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

2009-04-03 04:19周彰群
教苑荟萃 2009年2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公式面积

周彰群

数学教学中,情境地创设是很重要的。精心设计妙趣横生的情境,能烘托出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作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指名回答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

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3、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

展示课件1:出示以下三个图形(单位:厘米)[图略]

列式计算:5×5=25(平方厘米)5×10=50(平方厘米)10×5=50(平方厘米)

二、通过设“疑”,学生试验创设情境

教师: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华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发给学生如上图的二张纸片)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议一议)。

三、通过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2:动态演示课件1中图形的分、叠、拼过程,结果出现了第二组三个图形(单位:厘米)[图略],将每个图形中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四、寻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

教师: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算出来吗?怎样算?

学生:讨论

教师:列式:5×5÷25×10÷210×5÷2

教师:同学们对照图形与算式,观察一下每个三角形的底分别与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五、即时训练。

1、填表。

2、分别计算下面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课本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重点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它们面积会相等?”的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六一期间有100名少先队员入队,制作100条少先队员戴的红领巾,大约需要多大面积的布料。(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讨论算法,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上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

测量下面三角形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并计算它们的面积。练一练3(完成这道题应注意什么?确定一条底边后,分别测量相对应的底与高。)

八、说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底乘以高除以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2

1、本课时设计通过复习铺垫,连接自然的方式进入情境1—复习旧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学生熟知的,一开始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排除了学生畏难心理障碍,也为情境2的思考提供材料。

2、以疑引思,激发求知欲。情境2的设疑: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

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不会换的学生,激启他的求知欲,会画的学生则跃跃欲试,自豪感油然而生。

3、动静结合,激发兴趣。情境3—实验与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演示动态的课件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因素,在情境2设疑的基础上,开展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画一画等认识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二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验证了学生的试验结果,为新知识的探求奠定了基础。

4、引导发现,增强自信心。情境4—设疑,引导学生自得。情境3的试验,学生已经清楚看出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图形面积的一半,教师设疑,一启则发。这样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探索,逐步深入,最终发现并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思维,还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发展学生智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自豪和自信心。

5、即使训练是使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公式面积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面积最少的国家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找图形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