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将
“双手胸前传接球”是初中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一般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然后持球练习。由于可使用的练习方法比较少,加之教师对技术动作要求较细,有时一节课都在重复同一动作,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在单元安排中,原地练习后,因为没有有效的教法、学法来过渡,直接安排行进间传接球的练习,让学生同时达到行进间侧身跑动、传球提前量、跑动中的步法要求、传接球动作连贯动作的要求,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学生很难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以及能在篮球运动中合理地运用,成为本文进行探究的问题。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研究前,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各级别篮球比赛中双手胸前传接球运用的频率和效果的观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比较,设计了如下实验(表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在对照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移动后急停传接球、运球后传接球、接球后前转身、后转身传球等练习方法,这样做可以改变单纯原地练习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练习中体会技术的价值和掌握技术动作。(表2)
行进间双手传接球练习对于初一学生来讲难度比较大,如果没有必要的并且有效的过渡性练习,想要学生比较好地掌握这项技术是很困难的。把行进间双手传接球技术动作分解并降低练习难度,设计有效的、结合实战的练习方法,将加快动作掌握的速度,提高教学质量。实验班采用的“定、动传接球练习”方法,是指两人一组,一人在限制区内原地传接球,另一人沿三分球线跑动传接球,这一教法可以降低练习难度,集中精力体会侧身跑和传球提前量技术,为双人行进间传接球练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单元的中后期,结合游戏、比赛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是教学中常用的教法,但往往由于对这一教法理解不深,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示、纠正,常常既破坏了刚刚建立的动力定型,又使学生对运用产生误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中采用“移动变方向急停传接球”的教法,重点要求无球者积极跑动,强调“摆脱”对手后接传球,使学生理解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价值,从而加深对技术运用的理解,提高动作的稳定性。(表3)
2、本实验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效果也进行了技术达标统计,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评价标准(表4)
二、结果与分析
1、本实验对参加实验的三个初一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出:1)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过程中,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感受和对课堂氖围的认识有明显不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实验班学生对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的兴趣,积极性高,说明实验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力法(教材教法)是成功的、合理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2)实验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并能够在游戏或比赛中运用这个技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效果非常明显。2、通过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效果进行技术达标统计分析发现:
1)原地传接球技术动作的优秀和良好率:实验班(78.6%)比对照班(58.2%)多20.4个百分点;而及格和不及格率:实验班(21.4%)比对照班(41.8%)少20.4个百分点。说明在原地练习中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2)行进间传接球技术的优秀和良好率:实验班(75.3%)比对照班(44.2%)多31.1个百分点;而及格和不及格率:实验班(24.7%)比对照班(55.8%)少31.1个百分点。说明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比较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原地至行进间的平稳过渡,易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效果明显。
3)在游戏练习中优秀和良好率:实验班(71.9%)比对照班(32.6%)多39.3个百分点;而及格和不及格率:实验班(28.1%)比对照班(67.4%)少38.3个百分比。说明在游戏练习中实验班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并能把学到的技术在练习中主动运用或得到运用。
以上三方面表明,实验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并能够在游戏或比赛中运用这个技术。
因此,只要教师认真备课,根据篮球教材的教学功能,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条件,去钻研、挖掘教材,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尽量去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是可以达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