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洪
摘 要:本文在考查西方哲学理论“白板说”与“天赋说”的起源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了简单介绍和对比,试图探讨两者在语言现象解释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洛克与莱布尼茨之间的论争将“白板说”与“天赋说”的对立推向了高潮,本文着重介绍和对比他们有关人类认知的哲学观点及其对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和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
关键词:“白板说” “天赋说” 洛克 莱布尼茨 语言学
一、引言
近代西方认识论史上就认识的起源问题,即人类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可能性和途径问题的争论,形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派别。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之间的论争构成了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主旋律。洛克在他的伟大著作《人类理解论》第二卷当中明确重申了经验论的原则:“我们的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我们对外界可感物的观察,或者对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的我们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的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这两者乃是知识的源泉。从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具有的全部的观念。”而莱布尼茨则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立场,从“单子论”和“前定和谐”的观点出发,写成《人类理智新论》,虽然承认人的日常知识大都来自感觉经验,但却认为那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由理性固有的原则得来的。“我甚至认为我们的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如您以后将会看到的那样。”[1](P36)两部著作中所提出的“白板说”与“天赋说”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并成为16至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论争的主要内容。
二、“白板说”与“天赋说”产生的历史线索
17世纪,西欧哲学界在认识论上爆发了一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大争论,显示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弗·培根奠定了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继而笛卡尔创建唯理论,宣扬天赋观念说,遭到霍布斯、伽森狄的反驳。到了17世纪末,洛克以其《人类理解论》详尽地批驳了天赋观念说,并系统地论证了经验论的原则。随后,莱布尼茨又站在维护天赋观念说的立场,用其著作《人类理智新论》,与洛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和多方面的讨论。在这两部著作中分别提出了“白板说”和“天赋说”。
三、洛克的“白板说”与莱布尼茨的“天赋说”的内涵比较
(一)两者的内涵
洛克在认识论上的出发点就是在大力驳斥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有名的“白板论”:“一切观念都是有感觉或反省来的——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在理性和认知方面的一切材料,……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我们因为能观察所知觉到的外面的可感物,能观察所知觉、所反省到的内面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底理解才能得到思想底一切材料。这便是知识的两个来源;我们已有的,或自然要有的各种观念,都是发源于此的。”[2](P68)
莱布尼茨虽然自称“已再不是笛卡尔派”,但在心灵发生认识之前的原初状态这个问题上仍公开承认自己赞成笛卡尔关于天赋观念的主张,并按照自己的新体系走得更远了。笛卡尔还只承认关于上帝的观念以及其他有些观念如关于逻辑的基本思想律和几何公理之类的
观念是天赋的,并不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而莱布尼茨则根据他的“单子”无“窗子”可供事物出入,是彻底孤立的,完全否定了观念可以从外面来到心中。“我甚至认为我们的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并且认为“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1](P7),心灵既不是像一块空白的板或完全一色的大理石,也不是在上面已有完全刻成了的象,而是像“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二)两者之比较
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洛克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人心在获得感觉经验之前就是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天赋能力”说认为,那种具有普遍必然的理性知识不能来自于感觉经验,只能来自理性本身的天赋原则,人心是“带有花纹的大理石”。
在观念的形成问题上,洛克将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在外部感觉经验和内部反省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获得简单观念,对简单观念加以结合、并列或抽象,得到复杂观念和抽象观念,所以绝大部分观念来自“感觉”,从“反省”得来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反省活动也是在通过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已获得的许多观念作为材料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他是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莱布尼茨认为,心灵就像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和真理作为禀赋、倾向、习性或自然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任何观念的产生,总是以心灵中固有的东西为基础,观念的显现需要感觉的刺激,但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当中,是理性规定、制约着感性,体现在他的“前定和谐”观中,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特征。但是,在感性理性同时参与观念形成方面,二人持有一致的观点,只不过着重点不一样,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观点是相对的。
在对一般真理观念与特殊真理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洛克认为人们的认识从特殊真理和特殊观念开始,先意识到一些特殊真理和观念,然后再进到一般;莱布尼茨认为天赋观念即一般真理是特殊真理的依据,特殊真理是一般真理的应用,特殊真理只是一般真理的一些例子。对一般真理、观念与特殊真理、观念的不同认识决定了获得确定性知识途径:前者通过对特殊真理与观念的观察整理与归纳得到确定性知识,而后者把天赋观念作为获得这些知识的前提,通过对特殊真理、观念在前提下的演绎、验证,纳入确定性知识体系。
四、“白板说”与 “天赋说”的语言观以及对西方语言学的影响
洛克认为,语言是普通的可感的事物和观念的反映。各种字眼最后都是由表示可感观念的那些字眼来的,如果我们注意字眼是在多大程度内依靠于普通的可感的观念,那我们就会稍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意念底起源和知识的起源,我们还应当知道,许多文字虽然表示远离感官的那些行动和意念,可是他们也都是由那个根源来的,也都是由明显的观察转移到较抽象的意义,并因而表示那些不为感官所认识的各种观念的。[2](P384)语言用于标记各种观念,语言所以有用,乃是由于人们随意赋予它一种意义,乃是由于人们随便来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观念的标记。语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机械的反映,而是在头脑中对其进行加工过后的反映。所以语言通常是不可靠的,人们说出来的话跟人们心中所想的事物往往是不一致的。语词大部分都是概括的,“知识虽然建立在特殊的事物上,可是只有借概括的观察,才能有所扩大。既然要有概括的观察,则各种事物必然要分为种类,并且有概括的名称才行。”[2](P391)概括性的事物或意念,是由较特殊事物的复杂观念抽象、割裂而得的。
莱布尼茨认为,人类有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愿望然后形成语言。人类有发出音节分明的声音的器官组织。然而,“说到器官,猴子也有这种器官,样子看起来是和我们一样的适合说话的,可是却看不到它们在这方面有什么最小的进展,因此他们一定是缺少某种看不见的东西”[1](P291)这里似乎隐含了人类存在先天性的语言习得机制。关于一般概念的形成,莱布尼茨认为是一般的名词先于具体的个别的名词。“这样您就看到小孩子们以及那些对他们想说的语言或所说的事物所知甚少的人,就像用植物、动物这样的一般名词,而不用他们所缺少的那些专属名词。”[1](P293)语词的意义,“它们并不是为一种自然的必然性所决定的,但它们也还是受一些理由所决定,这些理由有时是自然方面的,在这里偶然性有某种作用,有时是精神方面的,在这里有选择在起作用。”抽象名词是具体名词转喻而来的。莱布尼茨第一个预感到先是各种欧洲语言,然后是其他语言之间的血缘关系,并从此观点出发,要求进行并且亲自致力于语言的比较研究。
16世纪后期,在经验主义影响下,语言学家开始对英语发音进行系统的描写,并对语法进行形式分析。20世纪20年代,华生以洛克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用行为主义代替了当时已经面临困难的心灵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的取得都靠直接经验,只有通过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验获得才是可靠的,任何“感觉”“印象”都不足为凭。美国描写主义代表布龙菲尔德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试图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他认为语言系统每个人都具有,但又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即个人的言语差别与系统本身无关。描写语言学的任务是描写这个抽象的系统。在意义问题上,布龙菲尔德也表现出行为主义的影响,他把意义说成是“说话人说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里所引起的反应。”所以,“要是研究清楚说话人的情境和听话人的反应,那便相当于人类知识的总和了”。布龙菲尔德非常相信语言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认为“关于语言的唯一有用的概括是归纳性的概括,我们认为本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可能在下一种可以研究的语言中就不存在。”关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刺激—反应”论也是在洛克“白板说”的影响下产生的。“白板说”认为,婴儿来到世界时象一张白纸,对世界、语言没有任何先天的知识,完全由环境塑造其行为。美国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听说法也体现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重视环境的作用,靠模仿操练习得语言。
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无法解释的,他提出人类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并且有一套“普遍语法”,即儿童大脑的初始状态。乔姆斯基把语言看成一个抽象的数学系统,研究语言能力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对语言能力做出形式化的描写。他特别重视对语言共性的研究,试图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对乔姆斯基产生巨大影响的哲学理论即理性主义的“天赋观”认为心天生具有概念工具,有着天赋能力,强调从语言内部进行研究,从人类逻辑理性的共点出发,寻找人类理性在语法中所体现的普遍性。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先天论”与第二语言教学法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等也体现了其基本原则。
五、对部分语言及一般现象的解释力
“白板说”可以解释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性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形成各个民族的特殊语言。在语言的知识、规则、能力等的来源方面“天赋说”更有解释力,人们在与环境接触时并不能意识到头脑中有什么知识、规则等,因此也无法证明其存在。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模仿确实是主要的手段,最开始习得的部分往往是在其面前呈现频率较高的部分,从简单到复杂,并且在成人的奖励赞许等措施的强化下语言的习得速度也相应提高。另外人们往往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后却并不能立即掌握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概念,可见客观事物跟头脑中的概念并没有所谓的“前定和谐”,客观事物在人们的知识形成过程中并不能唤起潜存在人脑中的概念,因此无法证明人脑中先天概念的存在。“白板说”对于人类普遍性、必然性概念的形成的解释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但是它在解释儿童语言使用中的创造性以及人们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语言的灵活性方面遭遇到了困难。
“天赋说”可以解释人类语言的共同特征部分,如:任何语言都会有元音,都有影响意义的语序,都有表示时间关系的手段等;可以解释人类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并在存在智力差异的情况下都能正常掌握语言;对于儿童语言使用当中的创造性以及理解能力大于其表现能力等方面能够做出一些解释;可以解释人类区别于其它物种的语言能力。但是“天赋说”具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倾向,无法证明人脑中存在语言的普遍规则,尤其是关于人脑中的概念跟现实世界“前定和谐”的论述部分;可以解释物种个体的基因决定其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但是无法解释物种整体的基因为环境所决定的情况:如现代人跟远古人的基因差异。
六、结语
“白板说”与“天赋说”之间有共同的部分,但一些主要观点上却是针锋相对的,它们之间的论争对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语言学流派中的描写语言学与普遍语法、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出现都是其直接影响的结果。两种理论尽管都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但是能够对大量语言及一般现象进行解释,对语言研究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注 释:
[1]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参考文献:
[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3]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刘润请.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季岸先.对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说的再认识[J].岱宗学刊,2001,(2).
[6]刘忠.对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论的再解读[J].科教文汇,2006,(3).
[7]崔永杰.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2).
[8]梁景时.论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及对认识起源问题的证明[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1).
[9]刑亚玲.洛克的“白板”说与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论的比较[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增刊).
[10]蒙莉.洛克经验注意认识论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6).
[11]陈恢钦.评洛克批判天赋观念的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1988,(6).
[12]杨芳.浅析洛克白板说理论的哲学思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4).
[13]李玲,张冰.浅析天赋说之内涵[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6).
[14]曹剑波.天赋观念论[J].唐山学院学报,2006,(1).
[15]罗润先.主题认知系统理论探源——“天赋能力说”试析[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1).
[16]罗润先.主题认知系统理论探源——“白板说”试析[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2).
[17]王健,梁柏松.20世纪语言学理论的转向及其哲学背景[J].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王红梅.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近代语言学史中的对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
[19]孙芳,吕乐.透过16世纪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看语言学发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0]周利娟,郭涛.哲学思想与西方语言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
[21]陈忠华.中世纪至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语言思想及其哲学争论[J].烟台大学学报,2007,(4).
(杨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