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庆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是基础、让学生个性化地提问是关键和让学生个性化地表达是深化等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途径策略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读者以作品文本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任何读者所理解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的意义不可能完全一样。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注重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具体表现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交流,并主观地期望达到同一目标。总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语言思维陷阱,致使学生的个性严重钝化。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张扬。
一、基础:让学生自主地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正处于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自尊心日益增强,渴望受人尊重,获得人们的信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作品文本的感染,心灵得到美的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蜕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1.要把充足的读书时间和读书机会留给学生。
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作品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点”,有助于促使学生参与作品意义的构成,发掘带有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而且,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表层地解释文章的结构,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它需要读者敞开自我,倾注进自己的生命体验,最终达到交融与同构。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解读的时空。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熟读精思,亦或是精读鉴赏,学生始终应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读书机会,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阅读氛围。
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发表多元理解时,可能会遇到点阻力,教师要做的不是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理解、鼓励、引导,为他们营造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情感,求得新的发现。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断地形成独特的见解,智慧在频频闪光。例如,教师在教学某篇写景的课文时,和学生一起陶醉在美景中,孩子们的朗读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了景物的美和语言的魅力。就在同学们专注地赏读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时,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出现了:“老师,我觉得书上写的这景物不是最美的!我不太喜欢!”“那你喜欢什么呢?”“我可不可以喜欢省略里的内容?”他居然喜欢省略号里的内容!闻听此言,教室里马上传出笑声。孩子听出了笑声的含义,伸了伸舌头,不好意思地准备坐下。此时,教师的鼓励给了他勇气,他高兴地说出了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山坡上羊儿成群,像白云在飘动。远处,绿树排排,向我们点头微笑……嗬!的确很美!在教师的带动下,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了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这只突然举起的小手熟视无睹或者把他当成一个不和谐音,可能创造的火花会从此被扑灭。
3.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上课时,如果教师能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打赌》时,笔者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学生提出想“演一演”,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复述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绘声绘色。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笔者就会提议进行小组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加入讨论中来。可见,当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教学效果倍增。
二、关键:让学生个性化地提问
中国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疑问就说明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产生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让学生回答或提出一些简单问题。当他们有所表现时,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鼓励,使之取得若干次“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就会得到进一步调动,产生自信心,从不敢问、不敢想到产生肯提问的愿望。
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8自然段中:“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最末一句后的标点为什么不是用句号而是用省略号?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这里应该还有很多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写出来,如作者可能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在旷野上走来走去;在夜里都没敢回家,一人独自凄凉、孤寂地坐在田埂上等着。正是通过这个省略号的讨论,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有家不能回”的悲哀、孤寂的心情。正是恰当的“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深化:让学生个性化地表达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人教版第七册《登山》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在登山看日出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走一条靠近深渊、非常危险的小路。笔者原本希望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列宁作为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的意志。但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不赞同列宁的做法,他认为:“列宁是个对全国人民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人,没有了他全国的革命将失去领袖。他又不是个登山运动员也不习惯走山路,很可能会有失足的危险,他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一发生了不幸的事,那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伟大的生命绝不应该浪费在无谓的牺牲上。”笔者仔细想想,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表扬了他,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语文中有很多知识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有位教师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为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教师没有搬出教参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语文课堂,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四、反思:个性化不是自由化和学生化
1.个性化不是自由化。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学生越自由、气氛越活跃、观点越离奇就越“个性化”。学生兴趣的高涨、思维的开发确实能带来课堂氛围的活跃,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有些课看似很乱,但乱得有章法,学生实际上是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讨论、在表达,正是在对共性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背)哪一段就读(背)哪一段”,课堂上异彩纷呈。如果作为课后对内容的升华或者一堂语文活动课还说得过去,但如果放在学生对课文理解之初或者缺乏一些共性问题的统领,那是不太适宜的。我们的母语教学是根植于生活的、流淌着民族文化精髓的一个学科,其丰富性、多彩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它那千百年来所固有的传播方式暂时是无法改变的,主要是“读”。“读”使得看似单调的符号与人的多样性思维得到了转换,影响或促进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脉脉相承。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或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尤其是小学阅读。“个性化阅读”对老师和学生而言不是自由化,是一定理论和规律下双方个性的张扬与统一。
2.个性化不是学生化。
一谈到“个性化阅读”,很多老师就变成了学生,说学生话,做学生事。老师明明有精深的感悟、流畅的表达能力,而且学生也需要,但不能说出来,处处围着学生绕圈子。最终是少部分学生使大部分学生顿悟:“原来如此呀。”教师除了成为学生以外就是充当观众,对谁、对什么问题都是满脸微笑,老师在学生心中成了一个最大的哑谜。事实上,学生真正的、有效的阅读方式不多,个性化的感悟也很少,教师应主要看学生是否在全身心地投入。在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中,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精辟的表述往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在恰当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文的插图上分别标注出五位战士的名字,一时间,学生边读书边标注,同座之间交流时争论不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图与文对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人物神态的表现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课堂。一节语文课离开了老师精练规范的表达和独具匠心的引导,氛围再好,也只能是一堂残缺的语文课。
个性化阅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有信心、有恒心,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形成个性化阅读习惯。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