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娟 沈 健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是否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否在具体操作上体现课程改革方案制定的初衷,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而“学分认定”是本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个亮点和重点,也是许多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大的一个问题。江苏省高中学校从高一至高三已完整实施一轮,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推广。我们于2009年四月份选择了全省各地不同星级的高中学校进行课改专题调研,总结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对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查找与分析学分认定的实践问题,旨在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当前“文件”的回顾与解读
教育部于2003年研制并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其中明确规定:在三年刚性学制下,采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学生选课情况,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学生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含综合实践活动的23个学分),且选修28分中至少有选修Ⅱ中的6个学分。因此,学分认定是我们国家规定的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准获毕业资格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认定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是学校。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成立了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学分复审工作小组,学分评定组,学分评定监督组。学校认定学生修习学分的依据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必须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通常,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分获得需要有一定形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学校组织的答辩等形式的考核;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须出具有效力的社区街道证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教育部要求的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学生选课情况,不是实行学分制,也不是实行年学分制。普通高中在以行政班进行教育的刚性学制的前提下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仅作为毕业认定。教育部只是将学分引向集中管理,并没有配套实施与学分制相应的弹性学制、学分互通互换制等弹性化课程管理制度。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不直接规定实施学分制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学分认定作为学年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可能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全国范围内统一进入学分制肯定还不具备条件。那么,这种平稳过渡思路的实践情况又如何呢?本文拟通过实践调查,揭示实践经历及其困惑,为推进课程改革方案实行提供调整思路。
二、“学分制”实验的历史回顾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就曾引入学分制。1929年8月,教育部颁行《中学暂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实行学分制,初中及高中分列,初中设置职业科目,取消选修科目;高中仍设选修科目,但文理科不再分组。但时隔不长,在三年后的1932年11月公布《中学课程标准》时,宣布取消了学分制,改行时数单位制。其理由是中学有固定的修业年限,学科又有先后的次序,不能任意伸缩。高中部分取消了选修科目,加强语文、算学、史地和其他理科科目的分量,使普通中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学生的学业时间,学生的负担也加重了。有研究者指出,当时之所以取消选科制和学分制,一是由于在实行过程中,单纯突出学生中心主义,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需要,学生选择容易拿学分的课程,结果导致教育非但不能改进国计民生,反而破坏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中学教育水平的下降。二是当时的教育经费、师资、教室等方面还达不到选科制的要求。选科制要求开出相当数量的选修课,在当时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导致资金缺口更大。加之选科制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而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数量又严重不足。所以有的学校虽勉强开出了选修课程,但未经审定,教学质量也就自然不能保证。加强学校基本建设是推行学分制的保证,尤其是加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建设。在当时就最基本的教室而言,还达不到要求,以致晚上也得排课,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三是管理不严,制度不配套,造成了学生的一门课已达到毕业水平,而另一门课尚在起步的问题,教学秩序因而发生混乱。可见取消选科制,废除学分制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初中统一实施学年制。改革开放以后,部分高校重新实行学分制,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延伸到中学,但在中学层面还只是一些实验性的做法,并未成为政府的政策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我国部分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已达到国际一流的今天,学分制实验所碰到的问题在学分认定中是否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呢?殷鉴不远,可为今日之戒。
三、学分认定的实践经验与困惑
以学分认定这一新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在国家和各实验省份的文件下达之后,地方及学校相继出台了更为详尽的区域或校级学分认定方案。各校在实践中也逐渐“熟悉”了学分认定这一课程管理新范式的相关操作。比如,选课的操作问题,课程编排的问题,走班的管理问题等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1实践经验: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
认真执行学分认定的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是实施好学分认定的前提。
(1)选课的操作问题。选课是学分认定的基础,执行教改方案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进行校本选修课的选择问题。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对于如何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如何选课、教务处如何管理选课,都面临新的操作方法的困难。我们认为,选课的一个重要参照是各个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有称之为学校哲学和发展目标。教师报上的五花八门的选修Ⅱ课程,校方审批时的根据是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观,由此确定哪些课作为该校的选修课,当然也可从其他许多因素来考虑。具体的操作是在课程开设前,发放学生选课手册、学分认定书,明确学分认定的条件、标准、要求、方式、日期。明确不予认定学分或得不到学分的情形。选课手册和学分认定书是具体开展学分评定的依据。
(2)课程编排的问题。学生选课后需要实行走班制。走班制教学的特点是每一个班级的课程表不再表示每一行政班学生的课程表,而是表示该地点的课程表。每一位教师的课程表不再是简单的一张纸一种表,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必修课的课程表,另一个是校本课程的课程表。要让教师看懂课程表,否则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抵触情绪。
(3)走班的管理问题。由于部分课程的分层次教学,以教学班组织教学,再加上校本课程也是以教学班教学,使学生走班的频度大大增加,如再加上一些学科在专用教室上课,学生在行政班上课的时间就很少了。管理问题需要重视起来。班主任不知道他所管理的学生在何处上课,学生也难找老师,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会随之增多。
(4)刚性学制的问题。学年学分认定与留级制在精神上是相抵触的。怎样处理学校规模过大、班额过大的考试
不及格的学生,特别是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同时就有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怎样安排这类学生是我国实行学年学分认定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尽管在国家课程设计的层面已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具体措施,比如新方案推出的最低学分数、设置多样化与有层次的课程、适当降低共同标准以迎接大众化的高中教育、要求学校设置辅导教师等。除此之外,在课程管理上还必须作出相应的规定。如有些学校明确提出对考核通不过的学生要及时通知该生,规定补考的时间地点,补考合格,仍可获得相应学分。
(5)追求升学的问题。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社会上还有普遍性。在此大环境下,高中学分认定并不能解除高考对学生的压力,难以孤军突破。高校仍然依据高考分数招生,社会仍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评价。在学分认定试行的实践中,认真执行的一些学校,高一、高二搞学分,高三阶段拼考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学分认定与高考如何挂钩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6)办学条件的制约。总体上讲,要有效实施学分认定,目前许多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首先要得到改善,包括校舍、场地、设施、师资,特别是农村学校。即使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教育大省,有些学校的理化生实验还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即使是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音乐、美术等艺术课无场地设施,高中优质师资短缺,课程无法开设。活动无法开展的情况也很普遍,更无从谈及要求学生取得学分。学分认定要求学校开设出足够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然而有的学校由于校舍小、资金少、教师缺乏或教师素质低等原因连艺术课、计算机课、音乐课等选修课程都不能开设齐全,这样必然不能实现高中学分认定的初衷。
(7)校本课程的问题。由于选课制是学分认定的前提,所以能否通过提供足够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受其素质的影响不能开发出优质的选修Ⅱ的课程;另一方面,即使开发出了优质的选修Ⅱ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就是学生们需要的课程。针对优质选修Ⅱ课程缺乏的问题,校际的选修Ⅱ课程资源共享是一种可能办法,但是可行性不强,因为当前高中学校之间的竞争远远超出了合作需求;另外,在实践操作性上也有问题,可能直接会给学生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8)选课指导的问题。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期,心理特征不稳定,心理成熟度不高,其价值观、人生观并未完全确立,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能力较弱,缺乏选择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在学分认定条件下选课的盲目性、功利性和随意性暴露无疑。一旦课程丰富,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选课又成为一个问题。教师能否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选课,能否在学生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方面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这些都是要在学分认定中得到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9)教师面临的挑战。学分认定管理制度下,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量的不足和质的欠缺。从量上看,高中师资相对不足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教师除了要完成常规的大量授课任务、进行培训和作业批改、考试等外,在学分认定要求下,他们还将创造性地开展大量的工作,包括课程指南的编制、学分计算、课程考核与评价、指导学生等系列工作。这无疑将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从而也成为高中实行学分认定中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质的角度来看,教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方能有效应对学分认定的挑战。无论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教师个体素质都面临严峻挑战。学分认定要求学校教师开设出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发展兴趣的选修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究竟怎么样,能否开发出一批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对教师素质是一个直接挑战。
(10)其他配套的问题。比如,高中学生的学习报告单得配套另行设计,也要能全面反映高中新课程结构的特点。要起到反映学分认定的相应管理作用,它不仅要准确记录学分,还要对学分进行适当的描述,从而具体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及个人课程的面貌,可成为学分管理的工具。还有,学生到社区进行活动,社区工作人员根本不知如何安排这些学生,只是盖章了事,这是社会配套资源的缺乏。如果学分认定与高考不挂钩,结果增加了一大堆资料,在学生毕业后如何处理,现实是很具体的,比如如何存放这些材料,在许多学校就被作为问题提了出来。
2可能困惑:需要预防的不良状况
学分认定不与高考挂钩,只作毕业认定,其实践十分容易走样。为了避免改革的现实背离改革的初衷,我们需要对“学分认定”这一课程与教学管理政策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敷衍状况作出充分估计。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学校管理理念及执行能力等诸多因素外,方案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弹性空间也是防止敷衍了事的应对内容。一是选修Ⅱ的课程包括对选修Ⅰ的各个学科模块以及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处理,可能导致选修课Ⅱ形同虚设,学生只学习选修Ⅰ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学习选修课Ⅱ也可以获得学分;二是防止一些学校重复计算学分,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板块本来均为必修,许多学校既可将其计算必修学分,又可将其计入校级选修课程,重复计算学分;三是谨防以学业水平测试代替学分认定,一些学校对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一律给予该学科的学分,冲抵校级选修学分;四是当前学分认定仅与毕业挂钩,有些学校可能连“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都不开设;学分给定只认章不认过程,见章给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社区活动与社会实践板块弄虚作假非常容易;五是不开设选修课的学校,挪用时间以应对高考,学生毕业时都给予获得足够学分顺利毕业并参加高考。这些现象导致一些原本比较重视学分认定工作的重点高中觉得时间花在选修课程上不值得。当然。随高中一把手校长的理念和管理能力高低不同,随意应付的不良现状表现的形式及程度都不同。这些不良状况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种实践行为中,或是缩小或指定选修模块,或是选修取向于学科中心,或是囿于在高考录取上的权重。
四、关于学分认定实践的结论
通过调研高中学分认定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普通高中实施“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可以实现的,它在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要全面有效推进“学分认定”,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强调指出:“公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抵制变革,而是出现太多的改革或者毫无批判性地和肤浅地进行革新,这些革新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临时进行的,是支离破碎的。”这一点可能适用于对我国当前学分认定这一课程管理实践的评价。然而,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对学校来讲,课改成功之路就在校长们的脚下,关键是校长们能否坚持教育的理想。改革很难,只是,再难,也要一步一步推进,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分认定这一课程管理制度的实行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