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夏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多半都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关。但有时即使前者已具备,只因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左右为难,甚至停滞不前,同时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颇,最终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那么,班主任应怎样把握工作中的尺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树立威信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就事半功倍,且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笔者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也顺利地按时完成,这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地观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去“征服学生”,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在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应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充满信心与适度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也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可见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与否以及能力的高与低等,都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只要方法得当,教育就一定能成功。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充分信任他们,特别是对后进生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转变。笔者所教的班上有一学生,按一般老师的眼光来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差生,不仅基础差,能力差,而且学习不认真。笔者多次找他谈话,帮助他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出对他的成长和进步充满了信心,还把教室的钥匙交给他保管。从这以后,他便一改往日的做法,上课能认真听讲,做到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作业及时上交,学习成绩提高很快。由此可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应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实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悉心教育与细心指导
面对被喻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们,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责无旁贷。事实上,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学生悉心教育,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以“勤”字当头,就会耳聪目明,使工作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
谈到“勤”字,首先应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也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这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并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教育学生,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话,以进行个别疏导。对学生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使双方都受益匪浅。此外,还要勤于调查。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只是几十个孩子的“孩子王”,这就决定了当班主任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时,只有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接触到他们的真实思想。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和各科老师建立密切联系,从而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之间真正架起一座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现在,笔者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做广播操、长跑等,亲自整队、带队;劳动时,督战到底。但这样一来,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且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发现这些问题后,笔者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班级中的有些事情让给班长、劳动委员等,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自己只是做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这样,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培植爱心与适当关心
“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给我们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在小学时期,儿童每天都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环境,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做到以诚相待,这样,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他们的感知,并对其成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的身份相交,就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到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笔者在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理解、接受能力较差不说,打架、偷东西等不良习惯也特别多,笔者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了无限的爱,同他耐心谈心,但他却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从此,笔者改变了教育方法,由一味地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笔者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明白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尽管工作不够尽善尽美,但只要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总之,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因此,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正所谓,“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所以,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教育效果才能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