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学习的“信息分析”问题解决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03-16 04:00杨文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

杨文胜 李 莉

【摘要】伴随计算技术的发展,信息分析已经成为情报学的核心课程。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分析的问题情境设计原则与问题引导性教学环节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而阐述了在上述教改思路指导下所取得的具体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问题解决;情境学习;信息分析教学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信息分析已经日益成为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但是,承载着大量数据处理方法和模型的信息分析课程学习环境往往是抽象的、贫乏的、封闭的,教师如果以传授某些原理性的知识为目的,忽略了实际的应用情境,则往往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消极的现成知识的学习者。因此,在信息分析的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创设模拟现实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具有灵活迁移的、具有情境脉络的信息分析知识,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情境学习理论对信息分析教学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在西方逐渐流行起来。可以说建构主义及其相关的学习理论,特别是情境学习的出现,为信息分析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情境学习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提出的:“(1)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2)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即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从以上三条基本原则体现出的与传统学习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的、诊断性的、反思性的。

2、问题解决与信息分析学习的关系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学习观、教学观来看待信息分析的学习,信息分析活动应该是接受者自己的产物,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动手去做。对于信息分析的学习者而言,“学信息分析方法就是亲自动手做信息分析”,也就是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信息分析方法。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分析所包含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学模型的传授,而是要进一步创设模拟现实的信息分析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和运用所学习的信息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复杂性问题,以使学生发展出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

3、组建学习者共同体以支持问题解决

基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因此,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知识,与“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这一学习隐喻相对应·的教学隐喻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这_教学隐喻也已呈现并受到关注,要求教师不仅关注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及使信息为学生所理解,而且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者共同体,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协商,也就是说,要求优化学习环境中蕴涵的丰富资源以便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给养”,以影响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及意义的制定。

信息分析教学的问题情境设计原则

为了在信息分析教学中创设模拟现实的问题情境,我们尝试依据贾斯珀系列情境教学案例的课程设计原则,对于信息分析课程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并再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划和预期。信息分析课程的问题情境设计原则与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信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性教学实践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在信息分析课程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创设了复杂程度不同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引导性学习。以下仅以“相关分析”这一知识点为例,阐述课程中应用的复杂性不同的问题情境及其问题所起的作用,如表2所示。基于多个知识点的问题情境设计,信息分析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一方面,学生首先在教师提供的针对单一知识点的问题情境中,开展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和实践,面对所取得的问题解决方案,学生产生了对于自身能力认可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在课程最后的综合测试中,要求学生自主选定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面向实际的复杂问题解决活动,诸如:南京理工大学经管院网站使用情况调查、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研究、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分析、南京理工大学专业满意度调查、图书馆满意度调查、电子商务网站的转移障碍影响因素分析等选题的研究结论,等等。上述选题具有很强的实践背景,但由于每一问题的复杂性较高,在信息分析教学中,分别采用了构建学习团队、提供适时性教学等方法完成面向复杂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

(1)将学习者组合成学习团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获取实践数据,直至解决问题。学习团队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小范围的、面向同一主题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且由于采用了多次答辩陈述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组的学生之间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了协商性学习,对于各组的研究问题与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迁移空间。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根据问题解决需要提供适时性的教学,即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背景知识或其他示范性的解释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软件工具,帮助学生澄清、解释、尝试建立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通过问题解决,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相应的概念和信息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基于实际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使得信息分析课程中抽象的数学方法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使原先较为空洞的理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获得了实际应用的感性认知,从而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结论

在计算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在信息分析的教学改革中,对问题情境创设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并开展了问题引导性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栏目的认知方法和教学途径
SPOC 教学模式实施问题解决研究*
综合物价指数的微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