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它历经元、明、清三个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两部反映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科书,在内容上突出重难点,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语体上采用纯粹的口语会话体;教法上创设生动的模拟情境,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对于它们的研究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乞大 朴通事 第二语言教材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成书后被看作最权威的汉语教科书。后来,为适应不同时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需要而多次修订,直至16世纪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编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由于它们的成书、流传、翻译历经元、明、清三代,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因而具有很大的影响。
《老乞大》和《朴通事》均采用当时口语写成,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元末明初北方一带方言口语的重要史料,记载了许多难得的关于元明两代的风俗事物,在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社会、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两书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它们是两本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且影响巨大的对外汉语教材,而它们在这方面的巨大价值却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在规模和水平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研究《老乞大》和《朴通事》两部古老的对外汉语教材,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仍具有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将从内容、结构和体例以及教法上对两书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
二、内容上:突出重难点,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一)突出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词汇
英国学者D.A.Wilkins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我们就无法传递信息,无法使交际顺利进行。学习者对词语掌握的数量以及精确度直接影响交际活动的进行。可见,词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必须贯穿第二语言学习始终的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掌握大量复杂的常用词语并运用自如是学好一种语言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教学也就成了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老乞大》和《朴通事》很好地突出了汉语词语学习的这一重点和难点。
1.重视词汇学习的扩展性
《老乞大》和《朴通事》的编写者有意识地利用语义场的知识,把意义上互相影响,彼此相关联的词语列举出来,这样,一个个孤立的、单调的词语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上相互关联的词语网络。例如:
(1)“咱们点看这果子菜蔬整齐麽不整齐,这藕菜,黄瓜、茄子、生姜、韭、蒜、萝卜、冬瓜、葫芦、解字、蔓靑、赤根、海带。这按酒,煎鱼、羊双肠、头、蹄、肚儿、睛、脆骨、耳朵。这果子,枣儿、干柿、核桃、干葡萄、龙眼、荔枝、杏子、西瓜、甜瓜、柑子、石榴、梨儿、李子、松子、砂糖、蜜枣子。”
上面这段话就构建了蔬菜、肉食、水果这三个语义场,合起来则构成食物这个大的语义场,其中包含几十种食物名称。讲到称谓、马匹、家具等也是如此,这样集中学习既扩大了词汇量,又便于掌握和运用。
2.强调名词学习的重要性
在整个词汇系统中,名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初学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名词的比重很大,是其词汇学习的重点,并且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这样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地达到了加强名词学习的目的。
3.突出汉语量词的丰富性
量词是汉语中十分活跃而又极其普通的一类词,它们在其他语言中极不丰富,因而也就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量词非常丰富,如《老乞大》中的一段对话:
(2)“我引着恁买些零碎行货:红缨一百斤 烧珠儿五百串 玛瑙珠儿一百串 琥珀珠儿一百串 玉珠儿一百串 香串珠儿一百串 水精珠儿一百串 珊蝴珠儿一百串 大针一百贴 小针一百贴 镊儿一百把 苏木一百斤 毡帽儿一百个……”
以上对话中编者有意识地把汉语量词这个语法难点集中在一起,从而使学习者对汉语量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注重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对比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要学好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老乞大》和《朴通事》两书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如:
(3)“我高丽人不惯吃湿面,咱们吃干的如何?”
短短两句对话就表现出一干一湿两种不同的饮食特点。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简短的对话表现出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外,一些谚语、俗语也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如:
(4)“马不食夜草不肥,人不得横财不富。”
(5)“一夜夫妻百夜恩。”
还有那些反映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也时时渗透于语言的表达之中。如:
(6)“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7)“别人东西休爱者,别人折针也休拿者,别人是非休说者。”
《老乞大》和《朴通事》将语言知识和社会背景文化知识有机融合,达到了很高水平,即使与今天的对外汉语教材相比也毫不逊色。
三、语体上:采用纯粹的口语会话体
会话体课文是现代第二语言教材,特别是口语教材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老乞大》和《朴通事》早在15世纪就采用了这种形式,设计了大量简短的非常口语化的句子,并且按照教学要求有计划地切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非常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听说交际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而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对外汉语教学却只注重读写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听说方面的教学。《老乞大》和《朴通事》的编写者在600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能够正确处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材的编写上充分体现了作为口语教材的这些特性。《老乞大》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由108则会话组成,每则会话涉及一个话题,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朴通事》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始终采用对话或一个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宴会、买卖、农业、手工业、词讼、宗教、游艺、景物等多项内容。并且两书中的话题具有连续性和广泛性,贴近生活、实用性、趣味性强,在教材的编写上充分体现了作为口语教材的特性。
四、教法上:创设生动的模拟情境
《老乞大》和《朴通事》这两本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角色”和“情景”的观念,创设出了生动的模拟情境,这和近几年来刚刚兴起的体验式的教学法十分接近,时间上却要早600多年。
《老乞大》以高丽人和中国人为主角,从二人偶遇、相识到相交、相知为主线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又设置了诸如吃饭、喝酒、买卖货物等众多的小故事。《朴通事》虽没有一以贯之的人物和故事,却更自由地设计了踏春、秋游、上学、治病、借钱、讨债等近百个会话的模拟场景。这样一来,《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把所有的语言训练项目都有机地组织在了一个个生动的模拟情境中,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看来都是很先进的。
另外,《老乞大》和《朴通事》两书还善于处理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关系,体现了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实用性很强。现今,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如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著名高校主编的一系列对外汉语教材。可以说,《老乞大》和《朴通事》早在600多年前就实现了“从语言要素教学到语言交际技能为中心”的转变。
《老乞大》和《朴通事》的编者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理解深刻,在内容、结构和体例以及教法上都体现出了作为第二语言口语教材的一些鲜明特色,是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审视和研究这两部反映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思想的教材,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程相文.《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汉语学习,2001,(2).
[4]黄明明.600多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观——《老乞大》《朴通事》的编写特点及其理论价值[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4).
[5]于涛.解读古代汉语口语课本——《老乞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5).
[6]陈高华.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J].历史研究,1995,(3).
(赵现琦 江苏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