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琴芬
传统美术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意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种教学往往把画好一幅画当作美术学习的全部,用“像”与“不像”作为美术学习的唯一标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偏颇,现代美术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曾经听到这样一件趣事,一位从一年级跟到六年级的美术老师,在第六年的某一节课上,为学生作了示范,学生惊叹;真没想到,老师竟然会画画!我们并不是用这个真实的事件去怀疑这位老师的绘画水平,确实,我们已经渐渐地把示范这事淡忘了;对于很多美术老师来讲,都有“我不做示范好多年”的咏叹。一些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许多教师认为这样的美术课不需要专业的美术教师了,人人都可以上,这是特别需要注意和警惕的。美术教育不可能离开美术技能而进行所谓的美术教育,过分的舍弃美术技能的美术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导致美术教育走向死胡同。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成熟的今天,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前提下,美术课堂教学虽不过分强调技法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弱化甚至遗弃技法教育。美术课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性,而示范可以说是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当下许多美术教师不示范的原因,据说是怕误导了学生,这种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一节美术课上得与其它文化课没什么两样,那还能体现出美术课的学科特点吗?现代化教育的今天,适量的、适当的、适时的技法传授很有必要,老师更应该俯下身子,到学生中间亲自动手。那么,美术课中我们的教师该如何示范,示范到何种程度,才能充分发挥示范的有效性呢?
一、预作范画事半功倍
一幅好的范画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美术教材中精选的美术作品,都是古今中外各个时期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还包括一些学生作品。但是毕竟量少,不能满足美术的需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前,早有“预制品”,教师自己的范画和学生中的优秀作业,既直观又简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在设计《我设计的灯》这一课时,就先安排了一些儿童画作品让学生欣赏。
通过欣赏,学生明白了灯的诸多结构,对灯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有了一些追求,设计方案很有科学意识、创新感。足见,在创作画画前安排欣赏,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画出优美的儿童画作品,同时在欣赏中能感到愉悦,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在手工制作课上,老师如果只在课堂上作示范的话,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似“老鼠拉龟无从入手”。再如《会跳的玩具》一课,我让学生拆开事先准备好的会跳的玩具,让他们自己摸索制作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要求示范制作的难点。学生边听、边看,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听觉、视觉协调动作,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及掌握制作要领,提高手工课的教学效果。
二、多方比较少走弯路
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是一种很方便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它主要表现在绘画方法、手工制作技法及学生作业中的正确与错误上。如上“绘画构图知识课”时,教师仅展示出几种正确的构图范画还不够,还必须展示出有错误的几种构图,两种构图范画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对构图中的正确与错误认识明确,过目不忘。如比例对不对,结构准不准,色调是否统一和谐等,很快就能一目了然,成败是非让学生欣然翻悟在分秒之间。此种方法也常用于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像黑白的节奏、色调的关系,教师就可以用范画的形式,多幅相比,然后汰劣择优,直到剩下最完美的一幅。在《会变的线条》一课中,我出示两张范画,一张注意了线条疏密、粗细、方向的变化;另一张线条层次不清,比较紊乱,让学生相互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范画中线条的不同运用。有了明确的认识。再如在《纸带穿编》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上台尝试示范制作穿编,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通过两次的穿编比较,自我总结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自己实践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要比从课本、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更易理解,印象更为深刻。这样做,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让学生在示范中“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于“优”与“劣”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成为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三、巧妙引导扩散思维
教师提供的范画,意在引导,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结论”,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顺着这个思路,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天外来客》一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完想象的心目中的外星人之后,我说:“其实同学们还可以想象得更离奇古怪一些。”接着我就示范了我心目中外星人的形象,并且一边示范一边夸张地描述:“他有皮包形状的脸、海母一样的嘴巴、眼睛与人类有些相似是在嘴巴的下面,还有彩虹一样的头发、蜈蚣一般的身体、螃蟹一般的手,并且是从头部长出来的……”在我示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出笑声,惊叹外星人长得真奇怪!紧接着,我问学生:“你还能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想象外星人的形象?”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有联系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来想象的,还有学生画出了全身长满眼睛的外星人。我觉得把教师范画看作是限制学生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的罪魁祸首是不正确的。机械地模式化地范画可能会限制学生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而满载教师想像和创造且富有启发性的范画不仅不会限制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并培养其创新精神。
再如《美丽的花瓶》一课中,需要学生用线条对花瓶进行装饰。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提议,现场示范,但并不是完整地示范给学生,而只是在黑板上示范一些装饰的要素:基本的线条(直线、曲线……)、基本形状(椭圆形、锯齿纹……),以及组合的规律(线条的粗细、疏密、方向的变化等)。老师给出珠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的经验进行串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简单模仿老师的范画、作业千篇一律的局面。有示范,学生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点的示范,不会有简单模仿的现象。串接的过程即是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真正是自主创新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又使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范画只要根据《大纲》要求:针对学生实际;立足教材特点;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做到“美妙
生动,恰如其分”,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现代化的今天,老师更应该俯下身子,到学生中间亲自动手。执子之手,从自己能为的地方“为”一点,也许一个发明家、创造家,就在你我的这一点的“为”中而诞生。
四、把握尺度适可而止
示范也存在“度”的问题,不能促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应少而精,适可而止,要具有启发性,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的余地。并善于掌握示范的时机、程度、分寸和范笔的部位,针对技法重点难点进行面向全体的示范、作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局部性的示范。但是,作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时,不能直接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应借用学生作业的一角之地或在另一张纸上有针对性地局部示范。画面虽小,但能说明问题,学生通过角上小幅范画与自己的作业对照比较,就能很容易地找出处理方法的区别在哪里,进而自己动手进行修改调整。
这种示范比教师直接修改画面更能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为了防止学生在失误中越走越远,修改示范既要及时,同时又不能太多,通过寥寥几笔的修改,画面出现转机,使学生领悟到改正画面弊病的方法要领。
英国的幼教节目《天线宝宝》,其中有一片段是孩子们在观看马戏团表演后画马戏团的表演,老师给了孩子们一张大纸,让孩子们自由地在大纸上画。结果孩子们在画纸上东倒西歪到处画,而老师干什么呢?只是在旁边观看,并在结束时提出也要画上一笔。但这一笔真是点睛之笔,画面一下子变得有序了。孩子们见了都为这幅画欢呼起来,但这欢呼不是为老师的神来之笔,而是赞叹自己画的画是多么棒!我看了以后不禁感叹这位老师适时地无痕示范。
技法示范不是说事无巨细,一教就是没完没了,而是要教得适量、点到即止。《纸带穿编》教学中,学习穿编篮子,技法的传授并不是单一的、统一的一种从头至尾师生同步的复制。穿编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如何使篮子立起来?我先让学生观察范作,尝试穿编,然后再适当地示范制作重难点部分。之后,再让他们将学到的技法用到穿编帽子、手提袋的作品中。这样,技法学习就得到了巩固。教师适时地点拨示范,有效利用时间和把握示范时机,提高示范效率与质量。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学离不开“示范”。新课程理念及学习方式的转变下,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方法已悄然发生变化,对美术课堂的示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很好地落实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又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倡“示范”教学,探讨“示范”教学,不断提高“示范”教学的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