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

2009-03-25 04:09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张老师教科书语文课程

于 漪

朱家珑同志嘱我为即将出版的《张庆文集》作序,我深感惶恐。张庆老师是学富品高、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方面成绩卓著的专家,拙笔难以表述其辉煌业绩之一二,只能以学习张老师的点滴体会聊表敬佩之意。

初识张老师,始于接触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第一册小学语文教科书。清晰地记得当时一打开教科书,扑面而来的是汉语独特的美,母语浓浓的情,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我惊喜万分,犹如步入画廊,山欢,水笑,鸟鸣,花放,一个个文字符号向我倾诉,盼我回应。置身于汉字文化浓郁的氛围之中,美不胜收。有人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故事;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要把这方块汉字独特的美,在启蒙儿童的教科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儿童的喜爱与欢欣,编写者,特别是主编,必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博深厚的学术修养。我作如是的推想与判断。果不其然,在一次推进教材实验区课堂教学改革的会上,张老师对教材、教学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我有幸聆听,才知原先在教科书中的神识实在肤浅。当面聆听,再读其他几册教科书,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编教材的难处与苦处。特别是语文教材,基础性、教育性、综合性、实践性……不管怎么编排,怎么糅合,总有千人挑,万人评,说白了就是吃力不讨好。张老师思考问题脱离了这个低层面,而是高屋建瓴,在继承与创新上下工夫,以丰厚的汉语文化为坚实的背景,以行之有效的优秀启蒙做法为基石,以现代生活需要为标杆,追求独特,大胆创新,教材面貌焕然一新,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语文学习从小就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贵慎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学习质量,乃至影响人生“底色”。强调者大有人在,教学中认真实施者也为数不少,但将习惯的培养编成课文,进入教材,这是苏教版的首创。这不能不说是编写者的胆识与良苦用心。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历来有不少争议,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看法不一,积累的经验也不少,但如何去枯燥,添趣味,减轻负担,恐仍然是需要共同探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经历了求索的困顿,张老师寻寻觅觅,坚持不懈,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把绘图、诗歌、汉语拼音字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绘制汉语拼音字母表音表形图、创作“情境图”“语境歌”,大大拉近汉语拼音学习和儿童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儿童的想象天地。此项极富睿智的创新设计,一改传统拼音教材几十年不变的陈旧面貌,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具象化、情趣化、人文化。

创新精神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灵魂。张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参得透,悟得深,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完美结合,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学习字词句的生动新颖的教学模式,如词串识字、转转盘识字、成语歌等等,无不趣味盎然,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这些精彩的设计源于对语文启蒙教育规律的洞悉与不懈的探索。张老师指出:“让儿童理解一个词语,实际上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他的直觉经验——也就是图像——来跟文章中的词语(指文字符号)相匹配,从而将信息激活,词语就理解了。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没有图像,就很难理解。”他又明确指出:“我们过去一谈到识字,就是音、形、义,往往忽略了‘像。其实,在识字教学乃至词汇教学中,‘像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读写结合,关于练习改革,无不充满了创造的智慧。既博采众长,又显现独树一帜的见解;既重视汉语教学传统的精华,加以吸取,又勇于思考现时代儿童教育的特点,把握时代的脉搏,敢于发展,敢于创新。他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一系列的理论上的阐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常给人以石破天惊、一语捅破天机之感,启人深思,引人反复咀嚼,并力求在实践中得以体现,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张老师在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总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发扬课程实施中的优点,针砭违背课改精神的种种极端、偏颇、浮躁的做法,拨正航向,使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他的语文课改的“八字方针”——务本、求实、倡简,有度在教学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与升华,植根于对儿童的满腔热情满腔爱,植根于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痴迷与执著追求。他的“减法思维”,他的“削去纷繁留清瘦”,他的“小语姓小”,他的“布云说”“熏屋说”,他的念好语文“七字诀”,他的“‘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大小结合”,他的“走一条生活语文的道路”,处处留意学生的基础,处处留意学生的积极性,处处留意学生的内心需求与潜力发挥,真正把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落到实处。理念清晰,操作性极强。

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学养造就了张老师编写教材、推进课程改革的辉煌。最令我感动的是张老师读书、“煮书”的孜孜矻矻与写作的勤奋、坚持。读书不是对书,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冯至给茅盾的杂诗第十二首中有这么两句:“愧我半生劳倦眼,为人为己两蹉跎。”这是冯先生的谦辞,他是有成就的。然而,从这两句诗中可得到启发,如果只是“对书”而不思,那就只是劳倦眼睛,收获不多。张老师读书全然是沉浸其中,细心琢磨,反复咀嚼,在“化”上狠下工夫。三读《史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自寻解答,体现反复推敲、用心揣摩的功力。对《聊斋志异》400多篇小说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释疑解难,对思考所得一一记录。治学严谨、勤勉,是教师的楷模。元代程端礼曾引果斋先生语告诫学子:“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张老师读书销铜的工力深,因而,笔下多产,灵动,字句珠玑常如汩汩泉水喷涌而出。写得精彩,首先要读得深入,学得扎实。就这一点而言,特别值得青年教师高度重视,并努力学习,身体力行。

一位印度诗人曾这样说:阅读是恒河的水,我沐浴其中,得到神秘的体验。从水中走出,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得到了新的生命。《张庆文集》是张老师大半生语文启蒙教育的心血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总结。它的出版问世必将带给广大语文教师神秘的体验,为教学生命增添巨大的动力与智慧。我为此深深地祝福!

(于漪,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委员)

猜你喜欢
张老师教科书语文课程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张老师喝茶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