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学习习惯的编写与教学

2009-03-25 04:09孙景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小语学段习惯

孙景华 周 彦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不难看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的小学语文课本,该如何在其编排中体现这种“应尽的责任”?下面通过对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编排意图的分析和教学建议,来探讨小语教学中关于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些问题,以求获得一些更为系统的认识。

一、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习惯篇”的编排层级分析

苏教版小语教材在每一册开头,都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题,编排了五个页码的彩色图片,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来看,整套教材所安排的习惯培养内容,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实践,从识字到写字、使用工具书,从读书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观察事物到写日记,安排了近30个项目,把“课标”中有关语文学习习惯的要求,变成了形象化的系列教材内容,使之成为每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认真地研读了教材,发现这一组习惯培养的序列编排,体现了“课标”所划分的小学三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对他们的不同要求。

具体地说,第一学段(1~2年级)所培养的主要是常规性习惯。如最基本的“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写铅笔字”和略进一层的“勤于朗读”“主动识字”等,都是学习语文基础中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因此,这是一种常规性的习惯培养,注重的是兴趣和态度的养成,“勤于”“乐于”等都反映出了这一理念。而这些习惯的确定也并非随意而为,“课标”中都有明白的依据,比如“课标”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等。

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惯培养则主要侧重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其中有直接表述的,如“读书有选择”“做记号”等,也有间接说明的,如“自主预习复习”“留心观察事物”“坚持写日记”等。值得一提的是,本学段的习惯中从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入手,再次强调了认真写字这一对于语文学习有重大意义的良好习惯,这一看似与第二册的“认真写铅笔字”略显重复的要求,实则是完全符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反复性的规律。

如果说前两个学段侧重的是小学生外显性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习惯培养重点就放在了内隐性思维的培养上。“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自主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语文”“不懂就问”,“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等学习习惯,不仅提出了行为上的要求,更提出了思想要求,要求学生“做并思考着”,也就是说,这一学段的学习习惯侧重的是思维习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这个“层级分析”是宏观的、主要特征的分析。习惯的构成主要是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然而外显往往是内隐的心理表现,而内隐的心理习惯也必然要外显出来,习惯的真正形成和巩固主要还是内隐心理的定势。因此,第一、二两个学段同样也没有忽视内隐的习惯培养,诸如第一学段识字、读书兴趣的培养;第二学段读书思考、探究生活、预习复习、认真做作业等,都要强化内隐的思维习惯培养。第二,小学三个学段的习惯训练安排,既有层次,又有联系。除上文谈到的写字习惯联系之外,还有读书习惯训练的序列安排、语文实践活动的序列安排等等。

由此可见,苏教版小语教材“习惯篇”的编排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贯穿在习惯培养的“有机系列”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认识到这一习惯培养系列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形象性”和“整体性”,更要认识到它的这一层级特性。这对于习惯培养有效性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虽然各个学段的习惯培养不能舍此取彼,但在各学段略有侧重则是需要的,教师既要认识到这种具有学段侧重的层级特性,又要认识到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对这一课程资源进行使用和二次开发。

二、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学习习惯的渗透

将“习惯篇”安排在每册课本的开头,凸显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还应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为了更有利于教学,教材还在每册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课文,与该册的习惯培养相呼应。这类课文除了完成发展语言能力任务外,还通过说理和古今中外名人学习成功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以名人为榜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怀素写字》,细致而真切地写出了怀素是怎样刻苦练字的,而这些正是刚开始学习写字的小学生所应当做到的,这一良好习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正向的强化。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苹果里的五角星》与“留心观察事物”“坚持写日记”的联系;五年级上册《读书莫放拦路虎》与“随时使用工具书”的联系;而六年级上册《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习惯》与“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联系等等,都将相应的习惯训练寓于课文的描述或说理之中,特别是通过生动事例、优美语言的熏陶,将良好的习惯植根于学生的行为中。

类似于这样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课文中,还包含在“单元练习”和“习作”教材里。例如,一年级下学期《练习5》的口语交际:说说图上小学生的看书姿势正确不正确?为什么?这是上学期“习惯篇”的再现。三年级下册《练习8》中“读读背背”的《明日歌》,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好习惯。而中高年级习作教材则把“留心观察事物”“自主修改作文”等习惯培养,作为重点训练内容。

这种联系全册教材内容的渗透训练,虽然是隐性的、潜移默化式的,但它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课本开头的“习惯篇”,可以说它是对“习惯篇”的一种补充丰富和延伸落实。首先,这类渗透着习惯培养的课文,其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名人、伟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榜样,这种榜样对学生的影响力往往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它更加容易使学生达到一种需要意志力伴随的、较难达成的目标。第二,这种补充和延伸,对于学生有一种“适时提醒”的功能。学期初“习惯篇”的学习所取得的成效会随着日常教学而逐渐减弱,此时,教材渐次出现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就会让学生的一些具有“反弹势头”的不良习惯有所遏制。此外,它们也经常提醒着教师不可因“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也给教师日常的习惯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

三、 苏教版小语教材习惯培养的教学建议

1. 明确层次,循序渐进,稳步提升。教材“习惯篇”的层级编排,彰显了习惯培养循序渐进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按学段科学而扎实地抓好训练,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稳步形成。具体地说,第一学段重点是激发学习兴趣,落实常规习惯的培养。诸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是语文学习乃至各科学习最基础的常规性习惯,这从小学生第一天学习开始就要指导训练,并逐步巩固、落实;而关于倾听、发言、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等方面,重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不但乐于学习,还要主动学习,勤于学习,甚至还能勇于表现自己。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常规性学习习惯,学习的自信心就会树立,习惯培养的奠基工作就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第二学段重点是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本学段四册教材安排的习惯培养内容,既有方法的指导,又强调了态度的要求,诸如“认真”“自主”“留心”“坚持”等。这就要求我们,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应该从“兴趣学习”向“意志学习”跃进,教师的着眼点应该落在对学生深层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学段重点是提升学习的综合能力,全面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落实: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探究——探究文本知识,探究写作规律,探究生活奥秘。二是引导学生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开放学生视野,拓宽学习领域;间接学习与直接学习结合,学习和运用结合,实现立体化的大语文学习。三是通过“多渠道学语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既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又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智能、情感、人格等多方面的丰收,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抓住联系,整合资源,用好资源。习惯教育资源的联系,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除了上文谈到的“渗透”以外,还有各册教材习惯培养篇目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更是相互呼应和作用的,使小学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形成了环环紧扣的链条。如果我们能够着眼全局,整合资源,用好资源,就会较好地推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读书学习的习惯,教师在一年级上册“习惯篇”教学时,可以先讲古代儿童入学拜师的故事,不但使学生明白要尊敬老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书籍是最有学问的老师,产生对图书喜爱的心理;接着再举行发书仪式,学生按序领书;然后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二年级上册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使学生领略读书的乐趣,引导学生“乐于课外阅读”。中高年级则重点要求学生爱护图书和学会读书;通过引导学生爱护、交流图书,解决有书读和多读书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读书有选择、做记号、使用工具书和写读书笔记等,解决读好书和会读书的问题。而六年级则重点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读书技能和知识,提高搜集文字信息资料和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

习惯的培养虽然并非一本或几本教材所能养成,但教师充分地利用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够大大提高培养的效率。如果教师能在联系和整合上做好安排,在习惯培养中瞻前顾后,就能够使教材这些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用好教材资源,除了抓好整套教材的联系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抓好各册教材“习惯篇”与“渗透”课文之间的联系,使每学期的习惯教学善始善终,一以贯之。

3. 凸显过程,注重实践,全面达标。习惯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育人系统工程,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反复抓,抓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不懈,凸显过程,注重实践,反复操练。例如“留心观察事物”训练,是第二学段安排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本学段四册教材的阅读课文均予以呼应;如三年级上册一、二、七单元,三年级下册四、六、七单元,四年级上册三、五、七单元,四年级下册一、二单元等,都编排了与观察相关的课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关注,重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落实。至于本学段习作教材关于观察习惯培养的安排,更是作为重中之重:从看图训练,到生活观察训练;从观察景、物,到观察事、人;从一般的面上观察,到重点观察记录、写日记等等。通过观察这条主线,把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丰富了语文学习的资源,又凸显了观察训练的过程。

然而,第一学段教材虽然没有在“习惯篇”中安排此项训练,但是教材中的观察训练资源还是很多的。因此,教学时既要通过《看菊花》《小池塘》《鲁班和橹板》《有趣的发现》《夕阳真美》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观察方法,特别要借助鲁班、达尔文等名人故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还要借助写话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第三学段虽然也没有把观察习惯的培养明确安排在“习惯篇”中,但是却从三个方面把观察习惯的要求提得更高:一是“习惯篇”的训练内容突出了语文学习的生活实践训练,生活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对学生的观察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阅读课文引领学生对观察生活进行了新的跨越,诸如《莫泊桑拜师》的同中求异、发现人物、事物的个性特点;《望月》的虚实结合、善于想象、发掘文化资源等,都对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三是习作、单元练习教材从更多的角度对观察习惯进行了综合训练,诸如有组织地深入生活考察、采访,关心国家、地方“大事”“名人”“名产品”,学会选择“有独特感受”的材料;跨学科地探究生活,发现规律或问题,提出看法或建议;以名家、名著引领,使学生领悟观察的要义、写作的秘诀,等等。

观察训练如此,其他各项训练亦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各册教材“习惯篇”安排的重点项目,也要关注一般习惯训练项目,使每一项训练既要在本册中落实,又要在各册中蕴含或延伸,把习惯的培养变成自觉的行动,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使习惯培养全面达标。

(作者单位: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小语学段习惯
上课好习惯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甜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