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礼貌原则与语用失误

2009-03-30 06:51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用失误礼貌原则教学建议

陈 蓉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往往是由文化差异的不同所引起的,“语用失误”现象会出现在方方面面,但文化差异以及礼貌原则是造成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本文由留学生的偏误谈起,从文化差异以及礼貌原则两个方面进行汉英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找出留学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用失误;文化差异;礼貌原则;教学建议

一、引言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商务谈判、出国留学、旅游、访问、政治会议、乃至阅读外国小说或者观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的形式多种多样,而言语交际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总是回避不了语用上的差异,而这种语用差异往往是由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会导致出现信息错误、信息误导、信息障碍等等,即所谓的“语用失误”,进而产生误解、冒犯他人,就会被认为不礼貌。因为礼貌原则是制约言语行为的规范,是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尽管语用失误现象会出现在方方面面,但是礼貌原则却是制约语用的关键所在。

以下例子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出现的语用失误现象:

(1)老人家,你几岁了?

(2)谢谢你们鼓掌,拍马屁我。

(3)她说话很幽默,我都笑掉大牙

(4)清洁工,你早啊!

(5)A:我要找老师——B:你找哪个老师?

(6)老师,废话少说,快点上课吧。

A:阅读老师——B:阅读老师叫什么名字?

A:不知道,老的女人,女的……,老女人。

(7)算了算了,老师,我不想知道这个语法,不要说了。

对于在英美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英美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必要的汉文化背景知识,在与中国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去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因而产生失误。可见,文化差异是导致学习者语用错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文化差异

具体来说,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词汇是是语言系统的支柱,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化也最为敏感,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涉及面也最为广泛。

(1)文化含义不相等的“非等值词语”——国俗词语

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是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反映,种类很多,如:名物词语、专有名词、固定短语、制度词语、征喻词语等等,其中,固定短语等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难点。固定短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如拍马屁、走后门、开夜车、铁饭碗、打包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等。这些词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等值词语,有些词语即使能够翻译出来,也往往是词不达意。比如最近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主席说到的“不折腾”一词,就难倒了众多翻译,各种翻法五花八门:像“翻来倒去”(don't flip flop),“别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别反复”(don't sway back and forth)、不踌躇(no dithering),还有翻译成“没有重大变化”(no major changes)的,但这些都没有把“不折腾”一词中蕴含的“混乱、自我消耗”之意表达出来。

(2)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者差异比较大的词语:

这些词语主要包括:动植物词语、颜色词、数词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语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传人”让国人引以为豪,因而汉语中有很多词都含有“龙“字,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且都为褒义;但对于英美人来说,“龙”却是凶恶的象征。再比如:猫头鹰在汉语中是凶事出现前的征兆,但是在英文中却是智慧的象征。

(二)、语用中的文化差异

(1)称呼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义,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老师一般不允许学生对他直呼其名,以维护尊严,而英美人正好相反,希望学生称呼他们的名字,以示平等、亲切。在中国,称呼别人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位,前面再加上他的姓,如:李局长、陈校长、汪主任等,但英美人很少称别人为:Manger smith(史密斯经理),Principal Jackson(杰克逊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者职务可用于称呼,比如医生或者有博士学位的人称作Doctor~等等。

(2)日常寒暄用语的语用差异

语言在社交应酬方面的差异也鲜明地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它们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寒暄是朋友或者熟人之间的一种会话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少量的信息最大程度地推动双方关系的融洽,而不在于向对方提供具体的交际内容,寒暄用语在不同民族中的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在中国熟人之间或者初次相识的人之间发问很随便,常常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婚恋情况等等,比如: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去买菜啊?等等,明知故问,以示关切;中国人关心他人的方式与口吻也常常给英美人“教训人”的感觉,比如:“感冒了?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呢?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这样的寒暄用语令西方人很不能理解,因为英美文化注重隐私,不希望自己的隐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这一点在日常的寒暄用语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们可以随便谈论天气、业余爱好、地方以及全国性的事件,而随便询问收入、婚恋等则会让人感到厌烦和不愉快。

(3)社交应酬语的文化差异

在社交方面,汉文化中,接受对方的邀请或者参加晚会时,往往不是爽快地答应下来,而总是半推半就地应承;家中来客人时,不管是不是实际的需要,都要端茶送水殷勤招待,即便是陌生客人也同其拉家常,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宴请客人时,汉民族的热情好客体现得淋漓尽致:饭桌上使劲劝酒、劝菜,唯恐招待不周,比如,主人常常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大家多包涵;随便吃,随便吃,千万别客气;到了这儿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多吃点啊……”。而在英美人看来,中国人的这种方式干预了个人自由,并非是诚心诚意的友善,显得很虚伪。这些文化差异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习惯、行为准则以及社交方式,即中国人的礼貌准则。

三、礼貌准则

礼貌准则就是那些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礼貌准则,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将中国式的礼貌归纳为五个准则:(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这五个标准是相互渗透、互为制约的,其中“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突出特点。

(一)“自尊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在交际中,中国人重视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讲究谦逊,如果违背了这种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就会出现语用失误。比如:“老大爷,你几岁了?”这样的问话用于询问一位长者的年纪显然是不得体不礼貌的。

当人们受到夸奖或者祝贺时,汉语中常常用“过奖、过奖”,“惭愧、惭愧”,“不敢当、不敢当”来应答,以表示自谦、受之有愧。

(二)“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祖先与尊长的名字绝对不能直呼不讳,师生关系无论多好,也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违背了礼貌原则。所以,尽管老师年纪很大,但是“老女人”这样的称呼是不能用来指称老师的。汉语中,行政职务名称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称呼语,而职业、职称名称却不同。我们常常说:“老师,这是我的论文初稿。”“医生,我肚子不舒服”等合乎礼貌准则的句子,但是如果我们说:“司机,我们去大厦!”“清洁工,早啊”就显得无礼,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三)“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会显示出他的教养与修养,交谈中,如果有一些词语会令人感到不快,那就最好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点上,英汉文化是相通的,但是,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却是不尽相同的,如上文提到的“老”字。同样,“老师,废话少说,快点上课吧”“算了算了,老师,我不想知道这个语法,不要说了”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是对老师的一种冒犯,会令人不能接受。

(四)“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中国人是最讲“面子”的,希望自己有“面子”,同时,希望别人给“面子”,这样才“有脸”,否则就会觉得“丢脸”、“没脸”。在维护面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遵循“求同准则”,即以接近为基础的策略,通过表明自己与对方之间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来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或者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对方的行为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如果违反了这些准则与策略,就会让人“丢面子”、“丢脸”。

四、教学建议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可以运用语境法与对比法等手段,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悉汉语的礼貌准则,得体地运用汉语,做到真正地“入乡随俗”比如:在讲授国俗词语时,可以运用语境法来显示词汇的语义,体现用法和语用条件。首先,跟学生讲解,国俗词语具有完整定型性,因此不可以随意添加或者删减其中的成分。如:“昨天我开了一夜夜车”这类的句子就是不正确的。其次,讲解时,要给出语境与具体的例子。再其次,对于一些固定短语,学习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语用不清,在使用的场合以及对象上易发生错误,因此,在讲解时,要同时给出正反例句。学生之所以会造出“谢谢你们鼓掌,拍马屁我”这样的句子,就是因为不了解“拍马屁”是指阿谀奉承,是一个贬义词,因而不适合这里的语境。

综上,文化差异造成了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而礼貌原则制约着我们的语言,这两者都是造成汉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语用的得体性,改进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

参考文献:

[1]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林绿竹,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语言对比与语用失误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9月

[3]毛建高,礼貌原则与语用失误,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12

作者简介:陈蓉,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用失误礼貌原则教学建议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称呼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