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于丹现象浅谈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2009-03-25 03:00张伟娟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传统文化

张伟娟

[摘要] 于丹讲授《论语》的电视节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鸣。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两个现实意义:一是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对社会的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心理抚慰

2006年“十一”长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教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连续讲了七天“《论语》心得”,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于丹被称为“学术超女”。之后,于丹将其讲稿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命名为《于丹〈论语〉心得》,在图书市场上一炮而红,迄今销量超过400万册,于丹在各地书店的签售也屡屡创造新的纪录。从媒体的报道中,不难看出,于丹从触电到火爆,与娱乐圈所谓天王、天后的走红轨迹几无二致。于丹得到的欢呼,主要来自媒体与粉丝,而媒体一向遵从所谓“公众意志”,因此,于丹之所以成为现象,是基于她得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与读者的认同与拥护。在学术界虽然反对于丹的声音很多,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是支持于丹。有趣的是支持于丹的学者几乎没有人肯定于丹的学术成就与研究资格,而是对她在宣传和普及《论语》以及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大加赞扬。

审视于丹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本文跳出于丹讲《论语》的具体内容,着眼于于丹讲《论语》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鸣这一现象,希望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语言、民族血统、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体系、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是民族国家确立其存在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在今天,“文化认同”的凸显已经变成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由于人不可能离开一个文化—信仰体系而活,一个民族、国家也无法离开一种能够确认“自我”并折射出“他者”的文化身份。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把握,能够达成一种共识或新的认识,即承认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其中包括儒、释、道等各家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合理内核及其所具有的契合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因素、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

但是现代的中国人,几乎失去了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真实记忆。其原因要上溯到一百年以前。清末以来,由于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落后,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就弥漫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这从心理上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一种“抗拒”。这一点导致了20世纪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两次否定,一为“五四”的文化批判,一为“文革”时在意识形态上扼杀,摧毁传统文化的世俗体系。一百多年来,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一些有识之士,在探讨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原因时,都将罪责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的羁绊。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文化最终被当作封建残余被彻底的扫地出门,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评价,被人泼了很多脏水,经过两次否定后,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也就是这两次对传统文化的完全否定使得当代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存在着明显的断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却大行其道。使我们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却成了西方文化的“殖民地”。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重新以大国的身份崛起,必须要重建一种具有“主体性”尊严的文化身份。中国文化必须找到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既不是经济支点,也不是地理支点,而是文化本身的支点”。而这个支点中具有特色的必不可少的成分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脉,是民族的根,其中有许多在当代依然非常珍贵的思想资源,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一个不重视甚至鄙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不能走向现代化的。

介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传承中的断层,我们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就显得迫切和必要了。于丹现象的出现以及汉服、祭祖等事件受到民间、学界甚至官方的认可、推动就是力图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的一种有益的努力。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2007年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系列报道“于丹现象启示录”中写道: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由于价值失序,工作压力极大,社会变迁中的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理危机尤其明显。各种“社会神经症”在中国社会的泛滥已足以说明,中国人的所谓“精神危机”事实上首先表现为心理危机。也就是说,在这种心理结构中,出现的问题不仅是文化上的认同问题、精神上的信仰问题,而首要的是心理抚慰或治疗问题。中国大众在心理上与那种古典的宏大、高远精神已非常隔膜了。

于丹看到了大众的这种心理,所以,她才会把孔子讲成心理按摩师,把《论语》讲成“心灵鸡汤”。于丹通过《论语》来阐述今天的“天地人之道”,今天的“心灵之道”,今天的“处世之道”,今天的“交友之道”,今天的“理想之道”,今天的“人生之道”,她引用《论语》的语句,佐以古今中外的故事来加以论证,也正是为了照亮我们现代人今天的生活,让今天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正是让经典来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她给我们的心灵世界以点拨、提醒、抚慰,随着她的娓娓道来,我们的心变得温暖而敏感;随着她的侃侃而谈,浮躁的世界,渐渐清朗、致远,如画而入框!于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怎样改变?于丹说,一要“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二是切切不可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要“苛责内心”,“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平静应对”现实一切社会不公和处世艰难。

于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人性化阐释使得处于变革中的当代中国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的力量,这些对于平复社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心理危机和失衡都有积极的作用,进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要谈一下对于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虽然我们承认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积极作用,但是不应该将其作用无限夸大,盲目追捧,以至于无条件地全盘接受。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更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石勇.儒学遭遇的当代挑战[J].读书,2007,(12):59-62.

[2]李中华.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96-101.

[3]赵剑英.文化认同危机与建构社会基本价值观的紧迫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87-91.

[4]张曙光.从于丹现象谈经典阐释[J].名作欣赏,2007,(12):139-142.

[5]姬慧.“于丹现象”给学校人文教育带来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4):57-58.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传统文化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