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009-04-08 08:37张晓林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师资格师德职业道德

张晓林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是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铸师魂和提高师能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没有教师的素质,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人才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是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铸师魂和提高师能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没有教师的素质,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人才的质量。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教师的作用作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术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前苏联教育家苏瞿姆林斯基指出:“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可见,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生命,无德不成师,德高才为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赢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国运的兴衰。因此。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一、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自古至今社会都是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好坏、德行优劣的标准。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利益驱动:一些教师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认为在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之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至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学生人品的培养,那是党团组织、辅导员的工作,与授课教师无关:一些教师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使命感、责任感减弱;一些教师在岗不敬业,大搞“副业”;一些教师忽视自身形象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课上课下两副面孔,他们衣冠不整,举止不雅,出口伤人或缺乏公德。有失体统;更有一些教师忘记自己的责任,一味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在课堂上或在某些问题的解释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传播”小道消息”,发表学术上乃至政治上尚不成熟的观点,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困藏:一些教师不能言传身教,在课堂上讲的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而在实际的行动上则与这些原则相违背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的私利。

2,学术道德衰微。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推广者。他们深受人们的尊重。但是,在这方面也出现了师德失范的问题,”目前,出现的学术道德衰微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这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一类现象。二是伪造、拼凑、篡改科学研究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三是低水平重复。四是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以其他方式谋取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利益。五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弄虚作假。搞裙带关系。六是违反学术论著行文标准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岗位意识淡薄,角色意识模糊,责任感下降,敬业精神失落,不求进取、不钻研业务、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急于成名,不愿做扎实的工作,眼高手低,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行为和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3,课堂教学浮躁。课堂是教师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播洒文明的阵地、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教师展示师德、师能和体现生存价值的所在。由于受市场经济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中存在和出现了不安心本职工作,课堂教学出现浮躁等现象。具体表现主要是:一些教师穿戴随意。男教师蓄胡须、留长发,女教师穿超短裙、奇装异服,以赶潮流为时尚;一些教师上课只管讲课,不问课堂纪律,对学生各种违纪和与课堂不协调的行为置著罔闻,听之任之: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知识陈旧,有的教案数年不变,不吸取新科技成果,靠一本“老黄历”应付教学。对教育教学活动敷衍塞责,备课不认真,上课是“一张纸头,三五行,两个例子吹一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中断教学,接听手机或拨打手机,在课时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擅自减少课时,随意调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漏题泄秘:一些教师夹着讲义来,抱着教案去,视学生为路人,与学生不交流、不沟通: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经验多,理论少;模仿多,创造少;照本宣科多,个人风格少”的现象。讲课无新意,方法简单满堂灌。

4,价值观失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社会分配制度、收入差距、是非标准、善恶观念等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受这些复杂社会现象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失衡。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发生了某些混乱和偏差。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重科研、轻教学。急功近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究其心态,主要是对社会上的“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不能理解和接受,从而在他们的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对教师职业、对知识的价值等产生了困惑和怀疑。因此,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减弱了,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责任淡漠了,代之以狭隘的功利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动不动就讲报酬。一些教师热衷于炒股捞“外快”,有的干脆开辟第二职业,“高校教师”仅仅成为其身份的一种象征而已。一些思想意志脆弱的教师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功利主义意识增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等价交换”原则,最终成为金钱的奴隶。

如此等等问题的存在,不能说很普遍,虽属少数人行为,但已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一定的消极影响,阻滞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矫治

1,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法治矫治

(1)依法确立师德建设的应有地位。依法确立师德建设的应有地

位,就是要从法治的角度加强师德失范行为矫治的步伐和力度,把师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为此,建议政府制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立法,在现有的教师节、公民道德节的基础上,依法设立师德节。以此浓化师德兴帮的社会风气,形成师德建设的强大社会氛围,以此来激励高校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依法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确保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国外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等对教师资格的认定。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组织程序,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使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获取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以此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师德建设。我国近几年来也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但却没有从立法(或法律)的角度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规范化。认定过程流于形式,不严格、不公正,人为因素多,刚性东西少。没有使教师资格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教师资格的法规,修改现有法规中已与教育实际不相适应的内容,使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二是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的功能建设,使之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独立承担政府授权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一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和授权,独立进行工作,以保证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三是确立规范、科学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这一程序应当是严谨、透明和合理。符合人性化的要求,便于广大有志于从事教职的人员方便地进行申报,而不是借口强调程序的严密而人为地增加烦琐的手续;四是建立监控和申诉机制,防止人情,遏制腐败。同时接受教师资格申报和认定中的争议处理。0同时,还应随著社会的开放发展,应建立起教师培养机构的评估和授权机制,促进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还可借鉴美国在教师资格证书方面的做法。实施教师资格证书等级制,即把教师资格证书划分为短期证书、专业证书,长期(终身)证书及不同期限的证书,必要时学校也可颁发临时教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实施教师资格证定期审查制度。依照师德标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教师资格监督的力度。对不符合师德标准的教师可吊销其教师资格证,调离教师岗位让其流动,以此来确保教师资格证的严肃性、权威性。

2,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管理矫治

(1)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又一个重要保障。规章制度或制度问题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多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为了实现对师德建设的有效管理,应该把建章立制、完善机制作为师德建设的工作重点,逐步建立健全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建设具有可操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开展师德建设的激励制度。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工作“绩效”与“能力”成正比,同时也与“激励”成正比。这就是说,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对其“激励”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可直接影响“绩效”的大小。建立激励制度,评功受奖,定期推进,手段公正、结果公开、赏罚严明。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

(2)建立师德建设的逐级负责、分权管理制。建立逐级负责。分权管理制度,形成层层负责,一级抓一级、一层抓一层、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在这里,关键是要抓好系(部)、教研室的责任制,大力推进系(部)、教研室在师德建设中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系(部)、教研室是师德建设的最基层单位,直接面对着广大教师,任何对教学、教师的要求。都要通过系(部)、教研室来贯彻落实,因此,加强系(部)、教研室的管理。是师德建设最基础、最基层的工作。也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点。

(3)师德建设推行聘任制,试行台同管理。在师德建设申,首先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大力推行聘任制,试行合同管理,把师德建设由封闭静止的状态转变到开放动态的状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制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教师合理流动的开放的动态调节管理机制。其次。试行合同管理。教师与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鉴定聘用合同,明确双方在聘期内的权、责、利,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也可借鉴日本某些大学的作法,在聘用教师或副教授后,间隔三、四年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对教师“业务审查“决定其是否续聘。也可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采取定期聘任与终身聘任相结合的经验。推行聘任制,试行合同管理,耍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忧胜劣汰、合理流动的原则进行。

3,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监督矫治

(1)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是师德建设过程中实施监督的一个有效环节。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的目的是,掌握教师个人师德状况,为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依据。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既是对教师个体师德发展的动态掌握,也可以加强师德建设的宏观管理,为整体推进师德建设积累资料创造条件,也为教师的评优、晋升晋级打好基础。

(2)建立健垒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考核就是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根据一定的考核原则、指导思想和方法,对师德进行考核和评价。师德考核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师德考核的关键是耍建立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公正地反映和涵盖师德的要求。学校可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者评机制。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学习进修、职务普升、出国深造、职称评定、住房分配、评优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师德评价应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三个层面上进行,通过定期的或不定期地开展师德评价活动,来推动师德建设。

(3)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师德建设除了正面必要的引导、示范外,还要构建符台新时期的师德监督机制,使师德建设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学生、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学校可设立师德瞥导巡视组、学生师德监督员,进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设立师德监督热线和师德信箱、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举行形式各异的座谈会、学生家长联谊会等方式,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研究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次,选好师德督导人员。否则,师德监督就会失去意义。再次。土作过程耍细致s师德监督的对象是广:大教师,师德监督的目的是募调劫积极性,促进师德建设。因此,在监督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尊重事实,又要保守秘密。第四,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则,做到有章可稽,程序规范。第五,师德监督结果处理要谨慎。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以引导为主点到为止。

猜你喜欢
教师资格师德职业道德
致良知与师德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浅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