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梅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这一观点现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预设与生成的和谐融和,课堂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需要精心预设。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内容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还要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当然,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教学《荷花》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启发学生说:“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
生1:亭亭玉立的荷花,你应该和百花交朋友。
生2:荷花,你不要骄傲,比你美丽的花儿还有很多。
生3:荷花,总有一天你会枯萎的。
听了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表情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显然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学的“意料之中”,让教师有点措手不及。但教师依然表扬了这三个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肯定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听着教师对学生的夸奖,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难道这就是对作者笔下的这一池荷花所产生的感受吗?“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想,叶圣陶先生当年写《荷花》时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绝非有那位教师认同的感受。由此可见,教师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关系到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无可非议的。但尊重既包含肯定与赞扬,也包含有效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剔除一些“非学生本意的”误导信息,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得到发展。不是吗?面对一池美丽的荷花,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再去读书,针对学生的感受作出恰当的引导,使学生懂得亭亭玉立的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才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只有这时,学生与文本之间才实现了真正的交融和沟通,学生的独特体验才有了正确的归宿。
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上发现、判断、整合信息,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创造出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课堂。
合理调控,促进生成的实效性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导致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我曾在全国新课程教法研究大赛上执教《只有一个地球》,并荣获一等奖。在设计教案时,我确定了从中心句入手,抓住文章重点段层层推进深入教学的构想。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围绕重点,品味理解——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为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一番激情导入后,我就提出预先设计好的两个问题:1.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2. 为什么用“只有一个地球”作为课题?带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就在我巡视的时候,一个学生悄悄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文中‘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中,‘地球的后面为什么用逗号断开呢?去掉逗号连起来行吗?”听了他的提问,我不禁稍稍迟疑了一下,心想:这句话本身不具备理解难度,况且教辅资料上也没有着重强调这个标点符号在文中的含义,有探究的必要吗?于是,我就指导他联系上下文自己先试着进行理解。可是,类似的疑问接踵而至。甚至有个学生这样问道: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为什么课文中说,“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一个个为什么让我有点“思路混乱”。
片刻的犹豫后,我冷静地一想,这一句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其实不也正是作者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的直接原因吗?以此为切入口,顺着学生的思路合理调控教学策略,岂不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当机立断,我调整了预先的教学设计。首先,我真诚的肯定学生很会学习,不仅能带着问题去读书,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同学还敢于向作者质疑。然后,让学生们围绕文本展开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们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并能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此时,我让学生们去掉逗号,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激动地说:加上这个逗号,读起来充满深情,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与赞美。听着他们的激情表白,我体验到了语文“字词句逗”皆有情呀!此刻再解决接下来的几个问题已是水到渠成。这个教例表明,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合理调控、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动态生成,使教学富有灵性。
推波助澜,创造生成的精彩性
生成的教学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成的条件有很多,我们不能刻意追求生成,但教师应做有心人,多营造个性化学习氛围,组织开放性活动,及时给予学生引领指导。
《槐乡五月》这篇散文,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中一句“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有一阵清香。”真实反映了槐乡孩子快乐幸福的情景。自由读完这段话后,一个女生皱着眉头问:“老师,这里为什么用‘飘不用‘走呢?”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啊!为什么不用‘走,而用‘飘呢?用哪个字更好呢?同学们,相信你们能提出问题,通过读书也能解决问题。”老师卖起了关子,把“球”巧妙地踢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朗朗的书声顿时响起。接着,我们听到了七嘴八舌的讨论,片刻后,教室里小手如林:“老师,‘飘是因为孩子们心情快乐,所以脚步轻快,走起路来才会‘飘的。”“老师,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会‘飘吗?不会。小姑娘用‘飘字形象、生动。”“你看,槐花把小姑娘打扮得这么漂亮,小姑娘高兴极了,飘飘欲仙,成了小仙女,当然会‘飘了。”多么充满个性的解读,多么真实的独特体验,这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再创造的乐趣。
是啊,课堂教学从来都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灵活顺应实际学情,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教学智慧,放飞学生的心灵,并让其为教学推波助澜,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山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