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春 张 俊 丁祥干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教学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已开始关注和实践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如两人合作、多人合作、小组合作等。但由于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含义不尽明了,或没有进行深刻的研究,从而导致合作学习中存在着不少“假合作”现象,多表现为走过场,因而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我们调查了部分师生,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寻找解决的对策,使合作学习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的“假合作学习”现象
1.由于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目的及分工不够明确,再加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多数时候都是在充当观众的角色,而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和技能的培养,使合作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合作学习成了体育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多数学生持旁观的态度,‘从而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不到锻炼,更不用说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了。
2.虽然新课程已实施了好几年,但由于多数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较大,他们多将合作学习视为教学认知目标的手段;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采用合作教学模式,而只在上公开课时偶尔尝试,这就导致他们没有熟悉实施合作教学的一般流程,在实施合作教学的技能和组织管理技巧等方面有所欠缺。具体表现为:实施的盲目性,没有考虑教材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程度及课的性质,就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实施合作教学前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也没能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实施教学的仓促性,有时学生还没有进行分工,教师就示意结束了。
三、原因分析
1.体育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教师都把合作学习看作是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而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从而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2.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分工。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致使合作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便草草了事,有的同学甚至根本没有参加讨论。
3.合作学习没有必要的合作条件。要形成合作学习的组合,就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对于参与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互利”意识,在合作学习的组合中,各方只有在互利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进行合作。其次,要有相互的适应能力,这是合作的基础。只有相互适应了,合作才有可能性。调查发现,有5.9%的学生不喜欢合作学习,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适应合作同伴,所以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是合作的环境,包括教师营造的环境和客观的学习环境等,以利于合作、交往;有55.2%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而只有34.5%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讨论。这样,多数学生对问题都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产生思想火花碰撞的可能,或者所选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从而无益于讨论,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合作。
4.没有时间的保证。很多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都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分工、探索、讨论,有时甚至分工还没结束,便草草收场。
5.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很多时候都是观众或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致教学秩序混乱,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思考与建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最好是两人组合,当然也不排斥三人以上的组合,应尽量使小组成员的性格、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特长等各方面都保持合理的差异,从而在组内形成异质性、互补性。例如,在合作派对中,一个足球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与一名意志品质坚韧的学生形成一对组合,前者就可以帮助后者提高一些基本技术,并在后者身上学到坚强的意志品质;又如,一个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与一个体能较好的学生形成一对组合,在双方的合作中,后者能向前者学到一定的技能,而前者则在后者身上学到提高体能的方法。
同时,分组的最佳方式是由学生自己组合,而教师不要过多地包办、代替。
2.要有明确的个人职责分工。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尤其是在多人的小组合作中。在一个阶段内,每个人都应侧重于一项工作,并担任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练习的组织者、记录员、报告员等。一定时间后,再进行角色交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事实上,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就应让他们独立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则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而那些以学生能力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导解决。这样,合作才有价值,学生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于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含金量”,从而避免“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4.保证合作的时间。在合作学习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时间,尤其是要保证他们自主学习、产生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以及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力戒合作学习的“假”与“浮”现象。
5.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合作学习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他们由于缺乏合作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如在分工的时候,要教给他们分工的方法,并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使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以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在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当同伴获得成功时要给予赞赏;当同伴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要予以安慰和鼓励;当与同伴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长期培养,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实效性,但也需要适宜的“土壤”。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并不断总结,才能使合作学习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