,吴某拉着一个同学气呼呼地跑进办公室,大声地对我说:“方老师,我在走廊玩,他撞了我一下!”吴某一边说,一边红着眼睛,喘着粗气。

“方老师,是他先在走廊上玩奔跑游戏,我过去的时候,才不小心撞到他的。”

“明明是你撞到我,你都没主动跟我道歉。”吴某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

双方顿时“唇枪舌剑”起来,我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对吴某说:“你先别着急,来这里坐下。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吴某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我开始给他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孩子很爱发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在门前立了一根木头。”

“方老师,你听过这个故事。”我才刚刚开始讲述,他便接过话去,“这是一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每次儿子发脾气的时候,爸爸都让他在木桩上钉一颗钉子,在得到别人的谅解后再从上面拔下一颗钉子。但是,当所有的钉子都被拔光后,木桩上的那些洞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再也填不平了。”

我静静地看着他一口气把整个故事讲述完毕,并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可。

“方老师,您别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吴某惭愧地说。

之后,虽然吴某的牛脾气还会发作,但同学们都看得出,他已经渐渐地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让自己的“木桩”伤痕累累。我想,这一点一滴的进步,便是“转移处理法”的功效。

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及时化解矛盾,而不是尽情表现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敏锐观察力和严密逻辑思维。正如周总理所说的:“与人说理,须使人心中点头。”所以,当学生一时遇到思想障碍,情绪波动很大时,不要单纯地指责学生“这样做不对”,更不要给予劈头盖脸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批评,因为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无法平息自己的心情,哪怕他对你的教育不做正面的反驳,其情绪也是与你对立的。因此,通过“转移”处理法,循序渐进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迂回”处理法——风物长宜放眼量

模糊性的“迂回”处理法,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以退为进,绕开正面批评式的教育,另辟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蹊径的一种教育手段。它能帮助我们有效地从现有矛盾中找出积极因素,从而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接受教育。

王某,成绩落后,做事信心不足。为了帮助他建立自信,我有意识地为他创造了一些锻炼的机会。我让他做卫生小组长,负责检查小组的卫生。有一次,他负责的小组在扫完地后,把忘了倒掉的垃圾堆在了墙角。对此,我是这样处理这件事的:第一步是表扬:“今天王同学负责的小组,把地面扫得很干净,真不错。”第二步是提醒:“只是有一个地方需要重新整理,如果卫生小组长能再仔细、再负责一点,那就更棒了!”;第三步是激励:“这是一个小问题,相信他们小组会做得更好。”听完后,王某很高兴地把垃圾倒掉了。

随后,我单独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进行了一次谈话。我肯定了他的认真与负责,同时告诉他,无论今后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老师都会全力支持他。在他担任卫生小组长的那段时间里,我非常关注他的工作,并及时指导他如何做好常规工作。在他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及时表扬鼓励,以增强他的自信。在他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又引导他在学习上多下工夫。

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工作能力,培养了他的自信心。现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他和同学在一起玩耍、学习了,更可贵的是,他能自觉学习,进步很大。

德育工作有时需要真刀真枪、针锋相对,有时则需要虚晃一枪、以柔克刚;有时需要明敲锣明击鼓,有时则需要旁敲侧击、迂回进攻;有时需要大张旗鼓,有时则需要偃旗息鼓,以无声胜有声。通过“迂回”处理法,我们可以弱化严厉批评的教育意味,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教育。

三、德育“模糊艺术”的辩证思考

德育工作中的“模糊艺术”,其核心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本着促进儿童发展的宗旨,从学生身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体现了宽松民主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发散性的、创新的管理方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师对模糊艺术的使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模棱两可”不是无原则的放纵,更不是对问题的不闻不问。它只是表面上的模糊,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上的暗示和告诫。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做到“模棱两可”,就要对学生善见其长,不拘泥小节;对事情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处理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则不作过多计较,不小题大做,本着宽容大度的心态,一切顺其自然。

总之,“模糊艺术”是一把双刃剑,德育工作者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有时清楚,有时模糊,只要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育氛围,教育工作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吴某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男子将偷来的自行车送给了卖淫女
一顿早饭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左宗棠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