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迎春
许多教师,特别是从教多年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日常教学中总是很难突破原有教学行为模式的束缚,从而难以走出旧教学方式的“阴霾”。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观和教学行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持有的教学观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作用于其教学行为的?制约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人们往往认为,教学观直接指导和决定教学行为。实际上,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教学行为的,而是通过教学思维方式这个中介影响着教学行为。因此,假如我们想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就应该关注教学的思维问题。
何谓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这是教师的一般思维方式在教学问题上的投射,是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教学本质、教学现象以及教学实践等基本问题的一种稳定、持久的认知方式或认识模式。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是深深地隐藏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的,并作为教师思想和行为中“看不见的手”和“幕后操纵者”而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它直接规范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此外,它还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思考和处理教学问题,决定着教师对教学中诸种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教师把教学计划付诸于教学行动的具体方案与措施。同时,它还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等。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合乎逻辑的展开过程。另外,作为教师特有的思维结构模式,教学思维方式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师个人化理论,也不同于单纯的教学技能,而是连接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的中介。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没有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就不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转变与否,就成为了衡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呢?
一、坚持教学的开放性,使教学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向多维型转变
开放性是多维型教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其内部蕴含着一种促进教学不断优化、不断改进的因子和动力。它能使教师突破一维单向的限制,并充分展开想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方位和途径来认识教学现象、过程及本质。这种类型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能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将教学思维的触角辐射到各个方面,以形成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的教学思维网络,进而实现对教学的全面、系统、具体的认识和对教学问题圆满地解决。此外,它还是一种能促使教学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教学思维方式,能指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而避免因循守旧。
在培养多维型教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多元文化观、平等观、合作观、对话交往观等教学观念。教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仅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还依赖于教师行为习惯的自觉塑造和养成。在多维型教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中,教师需要塑造和强化多样性和差异性、逆向思维、交往对话等教学思维习惯。
二、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教学思维方式由经验型向逻辑型转变
逻辑型教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并不断促进自身教学实践的进步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促使广大教师快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逻辑型教学思维方式是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
逻辑型教学思维方式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并促使其更新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思维的水平。实践证明,囿于教师个人经历和经验的教学往往是狭隘的、封闭的,而打破教学自我封闭的藩篱则需要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对话,尤其是批判性的对话。因此,如果教师生活在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讨论就会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从而借助对方的资源和智慧来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最终促进自身教学思维方式的更新。
三、追求课堂的生命活力。使教学思维方式由理智型向情感型转变
实践证明,过于理性的教学思维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不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情感型教学的思维方式则可以弥补这一缺点。情感型教学思维方式是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可以为教学增添一份亮丽的色彩。在情感型教学的思维方式下,教师的语言往往比较幽默、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教学也富有激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能与他们进行积极的交往,使师生关系融洽,从而塑造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气氛,真正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情感型教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能力,这是构成教师的情感型教学思维方式的核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增强教师的情感能力是培养其情感型教学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而要培养情感能力一要开设教师情感教育课程;二是要积极促进教师交往,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三是要开展多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情感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学思维方式由认知型向实践型转变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说,认知型教学思维方式是必需的。但它虽然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却不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型教学思维方式,由过于偏向认知型的教学思维方式向更注重实践型的教学思维方式转变。
实践型教学思维方式的养成首先依赖于教师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教学思维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培养实践型教学思维方式,教师就必须由片面重视课堂学习到同时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由片面重视对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的教学转变为同时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由片面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转变为更加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在运用行为强化塑造策略来养成实践型教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下列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确立的,包括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进行操作、练习和实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区服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善于采用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形式。
总之,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塑造是两大根本性策略。其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先导,教学行为的塑造则是根本,只有两者协调一致、“双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旧有的教学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